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汪曾祺谈语感.doc

教学素材汪曾祺谈语感.doc

ID:51107488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8

教学素材汪曾祺谈语感.doc_第1页
教学素材汪曾祺谈语感.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教学素材汪曾祺谈语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汪曾祺谈语感汪曾祺毕其一生都在追索文学的本质。他认为,要谈论文学,就必须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及其中蕴涵的独到思想。而“要理解一个作家的思想,惟一的途径是语言”。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所表现的不是抽象的、理念的哲学,而是通过语言的艺术表现生活的各种人事、风景,自然界的各种颜色、声音、气味以及这些总印象中所内含的哲学。在真美感觉的基础上引人“向善”。于是,汪曾祺将语言提到极致,认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的思想和语言》)。他对小说的分析也着力从语言入手,强调“语感”,他甚至能够“扪触”到语言(《“揉面”———谈语言》)。从鲁迅小说《高老夫子》中

2、高尔础所说的“女学堂越来越不像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着和他们酱在一起”中“扪触”到“酱”,从沈从文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赌博,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牌中“扪触”到“镶”。尤其难得的是从《边城》两次写翠翠拉船的描写中“扪触”到了“懒懒的”和“很自负的”这两个很平常的字眼,阐释出了其中很多很深的意思。(《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倘若不是具有超凡的“语感”,透辟地懂得沈从文作品中所深含的文学底蕴,是很难有此阐释的。这种对语言的高度敏感,使他能够敏锐地拿捏住语言文字的颜色、声音、韵律,甚至嗅到沈从文的《边城》和湘西散文中的“甲虫的气味”。像沈从文那样“心总得为

3、一种新鲜声音,新鲜气味而跳”。的确,“感觉是一种才能”(《正索解人不得》)。汪曾祺在他的“语感”中充分显示出了卓越的才能。他常常借用书画理论说明其中的妙处。他举了包世臣论王羲之书法的“行气”之说:单看一个字,也不见得怎么好,放在一起,字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就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所以,写作中“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从中可见“文气”的道理,体会出将语言“耍来耍去”“丢来丢去”的奥妙。他觉得有些青年同志写一句,想一句,这样写出的语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

4、”。同意一位评论家的话,他的语言有点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揉面”——谈语言》)。汪曾祺不仅善于借用各种理论阐释语言问题,而且还自己琢磨出了语言的流动性和暗示性。他把语言比喻为“流动的水”,内在地运行着如苏东坡所说:“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涌出”,“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认为:“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了这些理论,并以这些独

5、到的心得评点别人的作品。例如评论徐卓人的小说《铜匠担》时就说:结尾有点拖沓。最后一段可以不要,到“我离婚了……”就够了。因为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可以这样说,当代作家中对语言最为敏感,阐释语言问题最为透彻,自己的语言打磨、提炼得也最为圆润、醇美,甚至超过所师承的沈从文的,就是汪曾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尤其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扪触”感,对语言所表现的颜色、声音以至气味感觉灵敏,能够从语言中感觉出作家所建构的生活画面和形象世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