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

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

ID:46346848

大小:58.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_第1页
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_第2页
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_第3页
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    我85年参加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当小学教师的妈妈向我提出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文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课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好课标准: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来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近些年随

2、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领域产生了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    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对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来愈

3、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已是“昨日黄花”了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已落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了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我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课堂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5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学完《龙宫索宝》《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鲁提辖拳打镇

4、关西》等小说之后学生参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文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野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有功夫看这种“野书”!所以学了课文之后几乎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的最后一题迁移题都被我用各种理由舍弃了我现在的语文课除了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游泳”之外课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课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文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初三快毕业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

5、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我常门心自问在初中三年中我究竟给学生教了些什么    二、不敢超越课本    教师在教好课文诉基础上超越课本收集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教学李大钊的议论文《今》的第四段“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总感觉作者的说理不仅抽象、难懂还罗嗦、繁冗这种劝人惜时的文章文人墨客写过不少就连学生的习作中也能找出一些佳作我真想自己找一篇文章让学生和李大钊的《今》比较一下孰优孰劣但我不敢《今》的第四段还是考试的重点段呢所以

6、硬着头皮和学生一起理解这一段的意思讨论这一段的论证方法又如《春天的脚步》一文我内心的排斥情绪很强烈这篇文章从头读到脚大约过了十分之九篇幅还没有看到“春天”两字也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直到最后一段才出现一句话:“我隐约听到一阵沉稳、急速的脚步声这步伐与特区前进的步伐多么合拍”我真怀疑这篇范文的原题是不是《春天的脚步》我认为给文章题目换上《我的弟弟》或《弟弟的转变》或者干脆换成“变”字作题目更恰当一些活脱脱的一篇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文章可也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课本    

7、三、不敢超越“教参”    《教学参考书》本来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如第六册郑振铎的《海燕》课后练习中有一题目:作者在写海燕之前为什么描述家乡春天的小燕子我想“描述家乡春天的小燕子”这一部分是作者在海轮上看到海燕勾起了他的缕缕的乡愁使他自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春燕按常规的思路这一部分应该施在写“海燕”之后写但文章开篇就写家乡的燕子说明作者对家乡、祖国有浓浓的思念之情另外

8、也显示文章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可打开教参一看参考答案是12字:“联想引起轻烟似的缕缕乡愁”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会这样回答我想这个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还有像《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晋祠》等不少课文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