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

ID:45883882

大小:14.72 MB

页数:139页

时间:2019-11-19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1页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2页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3页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4页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5页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6页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7页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8页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9页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书法审美风尚魏裕铭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

2、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

3、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

4、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金文一般认为,金文的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周

5、继殷,统治天下达800年之久,所以金文的形体是随着时代而有所发展的。殷代的金文和甲骨文相似,因是金属铸成的字,所以笔画较甲骨文粗圆,形体也略较方正,行款一般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周初金文,从笔画到结字,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接近。这种铭文已具有下列特点:(1)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这为以后篆书用笔打下了基础。(2)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更加紧密、平稳。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3)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距行列。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金文,,西周宣王

6、时,虢季子白曾率“天师”伐“太原之戎”,得胜以后,在周庙受到周天王的嘉奖。为了纪念这一盛事,特为铸造了此盘。据传,此盘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为西周著名重器。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字。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经过辗转流传,解放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虢季子白盘》器形宏大,纹饰精致,铭文很长,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军事的重要史料。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已开《石鼓文》、《秦公簋》的先路,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

7、术之精品。,,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圆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颈及足上部饰兽面纹。为康王时贵族盂所作的祭器。传为清代道光初年于陕西岐山礼村出土。大盂鼎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述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并赐给香酒、命服、车马及1700余名奴隶之事,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原器出土之初,为岐山豪绅宋金鉴所有。后因家道中落,此鼎被其后人以七百两银子转让到西安。后来,又曾一度为左宗棠所有,数年后为答谢潘祖荫的厚恩,左宗棠以此鼎相赠。此后,大盂鼎便成为潘家的传世之宝,供于苏州潘家大堂。一九五二年由潘氏后人献给国家

8、,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