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训练(1)——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备考训练(1)——审题立意

ID:42374765

大小:18.3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4

高考作文备考训练(1)——审题立意_第1页
高考作文备考训练(1)——审题立意_第2页
高考作文备考训练(1)——审题立意_第3页
高考作文备考训练(1)——审题立意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备考训练(1)——审题立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作文备考训练(1)——审题立意每到高三年级,高考作文训练往往被摆到语文学科应考训练最重要的地位,然而提高作文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好。人们经常指责高考作文训练程式化,约束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即考场作文是否仅仅应用于考场,走出考场,它还有多大的应用价值。在考场上得高分的学生未来是否会以考场作文的形式应对工作中的实用性文章,他们的写作水平是否经得住推敲和摔打。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考场作文,有两点需要明确:一、考生在考场进行的是限定时间、限定素材、限定话题甚至是限定文体的可操控式创作,而不是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不能用文学

2、创作的方式要求考场作文。二、考场作文的训练不是模式训练而是规范训练,任何文体可以没有模式但不能没有规矩。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每年谈论最多的问题不外乎三点:一、由大学老师组成的专家组所拟定的评分细则与中学一线老师的理解有偏差。当然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要求角度宽严的区别。二、学生缺乏规范的文体意识,四不像的文章形式太多,记叙不是记叙,议论不像议论,甚至盲目追求文体创新。三、学生审题立意能力差,把握不住问题实质,打擦边球,似是而非;立意层次太浅,思想枯竭。因而中学阶段作文的规范化训练是必须认真地有计划地甚至是严格地进行的,不能以“限制学生思维个性”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3、,毕竟中学生需要的是写出规范的文章形式,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基础,而不是为了进行文学创作,毕竟走上文学之路的少之又少。而且不能仅用高三的一年时间做冲刺训练,它需要从基础做起,有计划的把训练任务分解到高中三年的每一个阶段。有层次,有目标,有做法,把训练落到实处。借鉴同行研究成果,结合自己认识体会,将陆续写一些作文训练方面的东西,希望对自己是一个提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要求:全面理解

4、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原材料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一、材料解读:文章大意:猫头鹰遇见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枭”即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枭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改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

5、它们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二、构思方向: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原材料含意,显然材料中枭和鸠都是正面形象。作为枭的迁徙,是因为乡人皆恶其鸣,首先枭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是有不足的,而且试图改变这种不足;因乡人皆恶而迁徙,也能看到枭考虑到的并不是任意的放纵自己,而是不能成为众矢之的,要赢得社会的认同并试图改变自我向善的形象。然而枭通过迁徙,以改变环境的方式实现自我的改变来完善自己或完美自己,通过智者鸠的建议,我们知道那是不恰当的。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明确了作文的构思方向。三、立意角度:(一)从正面立意审题

6、方法:以果溯因法。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传统认识,猫头鹰的叫声难听,是它不受欢迎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它的缺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搬迁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参考立意:1.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2.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3.治标不如治本。(二)从斑鸠角度说:它发现了猫头鹰的缺点后能及时指出,并指明改进的方法,是猫头鹰的良师益友。参考立意:1.为别人着想(指出缺点及改进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品德。2.交朋友要交鸠这样能

7、指出自己缺点的真诚朋友。(三)逆向思维,创新立意。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类比联想:孟母三迁不就是为了有一个能适应孩子的环境吗?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让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而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应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参考立意:1.换个环境又何妨?2.自己个性不可丢。3.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4.世界因个

8、性不同而丰富多彩。总结:无论从枭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斑鸠的角度来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