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

鼻咽癌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

ID:44087925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鼻咽癌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_第1页
鼻咽癌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_第2页
鼻咽癌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_第3页
鼻咽癌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_第4页
资源描述:

《鼻咽癌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咽癌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常见的影像学诊断,为临床上鉴别诊断鼻咽癌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80例鼻咽癌患者同时行鼻咽MRI和增强CT,两种检查均在20d内完成。比较这两种方法在诊断鼻咽癌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上的检出例数及检出率。结果:CT组和MRI组在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上的检出例数及检出率分别为57例(71.3%)和71例(88.8%)、65例(81.3%)和73例(91.3%)、42例(52.5%)和66例(82.5%)、67例(83.8%)和73例(91.3%)。MRI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在敏感度方面较

2、增强CT有明显优势(P表1CT组和MRI组在各项指标检测上的差异比较[n(%)]3讨论世界卫生组织材料显示,世界上80%的鼻咽癌发生于中国,鼻咽癌恶性程度高,往往在疾病的早期就有邻近组织浸润,其死亡率居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8位[3-5]o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在鼻咽癌诊断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MRI因其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参数成像,可清晰地从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方面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其在鼻咽癌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及颅内海绵窦侵犯等方面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检出率均较CT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应用对比剂增强和压脂序列扫描是目前评估鼻咽癌病灶

3、范围、分级分期的最佳影像学手段[6]。本实验结果显示,CT组和MRI组在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方面,检出例数及检出率分别为57例(71.3%)和71例(88.8%)、65例⑻.3%)和73例(91.3%)、42例(52.5%)和66例(82.5%)、67例(83.8%)和73例(91.3%),MRI较CT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信号、重建图像的一种技术。因为在磁场的作用下,不同的组织产生不同的信号,所以MRI对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清楚地显示鼻咽部的正常结构和肿瘤范围,能显示鼻咽癌黏膜下浸润以及对腭帆提肌、张肌和咽颅底筋膜的侵犯程度,

4、尤其对如骨髓等软组织的信号改变特别敏感,可显示局部骨小梁尚未破坏时肿瘤对骨髓腔的浸润。由于CT和MRI对颅底侵犯的诊断机制不同,早期颅底侵犯,CT表现可能正常,而MRI表现为黄骨髓被肿瘤取代后的信号改变[7],能分辨病灶放疗后的纤维化和肿瘤复发。功能性MRI的一些序列,如斜坡动态可以用于鉴别肿瘤骨质浸润或放疗后骨坏死所造成的破坏[1]。当鼻咽癌通过卵圆孔、破裂孔等天然孔道进人颅内时,CT能显示孔道的增大和侵犯的边缘,MRI则表现为软组织信号,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通过多方位成像,较CT能更准确地了解肿瘤侵犯的范围,对发现海绵窦病变具有超前的诊断。颅底富含骨髓,是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发源地,也是放疗后

5、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其发生率为14.5%〜57.7%,甚至高达76.9%。很多患者因治疗不彻底、不及时而易导致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8]。因此,准确判断鼻咽癌是否侵犯颅底骨,有助于判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并评估预后,临床意义重大。由于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以显示鼻咽癌侵犯的范围,避免了颅底骨解剖结构复杂、位置较深等难题,对颅底侵犯的检出率优于CTo结合颅底侵犯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可以正确诊断和设计放疗靶区,避免漏照,降低鼻咽癌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对临床上初治鼻咽癌患者的判定更具价值,特别是对有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尤为重要。[参考文献][1]梁碧玲.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一一MRI、CT、PET-CT[J]

6、.肿瘤学杂志,2009,15(7):590-595.[2]曹卡加,谢传淼,黄培饪,等.MRI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J].癌症,2007,26(2):164-167.[3]马秀梅,陈涛,李莉,等.MRI、增强CT和PET-CT对鼻咽癌颅底侵犯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肿瘤,2008,28(9):795-799.[4]黄国森,胡学锋,高明勇,等•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33(4):304-306.[5]祝玉芬,王建爽,于学林,等.鼻咽癌的MRI影像特点[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8):64-65.[6]姚红霞,张金山•影像学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

7、的诊断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844-1845.[7]秦朝军,黄盛才,马加强,等.鼻咽癌原发灶18F-FDGPET/CT显像的影像特征[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1):10-12.[8]孙坤,李胎煜.鼻和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7,5(10):113-114.(收稿日期:2009-10-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