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 写法

欲扬先抑 写法

ID:44718380

大小:69.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0-26

上传者:无敌小子
欲扬先抑 写法_第1页
欲扬先抑 写法_第2页
欲扬先抑 写法_第3页
欲扬先抑 写法_第4页
欲扬先抑 写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欲扬先抑 写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三篇(总第6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种动物或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运用2、难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运用的分寸的把握三、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导语:虽说文无定法,但是毕竟是有法可循的。我们常常读到那些大家们的名作,会感到身临其境,自己很快就能融入其中,那是因为他们非常娴熟的运用了很多写作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写作方法——欲扬先抑二、课时内容:1、欲扬先抑的概念:1)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写文章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 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3)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战国策》“冯暖客孟尝君”原文翻译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就收留了冯谖。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粗茶谈饭他吃。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吃吧。”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谩母亲的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丁。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齐闵王果然听到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于是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的绘有文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围,所以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齐王果然照办。)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2、同学们讨论我们学过的《蝉》一文写作方法。3、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作:1)写一个你熟悉的人2)写一种动物4、大家开动脑筋拟题三、课堂作文大讨论1、写人的:题材的讨论2、写动物的:题材的讨论3、口头作文。四、例文介绍:  1、[例文]《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天津郭韩  冬日傍晚五六点钟,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我们坐在教室里,等待着上晚自习。随着清晰的脚步声,语文老师走进了教室。  “今天的晚自习,我们考试。”  话还没说完,教室里的叹气声就已经满天飞了。调皮的F君说道:“昨天考,今天考,明天还要考。然则何时而乐耶?起笔曰:考试中自得其乐矣。’”语音刚落,教室里便哄堂大笑。   语文老师并没有发火,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F君,你的发言不错嘛!没有白背古文。我刚才没解释清楚,我们今天的考试不记成绩,只是想尽量的发挥出你们潜在的能力。现在回答我:看着窗外的夕阳,你们会想到什么?”  “想到老人。”A君首先回答。  “想到深沉,默默无闻,像在思索。”  “还有别的吗?”老师问。  “想到明天,明天太阳会再次升起,那不再是夕阳,那将成为朝阳。”F君不假思索地说。  “非常好!”语文老师赞扬道。同学们对F君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一个问题刚结束,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朝阳应该是什么样的?”  “有朝气,朝气蓬勃。”  “充满自信,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回,大家一个个站起来就说,气氛马上热烈起来。接踵而来的便是第三道问题:  “你们愿做什么样的朝阳,怎么样才能让你们的青春像朝阳一般?”  “我希望做一个永远充满朝气的朝阳,最好可以任意的发挥,想象,还可以创造,可是……我没有时间。”W君显得很无奈的挥了挥手。  “我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式的朝阳,可是,我总是太爱玩,‘好孩子’也许离我太远了。”F君的语气略带惋惜。  语文老师听了这些话,高兴地说:“其实你们都是朝阳。只要别太死读书,给自己留些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你们的创造不会只是梦。你们想想你们今天说过的话,多么完整,多么有道理,文采也不错嘛!……”   这原本“痛苦的考试”,竟变得如此轻松,我喜欢,也深深地被这堂不寻常的考试所陶醉。真希望师弟、师妹们“减负”后的考试,和我们这次考试一样快乐。  2、当堂点评:  本文的成功。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构思——运用“欲扬先抑法”抒情达意,将一次别开生面的“不同寻常的考试”,写的情趣盎然,意蕴深远,令人回味。  晚自语文">习语文老师宣布考试,“教室里叹气声已满天飞”,“F君”调侃的话,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老师因势利导,以“看着窗外的夕阳,你会想到什么”为话题,开始了晚自习的考试,形式新颖,方法独特。结尾写“痛苦的考试”“竟变得如此轻松,我喜欢”,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前后句意不通。2、《我的叔叔》我有一个顶好顶好的叔叔,他最疼我,我也很喜欢他。他是个税务员,平时戴着大盖帽,威风极了。有时,他把大盖帽扣在我头上,我迈起正步,逗得大家笑。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使我对叔叔有了新看法。那是星期六晚上,妈妈带我去叔叔家玩。一进门,我就发现一位陌生人在跟叔叔谈着什么。见我们进来,那陌生人一把抓起叔叔的大盖帽,慌乱地盖住茶几上的一堆东西,便起身要走。只听叔叔说:“行,这事我一定能办好!”边说,边送那人出门。趁叔叔去送客,我好奇地掀开大盖帽一看,呀!我一下子惊呆了,厚厚一沓“大团结”!哼,叔叔也会做这见不得人的事儿,真没想到!我气呼呼地想。不一会儿,叔叔走过来跟我说话,我故意装做没听见,就是不理睬他。第二天,叔叔到我家,问我昨天怎么啦,有没有不舒服。我白了他一眼,一声不吭,心里横竖觉得叔叔挺不顺眼。为逗我开心,他把大盖帽扣到我头上,被我狠狠地甩掉了。 晚上,妈妈要我去给奶奶送鱼。奶奶就住在叔叔家里,我虽然不乐意见叔叔,但也不好说不去,只好去了。来到叔叔家,幸好没碰见叔叔,谢天谢地。我把鱼递给奶奶,转身就往外走。经过叔叔房间时,忽然听见里面有动静,我就蹑手蹑脚地把门推开一道缝,向里面望去。糟糕,昨天那个陌生人又在叔叔屋里。他又来干什么?我侧着耳朵,想听个究竟。“我那罚款的事……”这是陌生人的声音。屋里沉默了一会儿,叔叔开了口:“上次那件事,按规定应罚5000元至10000元,但考虑到你是初次偷税,决定罚款5000元。昨天你那2000元,我已经替你上交了,明天你到所里再补交3000元吧!以后记着,要自觉缴税,别来那套……”叔叔正对他进行税法教育。听到这里,我感到内疚和不安起来,是我错怪了您,我的好叔叔,对不起!3、“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鲁迅的《范爱农》也采用了这种手法。1907年作者与范爱农同在日本。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而被捕处于极刑后,消息传到日本,留学生大为义愤。当时他们集会骂清朝政府,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抗议,然而范爱农却说:“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徐锡麟是范爱农的老师,他竟说这样无情无义的话,因此作者说:“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在文章开头,范爱农给读者留下极可憎可恶的印象,这是极力的“抑”,然而接下去在叙述他俩以后的交往中,范爱农原是一个嫉恶如仇、正直有志气的人。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4、伯父从台湾归来前几天,爸爸收到远在台湾谋生的伯父寄来的信,说他要回乡探亲了。我别提多高兴了,整天猜想着伯父回来时会给我带什么礼品。记得前年,远房的叔叔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临走时送我一件高级的风雪衣。我穿着它,人人注目,好几个同学向我打听,什么地方买来的?多少钱?我总是诡秘地一笑:大陆上买不到的。我想,这次伯父回来,肯定会带给我更好的礼物。哎,不知怎的,我眼前总浮现出想象中的伯父的模样。高高的个儿,油光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乌亮的皮鞋,也许还拎着大皮箱……一天,我放学回家,老远就看见家门口围着很多人。我估计准是伯父回来了,便一口气奔到家门口,分开人群,挤进屋里。只见奶奶旁边坐着一个老人,约摸六十来岁,黑瘦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看那样子,比我爷爷还要老。我愣住了,这哪是我想象中有风度的伯父呀!奶奶先开口:“这是我孙儿琼琼。”伯父伸出粗糙温暖的大手把我拉过去,抚摩着我的脑袋说:“比相片中见到的大多了。”我任他怎么说,也不回答。伯父沉默了片刻,好像想到什么似的,站起来,抓过身边的旅行袋,从里面掏出糖果,对围着的亲友说:“谢谢大家来看我,请坐,请坐。”说着,把糖果分发给大家。不一会儿,乡亲们陆续走了,屋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我趁这空隙,扫视了周围,并不见大箱小箱,只有那旅行袋静静地躺着。我开始失望了。 以后几天,伯父总是出门,有时由我父亲陪着,晚上也常很晚到家。有时见他与爷爷、我父亲谈笑风生,可我毫无兴趣去听,我关心的是礼物,而伯父从未提起过这类事,我不免又增加了抱怨。我心想,伯父真是与众不同的“番客”。四邻们从海外归来的亲人,总带着让人羡慕的礼物,而他竟这么吝啬!同学们有时问起伯父带给我什么,我哑口无言,脸热到耳根。亲戚们按当地风俗送来猪腿、红蛋,为伯父“脱草鞋”(洗尘的意思),可他让奶奶一一退回,也没像其他番客一样回敬亲友,惹得亲友们背后数落。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借鉴】欲扬先抑。本文赞扬“伯父”热爱故乡、渴望故乡亲人及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高尚品质。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处处在贬低“伯父”:他是那么“吝啬”,一点儿礼品也不给“我”带来,连远房的叔叔还不如;他是那么没风度,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他是那么不近义情,乡亲们送的猪腿、红蛋,一一被退回,也不回敬别人……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在抑低“伯父”,可是文章最后,从“伯父”与“爸爸”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慷慨、重情的人,他的内在“风度”使人敬仰,令人钦佩。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5、阿麻的故事 阿麻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只是我小时候镇上的一个邻居。我们这个镇子并不大,叫真如镇,镇里大都是我们刘家宅的人。我家对门便是阿麻家了。阿麻长得并不俊,甚至有点丑,脸上满是麻子,脚一跛一跛的,我们小孩子很不喜欢他。记得那时,满园的柿子熟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溜进柿子林偷摘柿子吃,被阿麻抓往了。“好呀,小丫头,又来偷柿子了,走,见你父亲去!”不由分说拉着我就走。我犟着脾气不走,小伙伴们有的抱他的腰,有的用柿子砸他的头,我挣扎了出来,撒腿就跑。跑着跑着,不见了阿麻,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不消说,后来便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于是对阿麻便恨之人骨。我们镇旁边有条小河,说小不小,每次上学、进城都要绕很大一个圈子。阿麻不知从哪儿搞来了条小木船,撑着小船为我们摆渡,而且分文不收,免费送大家过河,大人们都说阿麻积德了。可是没多久,阿麻收费了,大人孩子渡一次船要收费三角;再过一个月,竟涨到了一元钱。大人们很生气,纷纷说阿麻实在太缺德,敲自己人的“竹杠”。阿麻什么也没说,只是来来往往地摆渡,收钱,脸上常常露出兴奋的神色。渐渐的,人们发现阿麻消瘦了,撑船的力气也不像以前那么大了,于是人们又抱怨阿麻为了赚钱连命也不要了。终于有一大,阿麻病倒了。听医生说,是癌症,活不长了。而这时,小河上开始架起一座石桥。阿麻的病情一天天地恶化,小石桥一天天地快要完工了。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他得了癌,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哪!”镇长说着说着,哭了,镇里的许多大人也开始抽泣,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觉得眼眶湿湿的。唉,阿麻,我们竟误解了他!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在小石桥上雕了阿麻的半身像,这样,阿麻便可每天目送着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大人喜气洋洋去城里办事了。【借鉴】①欲扬先抑。文章的主人公是阿麻;这个阿麻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文章先写阿麻的外形:“脸上满是麻子,脚一跛一跛的”,难怪小孩们“不喜欢他、阿麻对小孩们很凶,不是“抓”便是“拉”,小孩们对他“恨之入骨”。至于大人们,对阿麻也有评价,因为他收摆渡费,而且不到一个月,竟从三角涨到一元,人们说他“缺德”,敲“竹杠”,连阿麻消瘦了,也挖苦他“为了赚钱连命也不要了”。可以看出,文章先是对阿麻这个人一抑再抑。直到小河上架起了石桥,阿麻死了,镇长才道出了石桥就是阿麻把收来的摆渡费分分角角积起来造的。这样,在这篇文章中,一个看似令人厌恶、确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便树立起来了。这里用的是先抑后扬的谋篇手法。②曲径通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赞扬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但是,文章并没有直说,却是叙述了一些看来阿麻的品质并不高尚的事,特别是写阿麻从摆渡到造桥,先是买船,免费摆渡,不久却收了费,而且摆渡费猛涨。直到最后,才写出阿麻收摆渡费正是为了造石桥,为人民做好事。文章就是这样曲折地表现了一位品质高尚、值得尊敬的平凡的普通人。6、听报告布告栏上贴着一张蓝色的广告纸,用醒目的字体写着:留英博士,研究生黄衍报告会。地点:大饭厅;时间:9月20日下午三时半。“又是什么长篇大论,立志成才啦,要当个好学生啦,还不是老一套!”我心里嘀咕着,顺手带了本《心有千千结》,走进了会场。“与其听他吹牛、抖威风,不如瞧瞧琼瑶的书。”我想。报告开讲了,黄衍西装革履,笔直地站在讲台上。 “同学们,我并不是伟人……”不必要的谦虚。“我是中国第一个得到英国剑桥大学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口气不小。“我只想说些你们没听说过的。”——不入俗套。“请给我40分钟。”——倒还爽快。“要想有所作为,知识面必须尽可能广……”——鄙人同意。“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数理化好的同学决不能轻视语文……”——是的,学理的最好有文学才能。“我很骄做,但骄傲不一定错……”——貌似奇谈怪论,但我赞成,人应该有一点傲气。“我在母校时,老师就很难一致赞成我是个好学生……”——哟,原来与我“同类项”!“啪”——我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两眼直直地叮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会场里静得出奇。一千几百名听众的心仿佛被他的心吸引和融化了。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生动的报告!【借鉴】①欲扬先抑。学校组织听报告,在“我”看来内容是“老一套”,无非是立志成才啦,当个好学生啦,而且总是长篇大论,让人恹恹欲睡。这次听报告,“我”断定也不例外,故带了小说书进会场。这是对听报告的“抑”。然而这次报告却例外,越听越有劲,全神贯注到手中的书掉落在地上,明知也不去拾,“两眼直直地盯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这是“扬”,极力赞美报告的内容好,报告的时间短。全文先抑后扬,抑是为了扬。 ②亦庄亦谐。这是一个生动的引人入胜的报告(可惜作者对报告的内容写得大少),写法也很诙谐别致,在记录报告人某些话后,插入作者的评议,如“不必要的谦虚”、“鄙人同意”、“原来与我‘同类项’”等,文白夹杂、数学名词的借用,都显得幽默有趣味。7、买鸡国庆节前一天,家里正忙着大扫除。爸爸突然想起晚上舅舅要来我家吃饭,便对我说:“敏敏,你去买只光鸡。”说着他摸出十五元钱。我兴匆匆地来到自由市场的鸡摊上。买鸡的人真不少,好不容易轮到我,摊主见我太小,替我拣了一只草鸡,浑身黄灿灿的。我乐滋滋地回家,心想爸妈一定会表扬我。一到家,果然爸爸说那鸡不错,称称分量,一丝不差。妈问花多少钱,我说十二元。我想把找出的三元钱还给爸,可是摸穿口袋也找不到。“丢了?”妈说。我说肯定忘记在鸡摊上了,我转身要去自由市场。爸一把拉住我:“干什么?”“去要钱!”爸说:“卖鸡的多大年纪?”我说:“二十多岁。”爸说:“算了!这种做个体生意的人见钱眼开,怎么肯承认。”他还说上星期在国营店买烟,明明给了营业员二元钱,但对方心不在焉地跟别的顾客闲聊,最后说只给了他一元,怎么解释也没用,还诬蔑爸爸要赖钱。妈也说:“你吵不过他们的,别为三元钱被人揍了。”唉,自认倒霉,一件好事被弄成了坏事,可我心里怎么安定得下来呢?过了半小时,我推托要到同学家去,便直奔鸡摊。那卖鸡的一见我,没等我开口,便说:“你这小鬼,真没头脑,多余的三元钱怎么不拿去。”我分明看见在他的钱箱旁压着我的找头。他一边给我钱,一边说:“给家里人骂了吧?”我点点头,真是哭笑不得。我谢了他一声,他说:“别谢了,我们都有不对。”他随手拣起一个鸡肫,说:“给你,这算你吃批评的补偿。”我怎么也不要,他硬是塞给了我。 我急急地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对爸妈说了。妈说:“这人不错。”爸爸先是不吭声,过了一会儿说:“恐怕我是用老眼光看问题。”【借鉴】①欲扬先抑。有一段时问,摊贩给人的印象不佳,似乎他们都是剋扣斤两、以次充好的利欲熏心者。本文“我”的爸爸、妈妈也有这种思想,因此当“我”没拿三元钱找头后,便一致认为无必要再跟小贩去计较,而且爸爸还以亲身经历说明计较是毫无用处的,还可能会招惹是非。这把小贩的形象一贬再贬,然而事实证明,那卖鸡的为人正直,且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不仅还了钱,还象征性地赔偿了一只鸡肫,这就一扬再扬。欲扬先抑的手法在本文中运用得很好。所以说,即使一件普通的小事只要通过巧妙的谋篇,也能成为一篇好文章。②铺垫蓄势。本文主要的篇幅在议论那卖鸡的:父亲认为他年轻,买卖油滑,一定是个不择手段地赚昧心钱的人;母亲也认为去计较说不定反会挨揍,因为在她看来,做小商贩的形同流氓,惹不得的。这些叙述与描写都是作铺垫蓄势用,目的是为突出那卖鸡者的形象。这铺垫蓄势,还与下文起对比作用。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这“不平”和“曲”,就是文章张弛有度、行文收放自如、结构精巧别致的重要特征之一。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诗歌亦如此, 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诸如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张弛扬抑等类的表达效果,故意掀起波澜,使文章波折动人。有时正话反说,有时褒中寓贬,有时捧高跌重,有时欲扬先抑。此等艺术手法造成腾挪跌宕之势、抑扬顿挫之美,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特殊审美效果,而反跌就是在中国古诗词中被诗人用来追求这种特殊表达效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下文我们将就古诗词反跌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艺术效果作一粗浅的探究。       一、意旨深远       一首诗或许用语平实,或许明白晓畅,或许浅显易懂,然而由于在章法上略加变化,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一首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变成了一首含义丰赡、意旨深远的佳作。例如晚唐诗人李绅的《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明白如话,已是家喻户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种秋收的农事场面跟春花秋实的自然属性一样,也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了,播种的希望和丰收的喜悦也暗含其中;接着,“一粒粟”“万颗子”的数目对比联想又把这种希望的虚无感情期待扩展成了丰收的真实喜悦;“四海无闲田”句再进一层,将范围无限放大,放眼天下,四海之内,田亩无数,则播种耕耘的农人也无数,而其播种的希望和丰收的喜悦亦该无穷……然而却在我们耽于前面诗人给我们提供的无限美好的想象中时,诗却骤然来了一个反转下跌,“农夫犹饿死” 触目惊心的事实让读者的感情期待由希望变成了怨望,由喜悦变成了沉痛!在这种层进、反跌、对比中诗人使我们在一种错愕的反思中完成了由单纯的农事现象到社会、阶级等深层原因的思考并得出结论,中唐以后繁重的赋税徭役逼得民不聊生,致使丰年却带来了丰灾。一首小诗引发了发人深省的、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这首诗思想内容的深刻有力就是得益于这种诗歌“意脉”的异常“跳动”。       二、诗味浓郁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看,“诗味”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诗歌要传达的语义内容,而是来自诗歌自身“结构”所产生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跌的正是能突出表现诗“味”这一美学特征的重要表现手法了。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咏史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遂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诗的内容看,诗人借古讽今,暗中婉讽晚唐的皇帝如汉文帝那般,只问鬼神,不问苍生,痴迷佛道,企求长生的荒诞行径。同时亦寄寓着诗人以贾生自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当我们从表现手法来分析则发现其“诗味”颇耐人咀嚼赏玩。诗歌一开始直写文帝夜召贾谊事,“求贤 ”、“访逐臣”两词写出文帝的求贤心切,深夜相召,是否有治国安邦的良策询问?是否有重新起用逐臣的打算?读这两句,人们不免对此抱有这种阅读的心理期待。而谈到意兴正浓时,文帝甚至移席向前,虚心求教。此等求贤若渴又给读者这样的联想:真是臣贤而君明啊!就在读者浮想联翩,满心向往之际,耳旁却如一声闷雷响起,“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诗于褒中寓贬,先蓄足声势再行折转,为突出后两句作铺垫。文帝宣室夜召逐臣,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而只是鬼神之事,其政治上的昏愦无道可知矣;而年少得志,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贾谊,满怀期待文帝问他治国安民之策,等得的却只是向他讨教鬼神之事,简直是将他与巫祝同列而视了,这种遭人冷落,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伤感则可向而知了。这首诗按照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关于艺术的观点来看,倒是符合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论点了。       三、跌宕生姿       在有些诗中,反跌和反常等表现手法结合使用,使得诗章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抓住闺中少妇盛装登楼欣赏美好春光时心头突然激起思夫之情这一瞬间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位女主人公被离愁别绪所困扰时的愁姿怨态,含蓄地表达了夫妇朝夕相爱胜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思想。诗的起句就很特别,诗题为闺怨,首句“闺中少妇不知愁”却出人意外地说她“不知愁”,正因为不知愁,就才会“凝妆上翠楼”,上楼凭栏显然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首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悔蓄势。第二句顺承首句,“凝妆上楼”说明心情轻松欢悦;“上”字又写出她登楼时心态欢跃步态轻盈的心理和行为,“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 (陆机《文赋》)凝妆上楼,凭栏远望,万物复苏,春景无边,正是草柔芽嫩鸟语花香之际,少妇赏春乐春之情也似乎感染着读者。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却突然来了个逆转。“忽见”表明所见的突兀、感触的陡生、联想的迅捷。“杨柳色”是引起女主人公怨悔的感触点和外在原因。“柳”与“留”音谐,再加上柳条依依的体态与款款惜别,依依牵挂的情态相切合。隋唐民歌《送别歌》“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就是表达相思怀远。杨柳是什么色呢?汉代古诗《穆穆清风至》:“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裙。青袍似青草,长条随风舒。”青色即行人的衣服颜色,《闺怨》诗中的闺中少妇或许正是由眼前的柳色想起行人,或许是柳色让她想起美好的春天里曾双双携手踏青赏春的情事,而今丈夫一去数年,这美妙的“陌头杨柳色”却无人共赏,自己只身一人空守闺房,于是悔情便易生出。于是由“愁”而“悔”,悔不该当初曾积极劝说和鼓励丈夫去求取功名,却辜负了如今这番美景良辰。又由“悔”而“怨”,红颜易老、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闺怨之情便油然而生。整首诗反起、顺承、反跌的综合运用使得诗的感情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波动的细腻、敏感而又迅速的变化。        有时,在实际的运用中,反跌更多是和“欲擒故纵”一致,有时是和“欲扬先抑”一致,有时又和对比反衬一起使用。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王诗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景色清新明丽,清新和谐悦目,春雨之后,轻尘不飞,“春雨”、“杨柳”等词虽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素来有象征离情别绪之意,然而,春雨明丽,杨柳新艳,送别友人也是心情轻松畅快的;友人的情绪也该是亢奋激昂,精神饱满的。可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景虽好,无奈友人将是他乡之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诗章先扬后抑,景衬伤感。高诗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黄沙漫天,落日残辉,风雪漫卷,雁阵惊寒,景色雄浑悲怆,感情凝重沉郁。但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莫愁”健笔提振,反令人觉得天高地阔,前途光明。全诗气势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先抑后扬,景衬豪情。       清代著名诗论家刘熙载说:“词之妙全在于衬跌。”“衬”,大概就是铺叙蓄势,或正衬烘托,通过设拟某种特定的情境作衬句,意在蓄势上扬;“跌”大概就是反向下跌,反托出正意来,以造成衬句与正意之间的巨大反差、鲜明强烈的对照,从而更能强化诗词的感染力。       总之,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等多种表现手法从笼统的角度说,都直接间接地与反跌的表现手法相联系,或交叉或混杂或相辅相成或相得益彰,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丰富的表现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