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究

探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究

ID:46701677

大小:91.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1-26

探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究_第1页
探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究_第2页
探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究_第3页
探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究_第4页
探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究摘要:文章基于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视角,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知识共享主体、团队内部环境、知识共享平台、激励机制、共享知识特性等五个主要因素对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水平具有显著性影响研究假设,并构建了二阶因子理论模型。通过对研究型大学科研人员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假设的成立,同时得出共享主体、团队内部环境对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水平影响总效应值最大,其它三个影响因素相对较小。关键字: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结构方程模型中图分类号:G25&6G251文献

2、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5-0052-06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源泉,是知识集成中枢、知识扩散和科技成果输出的基地。创新团队作为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组织形式,知识在团队内部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的内部知识共享是影响知识创新、科技成果产出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通过提高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水平,增强研究型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提供最前沿的集成创新成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效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正是本文的研究初衷。1文献综述各国学者对“知识共享”的

3、定义秉着不同的观点,Hooff和Rdder(2004)[1]认为知识共享就是个体间相互交换他们的知识并联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对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各学者基于自身领域角度进行研究。在虚拟社区方面:Koh和Kim(2004)[2]实证研究表明,虚拟社团成员知识共享活动的参与程度对虚拟社区的参与度和知名度的提升有显著影响。Tai-KueiYu(2010)[3]通过网络博客实证分析,建立了以公平对待、组织认同感、开放性、乐于帮助、实用性、行为等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SEM模型。近年来在企业领域:Connelly(2009)[4]认为管理支持已被证明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及知

4、识共享的意愿正相关。AndreasWald(2010)[5]在研究现代组织结构知识共享效果影响因素中提出不仅现代通信工具是促进知识共享的有利手段,而且组织文化因素仍是知识共享效果的有效因素。Lin(2009)[6],DaegeunHong(2011)等[7]在对企业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企业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个人和组织层面,个人因素为知识保护、信任、动机、知识领悟能力;组织因素为语言、文化冲突、组织结构、距离和信息技术等。在高校领域主要有以下国内学者:李志宏(2010)[8]认为个体特征(需要满足度、荣誉感)、内部机制(人际信任、团队凝聚力、授权式领导)、

5、支撑性框架(自我效能、资源充足度)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有重大影响。陶裕春(2008)[9]从实证角度指出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考核激励、沟通氛围、团队目标、团队结构、共享效率。李雪芹(2010)等[10]把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可以划分为共享意愿、知识贡献和共享效果三个维度;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也包含组织信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三个维度。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研究领域对企业组织和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这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实践价值。但针对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

6、素鲜有研究。基于此,本文从实证角度探析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估算出各要素对知识共享影响效果量化值,为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成员参与知识共享提供借鉴。2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通过元分析文献检索法归纳总结现有文献和资料,并基于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视角,将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因素划分为知识共享主体、团队内部环境、知识共享平台、激励机制、共享知识特性五个因素。2.1知识共享主体因素知识共享主体是指知识共享输出者和接收者,知识共享效果如何也最终取决于作为共享主体的人。因此,识别知识共享主体因素影响程度,对于提髙

7、团队内部知识共享起着关键作用。Szulanski(1996,2000)[11]Duanmu(2007)[12]指出知识主体的性质,包括知识转移的动机大小和知识保护的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的有影响。戴俊等(2004)[13]发展了知识缺口的观点,提出“知识位势”和“知识差势”的概念。知识主体的知识存量水平决定了其在知识群体中的知识位势,多个知识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差势导致了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流动。Lan(2001)[14]、唐炎华(2007)[15]等认为影响知识共享效率的因素很多:如知识的难度、授予方的表达能力和接收方的吸收能力、领悟能力,以及组织成

8、员的知识共享意愿等等。以文献资料为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