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归经研究方法

浅谈中药归经研究方法

ID:44256917

大小:4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0

浅谈中药归经研究方法_第1页
浅谈中药归经研究方法_第2页
浅谈中药归经研究方法_第3页
浅谈中药归经研究方法_第4页
浅谈中药归经研究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药归经研究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药归经研究方法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一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儿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即凡药物能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就说明此药物就归相应的经络⑴。由于它揭示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适应范围这一客观规律,因而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味屮药归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者中药疗效的发挥。1归经的传统研究方法归经的认识方法主要是以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及其颜色、气味等自然属性为基础的。由于历代医家对归经的认识方法不同而确定药物归经的依据也有所区别。1.1以所治病证的脏腑归属来认识药物的归经⑵药物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对脏腑生理机

2、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及改善而被认识的。将药物的功效与脏腑密切结合起来是归经的认识来源。在临床上,能够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肺经,能够治疗心悸怔忡等心系疾病的药物归入心经。因为这些功效是针对脏腑病变而起作用的,所以说归经是以药物实际疗效作为基础的。而药物的疗效决定于归经的范围,药物治疗范围小者,可只归一经,治疗范围多者,可归几经。1.2以所治病证的经络归属来认识药物的归经⑶经络和脏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经络与各脏腑相连属,体表的外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由经络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可以通过经络表现出来。治疗经络所及部位的

3、病变,也是治疗脏腑所主的组织器官。经的病变,往往代表着某经的病候。那么能治疗某种病变的药物,就说明该药物对某经病变有选择性治疗作用,所以就将该药物归入某经。1.3以五味配五脏来认识药物的归经有人⑶将药的味划为五类归属五脏,用以说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按五味配五脏的关系进行归纳,作为标定药物归经的方法。这对一部分药物来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如橘皮、紫苏、生姜皆味辛而归肺经,黃茂、甘草、党参皆味甘而入脾经,山茱萸、乌梅、酸枣仁皆味酸而入肝经等。近年来⑷有人对数百种常见中药作过统计,发现辛味药物归肺经只占35.7%,不归肺经的却占大多数,甘味药归脾胃经只占36%,不归脾胃经的占

4、多数,酸味药归肝经占50%,苦味药归心经只占22.7%,只有咸味药归肾经符合的情况稍多一点,占66%。而且由于历代医家对五味本身的内涵存在着分歧,确定五味的标准有所不同:或指药物的真实味道或代表药物医疗作用的味。这样,以五味配五脏来确定药物归经就显得缺乏真实感,也是造成味同而归经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五味的归经要客观地分析。1.4以五色配五脏来认识药物的归经五色与五脏的关系,在中药中确有一部分符合色口入肺、色赤如心、色黄入脾、色青入肝、色黑入肾的论述。如朱砂色赤入心,桔梗色白入帅,青皮色青入肝等。2归经的现代研究方法2.1以药理作用来研究药物的归经&6】有人研究分

5、析了药物作用与归经之间的关系,发现中药的归经与它的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李仪奎等将429味常用中药按其药理作用进行分组,统计各组药物的归经频数。结果表明,中药的归经与其药理作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抗惊厥药入肝经,止血药入肝经,泻下药入大肠经,化痰、止咳、平喘药入肺经,利尿药入膀胱经。高其铭也研究了中药当归、红花的药理作用与其归经的关系。当归对血液循环系统、子宫平滑肌、机体免疫功能均具有相应的药理作用,与当归归心、肝、脾经的关系密切。2.2以有效成分来探索药物的归经⑺引该方法就是通过现代药物动力学的技术,观察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体内脏器的分布特点,以此来说

6、明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中药归经的关系,从而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该研究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有同位素示踪、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施怀生分析了32种屮药归经情况及其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关系,提出无论是药物动力学的总体情况,还是吸收、分布、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在多数情况下,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与其药效有直接关系,运用此种方法能从一定层次上反映药物的归经。2.3药效观察法®徐建民通过实验证明甘草甜素类能与胃蛋门酶结合,降低其活性,对大鼠胃液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彭成等通过实验研究认为人参皂貳能消除脾虚动物模型脾虚症状,提高正常动

7、物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脾虚动物胃主细胞内酶原颗粒。以中药药理药效研究归经比较符合归经形成的实际情况,是目前研究归经理论最常用的方法。2.4用屮药微量元素研究药物的归经[山⑶中药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选择性富集、微量元素结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性亲和是中药归经的重要基础。对180多味中药的微量元素与归经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归肝经的药物富含铁、锌、铜、猛,其中铁、锌最丰富,肝脏是铁、锌富集部位,推论铁、锌是中药归肝经的物质基础。徐径采认为明冃类中药富含Zn、Mn、Cu、Fe等微量元素,与眼组织中的Zn、Mn、Cu、Fe含量呈正相关。白朝勇等对368味中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