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ID:4258917

大小:383.1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30

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_第1页
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_第2页
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_第3页
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年lO月第11卷第10期ChinJOrthopTrauma.October2009,V01.11,No.10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高堪达王秋根黄建华陶杰李豪青高伟李凡吴晓明骨缺损通常由高能量创伤或骨感染清刨术后所致,且常常伴有影响肢体功能的软组织损伤,对于骨科医生来说.其治疗是一大挑战。自体和异体骨移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是治疗刨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传统方法,但是常常受到骨源、感染和技术要求较高等限制。尤其是感染性骨缺损,限制了一期植骨,是骨缺损治疗中的难中之最。1998年3月

2、至2008年2月,我院采用感染骨段切除结合骨搬运技术治疗7例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2—50岁,平均35.0岁。致伤原因:7例均为交通伤。其中开放性损伤3例(Gustilo-Anderson分型:Ⅱ型1例,ⅢA型1例,ⅢB型1例),闭合性损伤4例。骨缺损部位:胫骨5例,股骨2例。7例患者入院时感染情况:3例急性感染,伴有发烧,伤口流脓;2例伴慢性骨髓炎,慢性窦道形成;2例既往有感染病史。二、手术方法1.清创:彻底清创,并行感染骨段切除。取出原固

3、定物,术中将感染窦道和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切除。对髓内钉术后感染患者,术中行髓腔反复扩髓清创。然后切除变细的硬化骨或感染断端,使用骨钻打通髓腔,直至骨断端斑点状新鲜出血。2.安装外固定支架:一般在近、远端骨段各使用3根Schantz螺钉垂直骨段双皮质固定。以胫骨单臂支架为例:先安装3个夹块在轨道连杆上,透视下在胫骨近端或远端平行关节面打人第l枚Sehantz螺钉,将该夹块固定。调整下肢力线和长度,保证轨道和胫骨平行,调整另一侧固定夹块,在对侧骨段透视下平行打入第2枚Schantz螺钉,根据模块导向打入另外2枚螺钉。移动滑动夹块至合适

4、位置,向预滑动的骨块内打入2枚螺钉。完毕后上紧各夹块。术中可根据需要透视下调整力线。3.截骨:透视定位,行健康干骺端处皮肤小切1:3,细钻头皮质钻孔,采用薄骨刀低能量皮质骨截骨,注意保留完整骨膜。截骨部位:股骨在远端干骺端处截骨,胫骨根据病变部位及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决定,一般在远离骨缺损的干骺端处截骨,均为单极截骨。对2例胫骨骨缺损较小(2.5CITI)的患者,因腓骨骨折已接近愈合,我们先行腓骨中段斜形截骨、胫骨短缩消除缺损间隙,12d后再行骨延长。科DOi:10.3760/cma.j.issn.1671-7600.2009.10

5、.020作者单位: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通信作者:王秋根,E-mail:w¨sqlugen@163.corn·985··临床报告-三、术后处理常规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采用c反应蛋白作为术后监测指标,指导抗生素的应用,所有患者在监测下静脉使用抗生素。常规进行钉道护理,并教会患者出院后如何自行护理。截骨术完成后7d开始骨搬运,延长速率为lmm/d,在医生指导下患者自行分4次进行。术后第l天即鼓励患者做抬腿训练,加强肌肉等长收缩。术后2周摄片后出院。门诊规律随访,每2周摄片检查,视X线片上骨痂形成的密度

6、适当调整骨搬运速率(0.5—1.25mm/d)。并观察针道和患肢邻近各关节功能锻炼情况。当骨块到达对接位置时,持续加压1周左右(0.25.0.5mm/d),并允许患者部分负重。继续门诊规律随访,每1个月左右摄片,直至肢体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缺损区透亮线消失,至少三面皮质骨区获得新生骨痂后拆除外固定支架。拆除外固定支架l~2个月后,根据X线片和临床检查确定骨性愈合后允许患者完全负重。结果切除后骨缺损范围2.5~7.5cnl,平均5.0cm。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1.0个月(12—4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缺损均得以重建。平均外固定支

7、架固定时间12.1个月(7一19个月),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3.4个月(8~20个月)。1例股骨骨缺损患者出现骨延迟愈合,经戒烟、低频超声刺激骨生长后骨正常愈合;l例患者骨牵张期股骨近端钉道感染,经调整半钉固定位置至股骨颈,换药及口服抗生素后好转;1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在骨愈合期钉道感染,外固定支架被外院过早拆除,小腿逐渐成角畸形,后再行截骨矫形、外固定支架固定后下肢在正常力线下愈合;1例胫骨骨缺损患者骨愈合后正常负重2年,在一次外伤后出现再骨折,考虑感染已控制,经对侧游离腓骨移植及石膏保护3个月后骨折愈合。本组患者无神经血管损伤等

8、并发症出现。典型病例:女,15岁,2002年因交通伤致右胫骨开放性损伤(Gustilo.Anderson分型为ⅢB型),外院曾行多次手术,最后致感染性骨不连(图1a),右下肢皮肤80%瘢痕形成(图lb)。2005年4月转入我院,行感染骨段切除后骨缺损达4.5c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