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不允许“变民族为族群”和“去政治化”

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不允许“变民族为族群”和“去政治化”

ID:5429132

大小:3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11

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不允许“变民族为族群”和“去政治化”_第1页
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不允许“变民族为族群”和“去政治化”_第2页
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不允许“变民族为族群”和“去政治化”_第3页
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不允许“变民族为族群”和“去政治化”_第4页
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不允许“变民族为族群”和“去政治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不允许“变民族为族群”和“去政治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不允许“变民族为族群”和“去政治化”【摘要】民族概念来自中国近代社会的剧烈转型和变化。经历了一个引入、使用过程,“民族”被赋予了特定含义,是一个中国化了的概念。而“族群”概念作为一个产生于西方的词汇,是基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民族状况的,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也不适合中国的现实。【关键词】民族,族群,中国化【abstract】nationalconceptcomesfromtheviolenceofthemodernchinesesocietytransformationandchange.experiencedaprocessofintroductionand

2、use,“nation”wasgiventhespecificmeaning,isachineseconcept.and“ethnicgroup”conceptasaproducedinwesternvocabulary,isbasedonthenationalconditionsofwesternespecially,intochina’stimeisshort,alsoisnotsuitableforchina’sreality.【keywords】national,ethnicgroup,chinesestyle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近年来,随着我国

3、开放程度的提高,许多新的外来概念开始冲击人们的思想,“族群”作为一个西方新兴的民族学人类学概念,首先被西方学者和台湾学者运用在对大陆民族状况的研究中。大陆一部分学者认为“族群”概念代表的一整套族群理论更加符合我国历史上的民族状况,同时也更加符合西方的话语体系,便于中外学术交流。随着对族群研究的深入,某些学者进一步提出用族群概念替代民族概念和族群“去政治化”的主张。笔者认为,在我国,“民族”作为在社会大震荡时期进入国人视野并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已深入人心。而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也决定了,民族不能仅仅从文化的层面上来理解,作为国家体系的重要构成,是无法“去政治化”的。一、民族与族群

4、各自的含义及其出现的背景是不同的(一)民族的含义民族用来表示人类共同体的用法,在中国出现于近代,范可教授认为,“‘民族’一词由梁启超一代的知识分子引自日语,实为西文nation”。[[②]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②]20世纪初,国内的一些民族学者运用“民族”这一概念来泛指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群体。而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传入中国,立刻成为了国内民族研究的核心概念。其“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的表述成为之后国内学者界定民族概念的基础。党和国家的民族识别工作和民族

5、政策的制定,也基本上是以这一表述为指导的。虽然我国使用的“民族”概念主要是由西方、日本以及苏联传入,但是我国独特的历史与现实状况,赋予了民族这一概念更加中国化的内涵。而作为其中代表的斯大林民族定义,由于主要是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的表述,也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一些灵活运用的现象。在建国后进行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工作原则就已经是理论指导与主观意愿相结合。可以说,由民族识别工作划分的、并且由国家承认的民族,是传统观念、历史情况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国家的政治设计安排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了独特的、适应中国的含义。汉语目前的“民族”概念是伴随着中国所经历的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迁形成的,“

6、它的出现与演变也见证了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艰难而复杂的历程……是多元、动态的,具有广泛的含义,在不同的使用场景表达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同”[[③]何菊,《关于民族和族群概念的反思》][③]。是具有了中国内涵的中国化概念,适合中国民族的现实。(二)族群的含义在西方学术语境里,“族群”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的。西方学者对于族群的定义多种多样,据国内学者研究,英文文献中关于族群的定义不少于20种。20世纪50年代,韦伯把族群定义为“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徙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

7、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20世纪60年代以来,族群概念被西方学者广泛接受和应用。继韦伯之后,巴斯对族群的定义也具有代表意义。“文化孕育”和“组织类型”是巴斯定义族群的两个关键词。这一定义与“族群具有人们之间有组织的互动这一特征”结合之后,形成了此后西方学术界定义族群的主要取向。[[④]同上][④]值得注意的是,“族群概念的使用和意义变化,和美国的移民历史密不可分”[[⑥]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⑥],是一个适应美国社会的概念。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移民国家,在如何处理主体民族和原有土著民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