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味的回归

浅谈语文味的回归

ID:44818760

大小:37.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30

浅谈语文味的回归_第1页
浅谈语文味的回归_第2页
浅谈语文味的回归_第3页
浅谈语文味的回归_第4页
浅谈语文味的回归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味的回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味的回归隆昌一中李瑶【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那么其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走在归家的路上?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探讨。【关键词】语文味缺失回归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语文味应当是用心品出的滋味。正如叶圣陶所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些偏失,语文课堂往往就是“不够味

2、儿”或“味道不足”。如教师本意在于想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于是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等等,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在“读”中品味。一个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品味语言美的,不

3、读,不能体会朱自清散文《春》的清新隽永、清丽自然,不能感受诗人光未然《黄河颂》的澎湃激情、磅礴气势,不能领悟《安塞腰鼓》蓬勃的激情和对生命力量的礼赞,不能品味《土地的誓言》如火山喷发前地下奔突汹涌的岩浆般的炽烈爱国情感。语文课,就要让学生读,读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与寂寞,读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豁达潇洒,读出“变色龙”见风使舵的丑态……尤其是古诗文教学,更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把语文课上得书声琅琅,变枯燥为趣味,化遥远为亲切,使其充满“语文味”,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的积累。首先,教师要苦练诵读基本功,注重范读。教材中入选的

4、篇目,都极富人文色彩和语言特色,文质兼美。作为教师,必须要注重范读,指导学生以诵读之法,讲究抑扬顿挫,注意韵律节奏,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我在《木兰诗》、《爱莲说》、《醉翁亭记》、《孙权劝学》等教学课堂上总是背诵课文以作示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纡徐委婉的流利背诵,能让学生倾羡之情油然而生,兴味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散步》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名家范读,成功地将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的情境。读的方式有多种,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的方式。朗读要多样性,可以齐读、个别读、配乐读、对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等,不宜齐读的文章就不要齐读,但

5、要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语气和语势,从而感受到文章的情味理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如《木兰诗》中写木兰凯旋归来,亲人热情迎接的场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我指导学生要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快读,读出家人欢天喜地迎接木兰的喜庆欢快气氛。再如《望岳》的教学中,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要读出诗人被泰山雄伟景象所折服的惊叹语气,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的情感态度在此得到升华,要读出节奏,韵律和气势,高声读出豪迈之情,阳刚之气,使

6、学生获得一种居高临下,长空奋起的情感体验,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襟,受到强烈感染和熏陶。新课标要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声情并茂的诵读,能使朗读者仿佛置身于文中的意境,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获得巨大的情感熏陶,酝酿出语文课堂浓烈的语文味。二在“情”中陶冶。我们的语文课,除了知识点的认识,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这也是“语文味”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

7、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要促成情感的共鸣又谈何容易,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关注文本。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情感的迸发,首先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或描写典型场景,或营造优美意境,或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饱蘸着他们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中很容易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章

8、的点睛之笔,常常是打开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从此进入,就可以迅速领悟文章的主旨,把握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冰心《荷叶  母亲》是这样结尾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