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

ID:42089145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7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_第1页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_第2页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_第3页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_第4页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语用学视角下的日本俳句《古池》句的翻译过程研究翻译本身是复杂和丰富的。张培基(1980)定义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这是从翻译的语言媒介角度看翻译,注重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其规律同语言的规律密切相关。Cary(1986)认为“翻译不是一种语言活动,而是一项文学活动”,他强调翻译文本的艺术属性,翻译的任务是寻求艺术上而不是语言上的对应,目的是从整体上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随着研究的深入,

2、人们将翻译现象置于文化语境屮进行考察,许钧(2009)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本文以日本俳句《古池》句为例从语用学即言语交际的角度探讨翻译过程的特点。一、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一一推理的过程,而翻译的最大特点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包含两个明示一一推理过程的言语交际行为。在第一个明示一一推理的过程中,译者主耍通过原文文本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必须要通读全文,首先要弄清每个词语的意思,还耍把握整句、整段和整篇文章的意思,注意耍

3、从上下文语境关系中进行理解。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原文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经历、文学主张等尽可能达到和原文作者具有更多的相同认知语境,以便更好地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便是翻译文本的理解过程。由于意义是在实现交际意图的过程中被建构的,也就是说,阅读不是一种机械性的行为,而是一种由读者参与的创造性行为。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和译者往往是拥有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的人,而生活在任何一种文化里的人,都会在该种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译者便会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世界观和社会经验理解文本。在第二个明

4、示一一推理过程中,译者通过译文向译文读者明示带有译者主观色彩的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受到很多制约,首先是对读者的估计。读者往往希望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外国的风俗文化,扩大视野,对于异国情调的内容带有一种期待。同时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使具有不同语言文化的人能够和互理解、相互沟通。因此还要使译文读者能够看懂,这样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冃的。其次是译文语言形式的选择。虽然现在译文已经不再被看作是原文的单纯“复制”,而是以原文为基础的再创造。但是译者的创造性是有限的,必须是以原作为依据,不能超出原作的

5、范围。译者需要先把隐藏在原文文本中作者的生活经验提炼出來,然后再用译入语把这种经验“传真”出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性是在不违背原文主旨内容的前提下,是在尽量保持原文写作风格的前提下,因为原文文本本身就是审美的客体,具有一种意义。同时每个特定社会中都有可以被接受的文木形式和文本类型,译入语社会的文本结构会引导译者对原文进行改写。最后是译者的写作风格。虽然原文有它固有的风格,然而译者的个人素养、审美倾向、人生阅历等等都会直接影响他的言语活动,从而渗透到他的翻译作品中。即使同一部文

6、木的翻译,不同的译者翻译出來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二、《古池》句的第一个明示一一推理过程“古池壬蛙水①咅”,这是H本近古后期江户吋代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名句,写于1681年,收入《春日》集中。译者在翻译这首俳句吋,首先要了解俳句题材的特点。俳句是FI木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17个假名组成;笫二,俳句中必须有一个季语,即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由于俳句短小,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所以俳句主要是起触发作用。读者在理解字

7、面意义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思索和体味,才能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思。其次要对俳句文本意思进行理解。“壬”为间投词,表示“感动、咏叹”,相当与汉语的“啊”。整句为名词结句,由于FI语是黏着语,名词后往往要带上格助词表示和动词的关系,名词结句可以带来名词和动词的各种关系的可能性,同吋有i种话没说完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余韵的表达效果。“古池”表示古老的池塘,象征着时间的久远。“蛙”为春天的季语。全文由四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组成,字面意思非常简单。为了进一步理解该俳句的内涵,必须进

8、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学观点。芭蕉被誉为“俳圣”,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将以前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诗的意境美的作风上去。他主张以“闲寂”为基础,将自然与人生、艺术与生活融合为一,达到“风雅Z寂”。他的“风雅”,不是物质和官能的享乐,而是一种纯粹对自然的景趣的享受,向往和憧憬闲寂的意境。这种意境既包含了孤寂、寂静和虚空,乂内蕴着淡泊、简素和清贫。芭蕉出身贫寒,不满于当时武家政权和町人金权的统治,离开了繁杂的仕官,來到了荒凉的隅田川畔的深川,甘于忍受底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