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临床相关热证ppt

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临床相关热证ppt

ID:42965804

大小:376.81 KB

页数:64页

时间:2019-09-26

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临床相关热证ppt_第1页
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临床相关热证ppt_第2页
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临床相关热证ppt_第3页
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临床相关热证ppt_第4页
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临床相关热证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临床相关热证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病学辨治思路 指导临床各科热证的思考谷晓红一、温病及热证的概念温病:外感热病中具有温热或湿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男女老幼皆可罹患。热证是感受温邪,或内生热邪或阴虚阳盛,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外感或内伤均见。多因外感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情志不舒,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劳倦内伤,暗夺阴津,阴虚阳亢所致。1温病必发热;温病大多是热证。2发热不一定都是温病。在内伤疾病中,也有部分疾病体温升高。3发热不一定是热证如感冒患者的风寒表证,虽然病人发冷发热,但它的症状特点以寒象为主,如发冷重、流清涕、口不

2、渴、舌苔白、脉不数等,仍为表寒证。4热证大多发热(体温升高),少部分自觉热甚至无自觉热,只有其它热象。4热证的临床特点:如自觉烦热、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局部红疹或斑或红肿(皮肤粘膜、眼、耳鼻、口舌、内脏等)、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腻、脉数(实或虚)等。二、温病学的地位与优势临床基础学科指导感染性疾病经典新兴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已经不仅仅限于对外感热病急症,对于临床各科的热证治疗,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对温病的病理、传变规律以及法理进行阐释,给予临床各科热证的辨证治疗启发。三、温病的病机各种温邪的侵淫人体,在病情发

3、展中使机体气津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和组织特异性损害,形成各种病理变化,这些变化的证候表现是温病辨证论治的依据。卫气营血辨证(气血):分期辨证浅深、轻重、虚实三焦辨证:脏腑(上中下)气化卫气营血辨证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卫分证候特点和病理特点①必有证:发热微恶风寒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兼有证:咳嗽头痛有汗或无汗咽红肿痛或有证:红疹②温邪初袭肺卫失宣卫分常见证型a.风热犯卫—银翘散b.风热犯肺—桑菊饮c.外感温燥—桑杏汤d.湿热在卫,中焦脾胃气机失调气分证候特点①必有证:温热、湿热两类兼有证:各脏腑病变②邪已入里,正邪剧争,脏腑功能活动失调其病位:肺脾胃大肠胆胸膈小肠气分常见证型a.阳明热

4、炽—白虎汤加减b.阳明热结—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c.肺热内盛—麻杏石甘汤清宣金脏法清燥救肺汤千金苇茎汤d.胸膈热郁—凉膈散双解散小陷胸汤e.热郁少阳—黄芩汤柴芩枳桔汤f.湿热困脾----连朴饮为代表还有在胆肠腑营分证候特点必有证: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脉细数兼有证:口不甚渴、斑疹隐隐②邪热入营,营阴受伤,心神被扰病位:心、心包营分常见证型a.营分郁热(热灼营阴)—清营汤加减导赤散b.营热动风—羚角钩藤汤薛氏清营息风法c.热陷心包—清宫汤合三宝血分证候特点①必有证:身热灼手、神昏谵语、甚则昏狂谵妄、斑疹密布、出血、舌质深绛②邪热入血,迫血妄行,热瘀互结,热扰心神病位:心、肝

5、(肾脑)血分常见证型a.血热动血—犀角地黄汤;神犀丹合三宝b.血热瘀滞—犀地清络饮桃仁承气汤三甲散c.血热动风—羚角钩藤汤合犀角、地黄d.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三焦辨证上焦中焦下焦四分辨证与三焦辨证结合才能准确定病位、病势、病态分层次 定脏腑 明相关 审虚实气分有肺或胃…….肺分卫、气、营、血 肺与胃,肺与肠,肺与心,肺与脾等四、基本病理特点气郁痰生血瘀正虚(一)气郁气无所不在,各脏腑气机的功能表现不同。1.肺卫不宣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或汗出热不解,呼吸不畅甚见发疹为特点。2.热郁胸膈,心烦懊恼;3.肺气壅闭则咳喘上气,胸闷;4.少阳气郁则见胸胁胀闷甚至疼痛;5.中焦脾胃气郁则

6、胃脘痞闷,恶心呕吐;6.肠失传导或传化则大便秘结或胶滞,腹满胀痛;小便不利等。(二)痰生温邪性热,炼液为痰或素体湿盛,湿热相蒸,酿为痰热。1.病在卫气,痰热内阻,咳痰白或黄,喘促;2.痰热结中,心下结痛,脘痞;下壅则便闭。3.痰热阻络,颌下、颈部结节,甚则脏器肿物。4.痰热蒙闭心窍,造成神昏、肢厥、发痉等危重症。正如长于治温病夹痰的王孟英所谓:“津液即为邪热灼烁成痰,而痰反即为邪热之山险。”(三)血瘀温邪致瘀,热为祸根,热致气郁,气郁血滞(瘀)或血被热灼,迫血成瘀;热伤阴津,血稠而瘀。动血不等于迫血1.在卫气分,热郁而不宣,内涉肺络,脉络受损,见鼻衄、胸痛、痰中带血。2.营血分热

7、瘀,发热夜甚,固定性肿块或疼痛,出血,舌绛紫或瘀点瘀斑。(四)正虚阴阳气血是抗邪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温邪性热,必伤阴津,热炽气耗,“壮火食气”湿热若从湿化,则阳亦伤,终至阴阳两亏温邪导致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病理,形成郁热夹杂,络脉失和,痰浊互结,易夹秽浊等相关症候。如:气因邪郁,而气又为火之舟楫,气若阻滞,火则屈曲,热更盛凸。正如赵献可认为:“凡为外感者,俱作郁看。可见因邪至郁,郁而化热,热又壅气,郁热夹杂。气郁,痰生,血瘀,正虚之间相互关联。病理相关示意图如下:血络郁滞致热伤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