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风险

刑事责任风险

ID:42879404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2

刑事责任风险_第1页
刑事责任风险_第2页
刑事责任风险_第3页
刑事责任风险_第4页
刑事责任风险_第5页
资源描述:

《刑事责任风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刑事责任风险一、正确认识企业刑事风险的重耍性。1、我国当前经济环境的客观需求,要求我们应当重视企业的法律风险,这与经营风险同样重要;2、我国当前法律的需求(包括立法和司法)也要求我们巫视企业的法律风险:-•方而,我们这种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环境需要完备的法律保护;另一方而,从与立法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法治环境乂有很人差距,即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的现状必然会导致我们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故应正视这些问题及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二、刑事风险预防的必要性。经营活动中的刑事风险一般有四种情况:

2、一种是有一些人为了追逐不法利益而陷入犯罪;第二种情况是不知不觉地无意中陷入犯罪;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司法上的误区、立法上的缺陷而使无辜的人受到刑事追究;第四种情况更可悲,是有一些人利用特定的环境缺陷将另一些人推向犯罪,说白了,就是制造犯罪,诬陷犯罪。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与企业H常经营中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罪名:(―)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木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贪污手段多种多样,但归纳起來不外乎是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

3、占有公共财物。侵吞财物,是指行为人将自已管理或经手的公共财物非法转归自己或他人所有的行为。概括起来侵吞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将H己管理或经手的公共财物加以隐匿、扣留,应上交的不上交,应支付的不支付,应入帐的不入帐。二是将自己管理、使用或经手的公共财物非法转卖或擅门赠送他人;三是将追缴的赃款赃物或罚没款物私白用掉或非法据为私有。窃取财物,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Z便,采取秘密窃取的方式,将自己管理的公共财物非法占有的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监守H盗。如果出纳员仅是利用对本单位情况熟悉的条件,盗窃由其他出纳员经管的财物,则构成盗

4、窃罪。骗取财物,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Z便,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例如出差人员用涂改或伪造单据的方法虚报或谎报支出冒领公款,工程负责人多报工时或伪造工资表冒领工资,收购人员谎报收购物资等级从中骗取公款等。1其他方法,是指除了侵吞、盗窃、骗取之外,其他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⑴内外勾结,迂冋贪污。即国家丁作人屮利川职务上的便利,内外勾结,将自己管理、经营的公共(国有)财物以合法形式,转给与其勾结的外部人员,然后再迂回取回,据为己有。(2)公款私存、私贷坐吃利息。(3)利用

5、回扣非法占有公款。即行为人在为本单位购买货物时,将卖方以购货款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冋扣的款项占为己有的行为。(4)利用合同非法占有公款。即行为人在为木单-位购买货物、推销产詁等经济活动中,在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时,双方恶意串通,提高合同标的价格,然后将抬高的差价私分等。(5)间接贪污。如国家丁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使用单位雇请的丁人为自己干活等。(6)占冇应交单位的劳务收入。(7)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贪污。即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进行贪污的行为。主要有:银行工作人员利用微机侵吞公款、套取利息,证券从业人员利用技术

6、手段侵呑股金、红利等。(二)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恃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同样具有特定性和公务(职务)性。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扌舌:在国家机关屮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7、。1、挪用公款具有非法性。即行为人未经批准或许町(包括直接明示的许可或间接明示的默许),违反规章制度私口动用公款。其中,规章制度具有广泛性,因此,挪用的非法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故意违反有关公款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故意违反有关公款使用的规章制度,未经介法批准、许可。2、挪用的本意,是指公款私用、移用、占用、借用。行为冃的是为了2使用,而非占有公款。其屮,行为的U的包括:(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2)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3)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3、挪用并不侵吞公款,而是准备归还,具冇擅口借用的特性。即便挪用后而不

8、能归还,也不是出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占有,而是出于行为人意志Z外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因此,司法实践屮,在认定挪川公款罪的主观方面时,可把握以下几点:是否明知是公款;是否故意非法使用;是否只是想暂时挪用;是否准备以后归还。当挪用人与使用人不一致时,如果挪用人不知使用人利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时,只能根据挪用人的明知内容,按照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或挪用公款归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