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时期舟山海域政局【文献综述】

元末明初时期舟山海域政局【文献综述】

ID:442416

大小:1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8-02

元末明初时期舟山海域政局【文献综述】_第1页
元末明初时期舟山海域政局【文献综述】_第2页
元末明初时期舟山海域政局【文献综述】_第3页
资源描述:

《元末明初时期舟山海域政局【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历史学元末明初时期舟山海域政局一、前言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区域史研究在大陆史学界逐步受到重视,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具备受恩宠。从研究领域看,区域社会史、区域经济史和区域文化史尤为受宠。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是区域史研究是一种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它能更好的认识区域历史的有机结构与发展变化。其次,由于它对中国整体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和认识中国整体史的基础之一。中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面貌和经济社会发展往往有相当大的差异。如果只是单纯进行全国性的整体

2、史或通史研究,常常难以深入和准确地把握中国历史。[1]本综述研究的是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期间舟山海域地区的政局情况,以及国内外文献对此的记载的研究和评述。元末明初是一个朝代交替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对于地处边陲的舟山地区来说,更是得失在于一瞬间。为此,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的措施。但是对于这一系列的为巩固而采取措施,实施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可行还是具有一定的争议的。所以本文旨在对比为是与否这两种观点支撑的材料,从而提出作者的观点。主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当时统治者的政策措施,(结束92年的

3、昌国州而立县,继而废县,其中几次徙民内地),以及当时涌现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几方面来论述。二、前人研究成果对于元末明初时期舟山海域政局的研究,由于更加偏向于中国边陲地区,而且很少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纠纷与矛盾,所以国外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中国地方志中的舟山、宁波等方志以及明史中的明初舟山部分,还有当时舟山的一些人物传记中。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最早见于元大德二年《大德昌国州图志》[2]中对当时舟山地理环境、范围以及经济、军事方面的记述。《舟山市志》[3]中对舟山疆域的描写,同时对舟山地名演化也有所记叙。

4、《康熙定海县志》[4]元朝灭亡前舟山地区的政局背景的描述:元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黄岩人方国珍起兵反元。十一年正月,率战船百余艘至岱山洋面。昌国知州贴木儿不花及判官赵观光率兵巡海抵灌门(进干石览乡海边),遭袭击。次日又战,元军溃败,贴木儿不花及赵观光战死。十五年春,方军占庆元路(宁波),乘胜攻占昌国州。“达鲁花赤”3高昌贴木儿战死。二十七年,明征南将军汤和率军攻庆元,方国珍退守昌国盘峙岛,又战,失战船25艘、大帅2名。十二月,投降朱元璋。余部叶希戴等据秀山。明洪武元年(1368)二月,征南将军汤和

5、自福建还师过昌国临时驻扎,遭叶部袭击,损失2指挥。三月,叶部攻庆元城,未成。二年,叶部攻占象山城,俘县丞王茫。后明将吴祯率军至昌国,叶败。明天启年何汝宾的《舟山志》[5]中谈到的太祖对舟山的政策“洪武十七年,太祖以东南控海之地乏兵以守恐致寇害命,设卫所及岑宝螺岱四巡司隶于县兵民以安教化。流洽海东一隅规模宏远诚驾宋轶元为我明边陲捍卫于以观。这里所说到的倭寇应该是元朝时期就有的日本倭寇以及方国珍的余部,但方国珍余部是否有与倭寇勾结,这一点还是有待考证的。《明太祖实录》[6]也同样有对舟山的撤州改县有所记载,

6、明政府于洪武二年,把已具有92年历史的昌国州改为昌国县,隶于明州。其次,朱元璋为消除方国珍余部的影响,于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尝充船户者凡十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人,隶各卫为军。接着,又先后在洪武十一年、十六年调明州卫中右千户所和后所至昌国,并于十七年置昌国卫,加强了海岛的防卫。《浙江通史》[7]同样也提到了舟山在明朝时期的废州县,“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

7、命名为“翁山县”。至公元771年(大历六年),因袁晁率起义军占翁山而被撤废县治。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昌国县”。元初升县为州。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洪武二十年废昌国县。至清初,先后两度迁民。”还具体说到:洪武十九年(1386),朱元璋派遣信国公汤和巡视整顿东南一带海防,在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凡发现有海商活动的地方,一律“迁其民”、“墟其地”。在浙江沿海诸府县,北自宁波府海外的舟山群岛,南到温州府沿海的玉环岛,原先居住的居民都被强行迁徙到内地。如普陀山,原来

8、人口聚居众多,香火兴旺,汤和下令迁走居民,烧毁殿宇300余间,仅存铁瓦殿一所,留下一个和尚守香火而已。可见在当时而言明太祖对边疆的隐患是十分不安的,而且采取的措施也十分极端,但可行性是不是高?还是评论不一的。《康熙定海县志》还有其对当时人物王国祚事迹的叙述描写“明洪武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听信开国功臣征南将军汤和之片面奏词,下旨命汤和经略海上,遣昌国46岛30000余居民入内地,一时岛上士民流离失所,人心惶惶。后有岛民王国祚进京面圣,力陈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