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升麻汤方证思考及临床应用体会.pdf

麻黄升麻汤方证思考及临床应用体会.pdf

ID:55572562

大小:189.77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8

麻黄升麻汤方证思考及临床应用体会.pdf_第1页
麻黄升麻汤方证思考及临床应用体会.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麻黄升麻汤方证思考及临床应用体会.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陕西中医2015年第36卷第6期751麻黄升麻汤方证思考及临床应用体会魏丹蕾广州市中医医院(广州510130)摘要目的:探讨麻黄升麻汤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通过对《伤寒论》及历代医家注述,对麻黄升麻汤的病机、方证及其方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麻黄升麻汤具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用于正虚邪陷、清阳被郁、上热下寒之证,临床辨证准确则收效较佳。主题词麻黄升麻汤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22.2【文章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5.06.054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篇”,

2、用于厥阴病,2.2喉咽不利,吐脓血喻嘉言云:“咽喉不利,下后,所致上热下寒、虚实互见、阴阳错杂之证。357唾脓血,又阳邪搏阴上逆之征验”。成无己等医家认为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阳气内陷,邪犯厥阴,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咽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喉之后;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因此咽喉不麻汤主之”。组方: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利、唾脓血之症乃是由于邪犯厥阴,熏蒸上焦所致。而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曹颖甫认为:因肝藏

3、阴虚而胆火上逆,胃底胆汁生燥,上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铢。本方用药14冲肺部,以至咽喉不利而吐脓血。味,为《伤寒论》113方之最,而且方证较多、病机复杂,2.3泻利不止本证若为热迫之泄利不止,下后不易辨识,历代医家赞弹各半。深究本方,寒热并用、热邪得退利应自止,仍不止者,知应非湿热下迫之证。补泻兼施,法度严谨,值得深入探讨应用。本人素喜经本证既有非热之厥,又见脉沉迟而短之阳虚迹象,则泄方,曾用此方亦常获益,因而不揣浅陋而试述之。利不止应为中阳受损,脾虚气陷无疑。1麻黄升麻汤方证病机关于麻黄升麻汤证,历3麻

4、黄升麻汤之方义由于本方药味庞杂、寒热、代医家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本方出于厥阴病篇,病涉温散同用,方证与药证似有不符,历代医家对此方颇多厥阴经脉,当以木郁论之;有的认为本方方证之病机为质疑,怀疑其非仲景方,《伤寒来苏集》的作者柯韵伯提阴盛格阳,应属少阴虚寒重证;大多数医家认为本证为出“其方味数多而份量轻,重汗散而畏温补,乃后世粗工大下之后,阳气内郁,正虚邪陷所致的寒热错杂、上热下之伎,必非仲景方也”l_2]。然而我们认为本方看似药味寒(肺热脾寒)之证,笔者认为此说法便于临床应用,较繁多,组方杂乱,实则组方严谨,用药有法

5、有度,紧扣病为可取。机,值得深入探讨。本方以麻黄用量最大,作为君药,从以上条文可知,本证是表证下后,损及脾阳,正虚既可发越郁火,又可提升阳气;升麻一方面作为臣药助邪陷阳郁所致。阳热郁于上,不能外达,则见“寸脉沉而麻黄升提阳气,发越郁阳,另一方面据《神农本草经中》迟”,脾虚肠寒则见“泻利不止”,热结于上,易伤津液,记载升麻有“解百毒”之功,乃是针对咽喉不利及吐脓血泄利不止,复大伤津液,故而阴愈虚而热愈炽,可见“喉而设。仲景用升麻仅有两方,一为麻黄升麻汤,一为升咽不利,吐脓血”;脾气下陷,阳气郁于里,不能升发于麻鳖甲汤,

6、后者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外,则“下部脉不至”、“手足厥逆”。属于上热下寒、虚实并治》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夹杂之证,病机复杂,因而“难治”。正如尤在泾于《伤寒⋯⋯。可见升麻为解毒之品,能利咽喉。茯苓、桂枝、贯珠集》中说“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冷热亦复混淆白术、甘草、干姜相伍,复大下所伤之阳,使阳气得复,清不清矣。是以欲治其阴,必伤其阳,欲补其虚,必碍其气上达而泄利、厥逆自止。黄芩、知母、石膏性寒沉降,实。故日此为难治。麻黄升麻汤合补泻寒热为剂,使相可治上炎之火;天冬、芍药、知

7、母、葳蕤等可补不足之阴,助而不相悖,庶几各行其事而并呈其效”[1]。当归入血分,有和血之功。全方药具阴阳,性有寒温,相2麻黄升麻汤方证要点2.1手足厥逆,下部脉反相成,升降相因,起到调理气机的作用。《古方选注》不至仲师云“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尤在泾、汪苓解日:“方中升散、寒润、收敛、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友等认为本证之厥是由于大下之后阴液已有所损伤,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辛,阴阳俱有不足,二者不相顺接而致。由此可见本证的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芩、草甘“手足厥逆,下部

8、脉不至”虽与阴盛阳衰之“四逆汤证”相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葳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类,但本证实为于大下之后,阳气内陷,郁而不达所致。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752陕西中医2015年第36卷第6期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月后,症状逐渐减轻,咯血量减少,仅为痰中带有血丝,之燥气降,在下之阴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