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doc

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doc

ID:54996876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5

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doc_第1页
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教材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但无法完全顾及真实状态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同时,还要通过学情分析、课堂反馈、作业分析等形式读懂学生,为教学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很多时候,教材对知识的编排与学生的现实并不一致,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这种“不一致”,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读懂教材的同时更要读懂学生,既要读懂学生现时的年龄特征,又要读懂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根据本地、本班学生实际,看懂所教学生已有些什么、想要些什么,以此决定教学内容的详略

2、和取舍,找到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使教学功能达到最大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线段的认识》这一课中,教材呈现的情境是一根线放在桌上,自然的弯曲,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可见“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有限长”是线段的特征之二。对于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学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感受“线段是有限长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线段的有限长”

3、,为进入四年级学习射线、直线的无限长埋下伏笔?如果像教材那样出示表示线段的图形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图形中的左右两条短线表示线段的两端,叫做端点”,在后续学生自己画线段的环节,有很多学生漏画端点。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个环节仅仅是将端点视为形式的存在,而对其本质内涵即体现了线段的有限长并没有体会。如何让学生借助端点体会线段的有限长?经过反思与研究,我创设了七星瓢虫比赛拉毛线的情境:3只七星瓢虫从相同位置的一头开始,分别拉出一条直直的线,到另一头结束。这样,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感悟了“有限长”和“直直的”

4、两个特征。这样的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告诉的方式,也沁入了更丰富的认知含量:端点在实际情境中的作用。“画线段”的环节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征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线段的有限长,我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也费了一番心思。主要的过程是让学生在白纸上画线段,然后交流各自的画法。有的学生是先画直直的一条线,然后画上左右两个端点;有的学生是先画左边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画一条直直的线,再在线的右边画上一个端点;还有的学生是先画两个端点,再用直尺把两个端点连起来,成一条线段。在不同画法的交流中,学生

5、进一步认识到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利用端点加以表示。随后的练习中,学生画线段就很少出现漏画端点的现象。将端点“数学化”既是对线段特征的深度把握,又尊重了学生认知的特点。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我们还要解读学生。二、置身学生之位置,注重发现规律、理解含义,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中学生最难理解,运用时最易出错,也最容易遗忘的一条规律。教材中主要分四步来编排:第一步,从现实情境中引出数学现象;第二步,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乘法

6、分配律的含义;第三步验证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第四步,用字母来表示规律,揭示规律名称。苏教版教材对于运算律的教学内容都是按这样的“体系”来编排的。从这样的编排体系来看,教材都是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来探究运算律的,重视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观察、体验、感悟、运用运算定律。但是,《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教过的老师都很清楚,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对于分配律的模型不敏感,尤其是面对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如:25×99、31×27+31×72+31等这些题型时学生会显得束手无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呢?也许我们充分利用了

7、具体情境,注重了乘法分配律外型结构特点的教学,缺少了对乘法分配律内涵本质的把握,我们重视了“是什么”,而缺少了“为什么”的追问。所以,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不敏感,稍做“化妆”就不认识也在情理之中了。如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应凸显什么?我针对学生的错误作业展开了分析与反思,改进的教学思路: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情境,又要引导学生理解等号两边算式的意义(即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形式变了,但意义没变),从而使学生从“变与不变”中发现并理解规律。这样的教学思路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教学中,通过

8、对例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列式计算得出65×5+45×5=(65+45)×5,并通过写算式、算结果、比得数找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后,教师不急于引导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并概括乘法分配律,而是进一步提问:如果不计算,你能用乘法的意义说说等号的左边和右边为什么相等吗?这一问题的用意是引导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思考等号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24×9+12×9=(24+12)×9,等号的左边24个9加12个9合起来是36个9,等号的右边也是36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