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四校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四校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ID:42453981

大小:156.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15

安徽省“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四校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四校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四校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四校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四校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四校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安徽省“淮南一中蒙城一屮颍上一中怀远一小”四校2015届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的弃老习俗①屮国各地区都有弃老传说,古时曾流行不养六十花甲老人,令其在“寄死窑”等弃老洞内自毙的习俗。鄂西北就有弃老传说中的寄死窑遗迹完整存留至今。②徐永安副教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寄死窑遗址在汉水中游的河岸、山地普遍存在,这些遗址系明显人工开凿,非自然生成。一些地点还存在多口寄死窑密集分布的情况,遗址与传说对应关系十分明确.徐永安通过对弃老洞遗址的考察和对当地老年人的访问,述揭示岀“60岁老人自死”是一

2、种依从于内在民俗信仰而选择的崇高行为,从而寄死窑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空间”。由此显现出民俗的普遍性特征具有的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除鄂两北的“寄死窑”之外还有山东胶东半岛的“模子坟”、山西晋屮市昔阳县的“生藏墓”等。由此可以证明,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这一弃老习俗。诸多事实告诉我们:彼时的弃老习俗,一定有它存在的充分的、合理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③为何在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竟然流行过野蛮的弃老习俗呢?人类的伦理感情、亲情本能,真的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无能为力吗?俄罗斯著名学者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没

3、有地址的信)》中说,那些原始民族“遗弃或杀死老人”,并非由于生性残忍,“而是由于野蛮人不得不为自己生存奋斗的那些条件”,“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徳的责任”。这个贯串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已由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所证实,至今仍是我们解开弃老习俗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中国弃老习俗也应作如是观。④弃老习俗不独中国为然,其他国家民族也有。日本电影导演木下惠介拍摄的电影《栖山节考》,讲述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达尔文在非洲考察时也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他们总是

4、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古代朝鲜也有这样的习俗。在那种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⑤中国虽在广人地区流行过弃老习俗,然而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较,屮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诸子百家大都以老人为师,老人的智慧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王晓平所著《佛典•志怪•物语》也特地指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摆脱了弃老风俗,《左传》中的晋文公老年的诵诈,

5、蹇叔的预见,都是对老者智慧的肯定。”屈原《离骚》屮,傅说、吕望、宁戚都是被作为饱经风霜终被信用的贤者来歌颂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智慧老人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功绩传闻于世,由此树立起“老人是个宝”、应孝养老人的普世观念和习俗,由此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现在的韩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敬老的国家,也是对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1.与“弃老习俗”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古时曾流行不养花甲老人,让其在弃老洞中自生自灭的习俗。且至今还有弃老传说屮的弃老洞遗迹存留。B.弃老习俗是在生存资源极为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或自身生

6、存所釆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选择。C.从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遗弃老人的弃老习俗,不独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为然。D.从各地弃老习俗來看,六十岁是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对的遗弃年龄。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六十岁已基本丧失劳动或繁衍能力。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开篇点题,指出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的传说,古时曾流行过不养老人的习俗,令其在弃老洞内白毙,并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B.第②段承接第①段,通过对大暈寄死窑等的考察研究,诸多事实表明这种弃老遗俗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也有它存在的充

7、分合理的理由。C.第③段探究野蛮的弃老习俗曾经在中国流行的原因。第④段与第③段构成并列关系,指出其他国家民族也有弃老习俗,并先后列举了口本、朝鲜和非洲的弃老习俗。D.第⑤段首先阐述了春秋战国吋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接着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传统,这种敬老观念和习俗的形成,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哪怕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弃老行为,说明当时的弃老习俗,有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B.内在民俗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哪怕是残酷的弃

8、老行为,人们也觉得神圣而崇高。C.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老的优良传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弃老习俗在中国并不具有普遍性。D.当今的敬老,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