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 (2)

好嘴杨巴 (2)

ID:42870926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好嘴杨巴 (2)_第1页
好嘴杨巴 (2)_第2页
好嘴杨巴 (2)_第3页
好嘴杨巴 (2)_第4页
资源描述:

《好嘴杨巴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好嘴杨巴》尧庙中学卢媛媛【文本简析】  《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  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

2、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有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

3、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我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目标定位】  本文是风趣幽默的通俗小说,学生非常喜欢,但是由于内容浅显,学生阅读起来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教师的作用就是着力引领学生去探求浅显文字背后的东西。特制定以下目标:  1.

4、言说:在复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2.探究:在小组合作环境下,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  3.评价:对“好”能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分析能力。  (说明:不同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手段,指向不同的能力。其中目标2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为教学的难点。设计为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出“好”:(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

5、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说明:“一句话”与“好嘴”——教师有意制造矛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整体感知——讲述“好”:1、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2、文章刻画了好嘴杨巴和杨七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请说说两人各“奇”在什么地方。(采用跳读的方式,快速将文中体现两位奇人高超手艺的语句勾划出来。)学

6、生阅读文本,然后要求学生简单地将“绝活”介绍给大家听。先品读杨七的奇,书上有两个“绝活”。(提示:二—四自然段重点写了谁?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他呢?)明确:“杨七”之奇就在手艺奇。(同时板书)他的茶汤制作手艺无人能比、独行天下的手艺令人称奇;而杨巴的“绝活”绝在何处?作者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请细读课文(6---15段)(采用多种朗读方法:男女生分读、学生个别读)情节之奇中品析好嘴杨八之“奇”。三、重点研读——探究“好”: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

7、到底“好”在何处?(结合课件出示)提示:可以从下列角度任选一个评析:(1)从说话的难度看;(2)从这句话本身看;(3)从说话的效果看;(4)从他人的角度看。全班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归纳:1、从说话的难度看。需要“敢说”,需要“巧说”;需要“快说”。2、从这句话本身看。通过“不知道”和“不爱吃”两个关键词。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