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三章(教案)

21《孟子》三章(教案)

ID:46624726

大小:9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21《孟子》三章(教案)_第1页
21《孟子》三章(教案)_第2页
21《孟子》三章(教案)_第3页
21《孟子》三章(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21《孟子》三章(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2 《孟子》三章知识与技能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1课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重点)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

2、气势。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

3、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之”字的不同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

4、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

5、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第2课时 《富贵不能淫》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重点)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了解作者

6、及写作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提问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

7、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提问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提问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