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究

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究

ID:45997460

大小:8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20

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究_第1页
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究_第2页
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究_第3页
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究_第4页
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究[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研究自然语言的一种新潮流,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语言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别于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认知语用研究,新认知语用学旨在运用依据人类基本认知方式解释语言现象的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解释言语产生和理解、语用推理和会话。通过探讨认知突显在隐喻构建中的作用,可以发现认知突显如何充实关联理论对隐喻现象的解释。[关键词]新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认知突显;隐喻[中图分类号1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3)01-0087-04一、引言利用当代

2、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语言交际开展认知研究,可以称为“新认知语用学"(Neo-CognitivePragmatics)□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都先后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意义”的识别方式一一根据说话人或认知主体理解实体或情景的方式来解释“意义”。但语用学要有开阔的视野,就不能忽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认知语言学中的各种理论,如隐喻论、转喻论、原型论、心理空间理论等不仅可以深化、修正甚至颠覆人们对语言组构、运作、变化等机制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认识,而且可以用来解释各种语言使用现象。⑴隐喻作为一种话语行为,被纳入语用学

3、研究之后,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研究之后,其研究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早期语用学以及以关联理论为框架的认知语用学虽然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探讨认知突显理论和关联理论在隐喻构建与理解中的互补性。二、早期语用学和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对隐喻的研究也从原来单一的修辞层次发展为多层次、多角度的跨学科研究。(一)早期语用学对隐喻的阐释早期语用学将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现象,认为

4、词与句子本身并不能成为隐喻,是某一特殊的使用使得它成了隐喻。格莱斯(Grice)是最早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隐喻的人。格莱斯认为,隐喻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qualitymaxim),即说“假话”,因此听话者会根据语境理解说话者的隐含意义。尽管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事实上,格莱斯只解决了隐喻理解如何触发这一问题,但怎样解释隐喻,人们为什么要使用隐喻,格莱斯并没有予以解决。塞尔(Searle)也对隐喻做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一样需要区分字面意义和

5、话语意义;隐喻意义属于话语意义。塞尔进一步阐释了格莱斯的隐喻理论,重点阐述了隐喻是如何工作和如何被理解的。说话人说出"SisP”的句子,其隐喻意义却为“SisR"o塞尔认为隐喻的理解就是要对S、P、R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如何通过“SisP”达到信息交流——"SisR”o[2]尽管塞尔的隐喻理论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他对言语交际的研究以及对隐喻解释的动态过程的研究并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1)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订son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

6、有关的关联理论。他们认为对人类语言交际的解释关键在于关联。关联性是指'‘当且仅当某一假设在一定语境中具有语境效应,则它在该语境中关联”[3]。关联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语境效应(contextualeffect)和加工力(processingeffort)Q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应越大,关联性就越强;听话者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关联理论之所以能够对隐喻做出阐释主要是因为其将隐喻作为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隐喻只是和“随意言谈”(loosetalk)—样,是说话人思想的解释性表达。关联理论

7、认为,人们之所以使用隐喻是为了追求最佳关联,这符合人们追求最大认知效率的心理。根据关联理论,每个隐喻的喻义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喻义集。隐喻的理解需要听话人假定说话人的话语具备最佳关联,然后借助认知语境,构建出语境效果,从该喻义集中挑出一个喻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隐喻的喻义。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王博:认知突显视角下的隐喻探析三、认知突显理论对隐喻的阐释认知突显在隐喻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认知语言学中,所谓突显就是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这种语言现象超越了逻辑推

8、理和客观性,是人类认知的结果。[4]英语中常用"prominence”或"salience"来表达这一概念。在隐喻的认知研究中,笔者在此所探讨的突显,主要是指一个隐喻所关涉的源域与标域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突显。[5]47-49(一)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的关系从本质上讲,隐喻的相似性就是认知突显的相似性。例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Pascal)曾说过,“Manisathinkingreed.在这句名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