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车站降水施工

浅谈车站降水施工

ID:44408804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车站降水施工_第1页
浅谈车站降水施工_第2页
浅谈车站降水施工_第3页
浅谈车站降水施工_第4页
浅谈车站降水施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车站降水施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车站降水施工一、工程概况1.1工程位置汪河路站场地位于沈阳市于洪区大通湖街与汪河路交叉口。地形变化平缓,地面标高介于37.47-39.21m之间。地貌类型为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汪河路站沿大通湖街近似呈南北向展布。车站主体结构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3号出入口、4号出入口局部为暗挖,其余出入口采用明挖。1.2地下水埋藏情况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沈阳市区在地貌上属浑河冲洪积扇,主要含水层位于冲洪积扇上部,岩性以砾砂、圆砾为主。冲洪积扇首部(市区东部)颗粒较大,向西沉积颗粒逐渐变细,至市区西部(冲洪积扇尾部)含水层中黏性土夹层逐渐增多,含水层山单层结构渐变为双层结构、多层结构。该车站沿

2、线路仅存在一层地下水,赋存于圆砾、砾砂等强透水层中,按埋藏条件划分,属第四系孔隙潜水。由北向南随着含水层厚度逐渐增加,富水性也逐渐增大。根据勘察进行的水文地质试验结果表明,YSA11水文地质试验点〔大通湖街碧桂园内〉含水层厚度约40m,在垂向上含水层的渗透性尚存在差别,含水层上部黏土颗粒含量少,渗透性较强,下部黏土颗粒含量多,渗透性相对较差。局部存在雪融化入渗形成的上层滞水。二、降水难点分析与対策2.1车站底板隔水层影响降水效果难点分析:本工程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稳定水位埋深在7.1~9.4m,在19.80m处(车站底板下)存在一层粉质粘土,最大厚度达到5m,局部存在凹槽。开挖

3、前通过降水井需要疏干上部潜水难度较大。降水后水压力差容易造成开挖底隆起。施工对策:⑴采用“小间距、小泵量”管井降水技术。杜绝采用传统“大间距、小泵量、单井大降深”降水方案。⑵采用深井钻穿隔水层,把水位降到最低基底0.5米以下。⑶采用在基坑内挖坑集水抽排。⑷车站两端无隔水层地段采用加密降水井间距提高降水深度。2.2车站管线改移与狭小场地影响降水排水布置难点分析:车站西侧进行交通导改后只有6米,然后把<1)800、*400自来水管改移到此位置,加上自身有一条"800自來水管。车站东侧为主体施工道路,2号出入口后期施工,对降水井布置有较大影响。施工对策:⑴采用“分区设计”降水方案,把车

4、站主体先形成一个封闭降水区域;⑵采用“明暗相结合”排水方案,即车站东侧为降水井采用暗埋式排水,西侧采用明排;⑶车站西侧降水井采用人工探孔3米避开管线,然后安设护筒后,最后再钻孔。2.3降水区域影响基坑开挖施工难点:车站长217m,最宽为27m,无法对开挖区域进行封闭降水,开挖方向即使超前抽水,开挖面地下水也容易向基坑内渗流。施工对策:⑴提前20天对首段开挖区域进行降水;⑵首段开始开挖,启动超前50米降水;⑶首段开挖到底后,启动整个基坑降水形成封闭降水区域。把水位观测孔施工成降水井,并安设水泵,通过水位测量,一旦水位降不下,立即增加水位观测孔抽水。2.4车站无抗拔桩与冬季施工加大降

5、水成木施工难点:车站主体长,地下水位高,开挖前需要提前全面启动抽水;⑵主体在冬季将面临停止施工,但降水井不能停止抽水;⑶车站没有设抗拔桩,需要主体冋填后才能停止降水,抽水时间长。施工对策:⑴加强水位监测,减少开挖前降水井数量;⑵加快主体施工进度,冬季前完成站厅层侧墙施工,减少抽水深度;⑶加快工序调整,顶板回填前开始施工出入口,缩短整体降水时间。2.5季节气候对车站主体施工降水影响施工难点:(1)该车站主要位于绿化带,雨季施工,降水渗透较大,降低后水位波动较大,加大降水难度;⑵冬季施工气温较低,抽水管面临冻结。施工对策:⑴地面硬化后在基坑设防淹圈,使雨水及时排入雨水管网;⑵冬季施工

6、连续抽水,保证降水水位稳定和排水管不冻。三、降水方案设计3.1降水设计目的⑴确保水位降到底板以下0.5米,使基坑在开挖期间无水作业,从而有利于提高进度。⑵提高土体固结强度,增加土中有效应力,减少支护体系变形,确保开挖安全。⑶杜绝桩间涌砂和基坑涌水,保证各种管线安全。⑷合理控制降水,减少抽水量,保护水资源,降低施工成木。3.2降水井结构设计根据沈阳地铁1号线、2号线降水经验,无砂管渗透能力差,容易坏,汪河路站车站降水采用钢筋笼滤水管和水泥管结合,含水层采用钢筋笼滤水管,地面下4米采用钢筋水泥管。水泵离井底3m。3.3降水井抽水实验3.3.1不同水泵抽水降深实验为了确保降水效果,在车

7、站端头先施工3眼间距为8米,采用60m?/h、80m?/h两种泵进行抽水,在同样抽水时间为3天情况下,80m?/h泵降深要比60m?/h要深0.5米左右,说明80m?/h泵比较适合该地层降水。3.3.2不同间距抽水降深实验选择抽屮间降水井,对两侧降水深度进行监测,两侧水位下降基本上相同,采取最端头一眼降水井抽水5天,另一端降水井水位只比中间降水井水位高0.3米。证明降水井16米间距是合理的。3.3.3群井抽水影响实验采用两端降水时,中间降水井降深速度比一端降水快1・5倍,说明群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