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古文运动和唐代散文

第九章+古文运动和唐代散文

ID:45728322

大小:59.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11-17

第九章+古文运动和唐代散文_第1页
第九章+古文运动和唐代散文_第2页
第九章+古文运动和唐代散文_第3页
第九章+古文运动和唐代散文_第4页
第九章+古文运动和唐代散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九章+古文运动和唐代散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九章古文运动与唐代散文以韩愈、柳宗元古文为中心一、古文运动含义古文就是散体文,是和骈文相对的概念。韩愈、柳宗元倡导先秦两汉以散句单行为特征的散体文,主张文以明道,反对片面追求文采、丽辞、声律的浮华文风,以大量创作实践结束了当时骈文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散文的革新和发展。古文运动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要求。二、古文运动的主要原因:文章本身发展骈文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大盛。骈文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发展;但对偶

2、求其工,句式求四六,典故求繁缛,辞藻求华丽,内容空虚浮泛等阻碍了思想情感的表达,走向凝固和僵化,导致内容对形式的反抗和形式本身的自我否定。骈体文是唐前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章奏表启、书记论说多用骈体。四杰注重骨力、燕许崇雅黜浮,运散入骈,雍容雄浑,陆贽平易流畅等反映了文风的转变。三、古文运动的政治原因:儒学复兴需要中唐藩镇割据、佛老昌盛、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使得社会处于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状态。面对严峻局面,部分士人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中兴。与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3、唐初经学重章句之学,中唐倾向于重义理而轻章句,如啖助、赵匡、陆质的《春秋》学派,越过传注而回归本义。续上韩愈主张重建儒家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目的在解救现实灾难。韩愈认为当时最大的现实灾难是藩镇割据和佛老昌盛,前者导致皇权的极大削弱;后者使得人心不古,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柳宗元对儒家道统兴趣不大,也不排斥佛教,而是重视源于啖、赵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致用的儒学。续上肃宗德宗朝,李泌、陆贽等整顿纲纪,杨炎、刘晏等改革财政税法;此后杜佑提出节省开支、裁减冗员的主张。永贞元年二王八司马的变法使贞元弊政,廓然一清。元

4、和时,禁止供奉、减免赋税、精简冗官、削平藩镇等变革,既促使唐朝走向中兴,也鼓舞了民心士气。这一切都与士人志在改变现状的要求关联。中兴愿望促成儒学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而这又促成了文体文风的改革四、古文运动的先行者1、西魏宇文泰、苏绰;隋朝李谔、王通等反对浮华,倡导质朴文风。2、魏征陈子昂反对浮艳之词,提倡风雅兴寄3、盛唐到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认为文本于道,本于教化,崇尚儒学和儒家经典,但忽视了散文的文学审美特征。4、韩柳以前,散体文创作逐渐增多,骈体文也不事雕琢,讲究以散行之气运排偶之文。附:先

5、行者复古宗经的理论主张浏览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人,魏晋以来,未尝留意。李华: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独孤及:先道德而后文学梁肃:文本于道,失道则博之以气,气不足则饰之以辞。柳冕: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别是一枝耳。五、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1、文以明道。韩愈“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柳的“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2、不平则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对贺者)3、气盛言宜。重视作家道德修养和情感力量。4、文从字顺,

6、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韩柳基本克服了古文前辈重道轻文、重功利轻审美、重复古轻创新的片面性,开创了古文发展的新方向。六、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的主要创新1、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把散文引入杂文学概念;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文体限制束缚,把很多应用文写成艺术性很强的抒情散文。2、浓郁情感融入散文中,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韩文横绝奔放、感激怨怼和愁苦不平交融;柳文简古峭拔,立意新警,个性鲜明。七、韩愈代表性古文11篇五原(道、性、人、毁、鬼)。《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

7、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杂说》四篇之一:郭隗以千里马喻燕昭王。伯乐即孙阳,秦穆公时以善相马著称。续上《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张中丞传后叙》:张巡、许远、南霁云《蓝田县丞厅壁记》:唐畿县置县令、丞、主簿、尉。本文写县丞有职无权,形同虚设,借朋友崔斯立为蓝田县丞的具体事例来讽刺此事。《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续上《送李愿归盘谷

8、序》: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祭十二郎文》:侄子韩老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