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理论的发展渊源

语境理论的发展渊源

ID:5346868

大小:198.65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08

语境理论的发展渊源_第1页
语境理论的发展渊源_第2页
资源描述:

《语境理论的发展渊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又敖资2010年8月号上旬刊语境理论的发展渊源房红芳(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10)摘要:传统语境观把语境视作静态的事物,是交可以将这种观点称为认知语境观。本文拟对传统语境观际之前就确定的常项.交际双方被视为被动的参与者。认与认知语境观加以系统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认知语境观把语境视为动态的.在言语交际中是一个变量,知语境观的进步性。以解释话语动态理解过程为主要目的。若将二者有机结合,2.传统语境观能从宏观、微观、静态、动态的角度全面理解话语的意义。传统语境观的发展与许多学科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关键词:语境传统语境观

2、认知语境观哲学、逻辑学与人类学。哲学家们发现对于许多哲学问题的研究都必然要涉及语境的问题。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1.引言家皮尔士(Peirce)发现对于人称代词(我、你、他)和表示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一个基本概念和核时态的词的理解就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另外,心概念。所谓语境,简单地说就是使用和理解语言的环对于指示词的理解也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人类学对于境。人类对于语境的研究是与对于其意义的探索伴随始语境研究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终的。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提究。他通过对

3、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居民的语言进行观出对于词语意义的理解需要依赖其出的不同语境的观察研究后认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点。从那以后,许多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曾对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语境有过论述,但都未能将语境作为一个理论上的概念难以正确理解语言。这对于研究当代的活的语言更为重加以研究。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是提出语要,表述离开情景语境就无意义。对于马林诺夫斯基来境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而且是一种说,“孤立的词语实际上不过是臆造的语言事实”,“真正行

4、为方式。因此,他提出:对活生生语言的处理,不仅要根的语言事实是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完整话语”,“要想规定据其使用的特定情景上下文,而且要联系具体的社会活一个音的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其语言环境,找出它能用动进行具体的语言分析。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把马于多少不同的意义。意义不是存在于语音的某种东西,意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展,提出了“上下文”义存在于语音与环境的关系中。所以,如果一个词用于不和“情景语境”的概念,并创造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概同的环境,它就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意义,它不再是一个念。之后,弗斯的学生韩礼德(Hali

5、day)进一步发展和完词,而是变成两个或多个语义上不同的单位”。“话语和环善了他的语境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语域理论。此外,美国境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语言来说是必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1972)也对语境作过研究,不可少的”。可见,马林诺夫斯基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位他认为语境的组成要素包括话语参与者、话题、背景、交为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可以说,马氏的语境观为语境理论际渠道、语码、信息形式、交际事件等。英国语言学家莱昂的最终确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为以后语用学与斯(Lyons)也归纳了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用知识去解释话

6、语分析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清晰的研究思路。英国语言语境.强调语言外的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表达方式选择学家弗斯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情景语境和的影响。在认知语境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前.学者从不同角言语功能类型的概念可以抽象为纲要式的结构成分,从度对语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说这些理论阐而适用于各种事件。这样情景语境的内部关系可描述为:述都将语境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认为它是先于交际而(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人品。存在的。我们可以将这些观点称为传统语境观。1986年,a.参与者的言语活动斯珀泊(Sperber)和威尔逊(Wilso

7、n)合著的《关联性:交际b.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与认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用学的诞生。在该书(2)有关事物。中,两位作者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认知(3)言语活动的影响。语境在话语生成与理解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弗斯还创造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概念(即人们在和阐释。简言之。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人类认知的·[4]袁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修订本)[M].山西人民不断深化过程。出版社,1995.[5]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Z参考文献:[6]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M].商务印书馆,

8、1996[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亚里士多德著.崔延强,严一译.修辞学[M].台湾2000.慧明文化公司.2001.[2]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1995,(5).[11]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