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续)

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续)

ID:43434317

大小:186.01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0-01

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续)_第1页
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续)_第2页
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续)_第3页
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续)_第4页
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续)_第5页
资源描述:

《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民族村寨博物苑:黔东南旅游开发的新范式1、释“苑”“苑”是以自然山林或山水草木为主体,后世皇帝所造,畜养禽兽,建宫筑馆,供皇帝和王公贵族狩猎和度假所用,规模较大的都城郊外的园。“苑”是汉代的皇家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早期阶段的最高成就。中国的皇家园林,起源于先秦,在商周时期得到发展,在西汉时期发展到鼎盛,在唐朝是士大夫的修身养性之地而处于过渡期,在宋朝发展为城市园林。汉代的“上林苑”是“苑”的典型代表:“按现在的地理区划,它南达终南山、北岩九峻山和渭河北岸,地跨西安市和咸宁、周至、户县、蓝田四县的县境,占地之广可谓空前绝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可见当时的上林

2、苑作为皇帝的离宫,长度约为130公里到160公里,占地面积大,其中包含了山水、动植物、宫、观、生产基地等,并且其内部的丰腴的土地租给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在发挥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兼顾了经济功能。上林苑的特点是:“一、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除了大量的宫苑建筑之外,还有皇帝的狩猎区、放牧大量御马的牧场、庞大的工、农、林、渔业生产基地等等,都需要足够的原野、山林、川泽。二、上林苑的建筑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的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间距也很大,一般需要乘马车和骑马方能当日往返。这种疏朗的、随意的‘集锦式’总体布局,与秦代上林苑之建筑比

3、较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全然不同。三、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因而,我们说上林苑是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兼具了娱乐、健身、休闲和经济等功能。上林苑借助山水的自然地势,建宫筑馆,养禽畜兽,种植林木,成为帝王狩猎和游乐的大型乐园。因而,上林苑是帝王和王公贵族的修身养性之地,发挥出了旅游功能。所以说,上林苑本身就是一个供帝王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旅游区。“苑”24是经济功能与审美功能合为一体,汇集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要素的古典园林,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也是当时王公贵族进行旅游活动的目的

4、地。对古代的“苑”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它是当时国家政府进行的,以国家为主体,以具有优美自然环境的地理空间为对象,为王公贵族提供休闲娱乐的最早的旅游地。2、“民族村寨博物苑”物馆源于希腊语“Mouseion”,指的是“供奉缪司及从事研究的处所”。博物馆的定义经过17世纪到20世纪的演化,在1898年9月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上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把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的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中国对博物馆的认识起源于19世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搜求器物、博览兼收、益智

5、集思的机构”演化到“具有文化性、教育性和学术性的机构”。所以,博物馆是政府提供的收藏文物书籍等,能为公众提供教育、研究以及娱乐的公共场所,主要发挥的是它的教育民众、科学研究的功能。博物苑正是将中国古代的“苑”与近代西方文化中的“博物馆”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博物馆的“文物”,另一方面又有“苑”的自然山水,包含了建筑、山水、动植物等的环境和园林因素,从而成为文化保护与休闲娱乐统一一体的博物苑。“民族村寨博物苑”就是以民族建筑、艺术、体育、生活方式等文化载体为“文物”,以民族村寨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为景观,以观光、度假、修学等活动为内容的博物苑。它的特点是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和民族村寨的整体

6、环境并重,利用民族文化作为核心吸引力,以村寨的自然环境为游览对象,以民族村寨的地理空间为游览空间,进行各种旅游设施的建设,使民族村寨形成“可游可居”的旅游活动空间,使民族村寨成为人们理想的旅游地。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民族村寨博物苑”的科学性提供了佐证。史密斯在1977年写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中,认为“民族旅游:推销这样的旅游,主要以当地‘奇异’的及通常为异域的民族风俗习惯为特色”。环境旅游从属于民族旅游,因为“它吸引一些旅游精英到边远的地区去旅游,感受一种真正完全不同的经历。由于环境旅游是指地理方面的,所以许多想接受教育的旅游者很喜欢到大山和农村去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史2

7、4密斯指出民族旅游应该以“奇异”民族文化为特色,并注重民族地域的自然环境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恩在《东南亚:民族旅游》一文中指出,民族旅游是“(1)观光旅游是一种变体。(2)其目标群体在文化上,社会上或政治上不完全属于他们所居住国的主体民族。(3)他们由于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性而被贴上了旅游的标志。”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布鲁诺在《民族旅游:同一族群,三种场景》中认为民族旅游是:“从外国或者本地来的旅游者在旅游中可以观察其他民族,这些民族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