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ID:46755954

大小:6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_第1页
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_第2页
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_第3页
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_第4页
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新闻学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王家国【摘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这些年来同行们和广大读者常议的话题。数码时代的发展和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当今新闻摄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高时效性的同时,也为新闻图片造假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少数作者功利心重,新闻道德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和钻硏精神等,至使新闻图片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坚持新闻图片完全真实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必须要做到真人真事,而且要求做到画面的自然、生动、鲜活、准确。关键词新闻摄影真实性—、新闻摄影的概念与内涵1839年,狄盖尔发明了摄影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片可以大量的复制,使摄影冲破了仅用于记录的狭小界限,成为一

2、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形式和以形象语言做为传递消息的宣传工具及手段,这就产生了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共同之处:都具有摄影纪实性,都属形象艺术,都是以直观的具体的可视形象见长,都是〃瞬间艺术〃O然而,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也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决不允许有半点虚假,而艺术摄影的真实性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并不完全拘泥于事件情节本身的真实。新闻摄影还具有本身的独特性,它必须受到新闻法贝啲制约,真实、准确地反映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形象报道,是以图片可视形象和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新闻要素。新闻摄影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利用一切摄影手段(包括手机

3、、摄像机)等报道新闻的活动;狭义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z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本文中的新闻摄影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的,大家较为普遍认同的〃新闻摄影〃概念是:〃作为—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所以,从狭义的角度来审视,新闻摄影其实也就是以纪实摄影的手段,利用视觉媒体报道新闻事件。二、新闻摄影的真实与虚构摆布新闻图片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而且要求把它表现得自然、生动、准确。只要摄影记者的立场鲜明、报道思想明确、深入生活,又有较高摄影技术、技巧和艺术修养,就能够发现并抓住事物发展中的本质、最精彩

4、的瞬间,拍出真实、自然、生动而有意义的新闻图片出来。例如笔者2006年拍摄的组图《山村农民告别〃无电户"历史》纪实报道,反映地处皖苏两省来安、明光、吁盼三县四个林场交界处的滁州市来安县杨郢乡大洼村,17户人家、40多口人因散居在方圆近10平方公里偏僻的山坳丛林内,交通不便,成为皖东地区仅存没有通电的自然村,村民们长期依靠煤油灯照明。为此,来安县供电公司积极实施〃户户通电〃工程,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完成了5.2公里高压线路架设、5.4公里低压线路的施工任务,并于当年的7月2日合闸送电。笔者从村里未通电的现状、电力工人在山区密林中艰难施工,直至家家户户通电亮灯的喜庆时刻,进行了全程

5、跟踪记录。通电当日结束采访后,立即将此组照片整理发出,很快被新华社编发成通稿传播。此后,《人民日报》(2006年7月4日第2版L《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4日第4版丄《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7月4日第4版)和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等全国近百家媒体刊播。组图中的一位年逾古稀的村民周东塘,乐滋滋地在电扇前第一次享受到〃神奇〃凉风的快乐画面z现场生动感人,充分表达了村民用上电的喜悦神情。这张照片是在村民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在不干涉拍摄对象的情形下瞬间抓拍的,深得同行点赞和读者好评。所以,新闻照片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景。只有真实的形象,才有说服力,才能感染读者。随

6、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摄影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码相机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相机,在给新闻摄影带来高时效的同时,也给制造假图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时常会产生新闻图片的模仿捏造、虚构摆拍、PS合成等脱离事实的事件出现。比如大家广为熟知的《非典时期的婚礼》、《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等等”都是通过模仿捏造、虚构摆拍、PS合成等手段制造而成,不仅违背了新闻摄影必须真实的原则,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和不良的负面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媒体,近些年来虽然对新闻图片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对图片质量和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少有经验的

7、专业摄影者参与编辑选片工作,多是由文字编辑选片走稿,他们只重视文字说明和图片标题的制作,而对图片的拍摄产生过程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往往给造假者提供了〃温床〃。比如,某报刊登了一张当地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执法的图片,时隔—年后的相近时期,这名通讯员又将同一题材的图片传到这家报社,很快又再次刊登见报。不久,就有读者打电话反映:其中一位穿税务制服的同志已在半年前因病去世。后来经编辑部查看对照发现,除了说明、日期作了改动及图片角度略有变化外,其画面人物及报道内容如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