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案

《孟子》三章教案

ID:36517946

大小:20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1

《孟子》三章教案_第1页
《孟子》三章教案_第2页
《孟子》三章教案_第3页
《孟子》三章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孟子》三章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校训:自强不息课题《孟子》三章主备人:王先洪主备时间:12.16审核人:上课人:上课时间:审批人:学习目标1.把握重点的实词和虚词;2.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3.学习运用对比、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学习重、难点1.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尝试1.走进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

2、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2.熟读课文两遍。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米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不屑()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法家拂士()4.解释加点的字七里之郭池

3、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域民亲戚畔之君子有不战苟得有所不辟由是则生贤者能勿丧耳蹴尔而与之不辩礼义乡为身死穷乏者得我举于士行拂乱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法家拂士二、互动探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导入。2.检查自主尝试完成情况。4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校训:自强不息3.自主疏通文意并质疑答疑。4.理清文章思路,探究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4、“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5.扩展思维(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

5、“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三、反馈检测1.解释一词多义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以天下之所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利:兵革非不坚利也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然而不胜者2.翻译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第二课时一、互动探究(学习《鱼我所欲也》)1.导入。2.检查自主尝试完成情况。3.自主疏通文意并质疑答疑。4.理清文章思路,探究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用鱼和熊掌比喻提出)(2)写“鱼”和

6、“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情,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3)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生动形象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同事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4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校训:自强不息(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使主题升华,证明“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

7、。(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二、反馈检测1.解释加点的字词。二者不可得兼           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欲          由是则可以避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失其本心     2.翻译句子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使人之所欲有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3.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