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doc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doc

ID:52877005

大小:6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31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doc_第1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doc_第2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doc_第3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市中区红旗小学张成我先从一个故事说起一一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了六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五点半,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部都掌握了,口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一两点,但有创见,是他口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才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六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一两点,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

2、得回味的:“你答了六点不错,可是这六点我都已经讲过了呀!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六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己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他们只讲了一点或两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冃的,就在丁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我们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句号走出课堂;美国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后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或新问题)走出课堂。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后是用练习、作业去验证课堂上所解决的问题。美国学生走出教室,是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不会)的

3、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学会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岀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T,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美籍华人、著名的旅美教育博士黄全愈(《索质教育在美国》)先生在研究了东西方教育比较后发现:中国人为什么“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结论是:中国人缺乏怀疑精神、创新意识。大家想一想,中国的父母、老师、校长教育学生都是“你上课要认真'听讲’,耍听老师的话”。请注意是认真“听讲”,而不是教孩子“你上课要认真'提问家长、教师下课后与学生交流张口也是“你今天学得怎么

4、样?”而不是“你今天问得怎么样?”“提了多少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使教师、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下而我谈三个方而。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这种“填灌式”的教学,学生儿乎没有“问”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就要勇于创设一种诱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学习的欲望。1、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引学生入境。在教学《燕子》时,我们除了读题联想外,是不是可以创设这

5、样的问题情境:多媒体图文出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因为学生与这两句话进行了反复对话并认真观察了这机灵的小燕子,在对话与观察中自然产生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那燕子的爪子、头、腹部和嘴呢?这样完整吗?等等。“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请到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燕子》中寻找吧。2、意味深长的故事,引学生思考。同学们,上课Z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古代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6、”。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儿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乂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丁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Z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引入一一《五色鹿》。3、思想深刻的名人名言,引学生质疑。例《永远的白衣战士》(师生问好后,师说: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两句诗)。屏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7、,他还活着。——臧克家。%1想跟老师一起朗读吗?(多遍:读——再读)%1有什么问题想问吗?%1学生质疑。二、把握探究点,生成问题。课文的探究点往往是课文的题冃、词语、句子,是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如《生命的壮歌》的题眼“壮”,《鸟的天堂》文末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最住路径》的“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天鹅的故事》:“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其次在局部中把握。如《天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