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进行舆情研判操作守则

媒体进行舆情研判操作守则

ID:5607416

大小:3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2-19

媒体进行舆情研判操作守则_第1页
媒体进行舆情研判操作守则_第2页
媒体进行舆情研判操作守则_第3页
媒体进行舆情研判操作守则_第4页
媒体进行舆情研判操作守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媒体进行舆情研判操作守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媒体进行舆情研判操作守则  自媒体时代,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正在确立一些新的规则。因而,从政府机关,到工商企业,到每一个民众个体,言行之前也都必须做舆情考量。新闻媒体作为构成舆情的重要因素,进行规范和有效的舆情研判更是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舆情研判的复杂性在新闻传播领域,舆情并不是一个新词。一直以来,舆情研判和考量,始终存在于新闻采编业务的过程中。远到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近到每一天的新闻报道,几乎都在刊发前进行了舆情的研究和预判。编辑记者都对某篇报道会产生怎样的反响有自己的研判,并且在进行过程中,根据舆情反馈进行调整和二次研判

2、,以形成报道的连续性和递进性。但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给舆情这个词注入了全新的含义。其最大的变化在于,构成舆情的因素增加了,不同的组成部分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12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媒体强势、受众弱势”的传统舆情格局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受众,特别是网络意见领袖和利益群体代言人,以个体或者抱团的形式,携动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粉丝”,形成比媒体更强势的舆论气场。必须承认,舆论的中心舞台很大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了网络上。同样,因为受到技术进步的推动和作

3、用,媒体,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都面临比以往大得多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会倒灌到新闻传播的前端,从而左右甚至异化舆情研判的进行。这些都构成了舆情研判所面对的更复杂、更不可控的现实情况,也对舆情研判提出了更精确、更快速和更专业的要求。从四个层面看媒体的舆情研判新闻媒体的舆情研判要避免误入歧途,有四个关键词必须牢记。它们是:行规、专业主义、责任意识和媒体品格。这四个方面既是观察和讨论舆情研判的四个角度,也是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舆情研判提出的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的要求。1.遵循“行规”“行规”是最低的要求,也是最基本要求。但事实是,不少

4、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连最基本要求都做不到。12这里说的“行规”,指的当然不是什么行业潜规则,而是“明规则”,就是那些白纸黑字的规定。具体来讲,就是行业纪律、行业规定,当然,还有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是在诸多的法律法规及文件中,对新闻媒体有相当多的规定。这些规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由行业协会组织拟定的准则,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另外,在《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

5、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也有一些相关约束性规定。此外,不少新闻媒体还有自己的从业规范。综合这些规范、纪律和法律法规,内容林林总总,但有几条的精神是明确的,比如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须谨慎,对包含淫秽色情或暴力等内容的报道要格外小心等。这些是在新闻报道舆情研判时须考虑的。在对2013年李双江之子李某某等五人涉嫌轮奸案的报道中,许多媒体在起始阶段都忽略了“行规”对李某某这个未成年人的保护性规定,未隐去其全名。这成为一个毫无争议的硬伤。如果在舆情研判中,忘记或者选择性忽略这些硬邦邦的“行规”,那么,报道就一定会留下类似的硬伤。这是底线。2.奉行专业主义12新闻

6、专业主义的定义有多个。但在舆情研判中,需要奉行的新闻专业主义应该包含三个含义:不断质疑的精神、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及平和淡定的心态。(1)质疑精神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专业精神新闻媒体被誉为社会这棵大树上的啄木鸟,它必须有揭露假恶丑的能力。从舆情研判的角度来看,在报道之前,应质疑每一个观点和信息,不管结果是你希望得到的,还是不希望得到的。这样可以避免不加甄别地盲目报道,保持理性,避免跟风。在这方面,几年前关于“纸馅包子”的假新闻就是一起典型案例。在某地方电视台未经求证,播报有餐馆销售“纸馅包子”的消息后,许多媒体跟风报道。因为在这则新闻曝光前的一段时期里

7、,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纸馅包子”正好契合了新闻媒体的胃口,也迎合了受众的胃口,成就了一次吐槽食品不安全、相关机构监管不力、感叹人心不古的盛宴。几十上百家媒体及其记者中,没有人质疑,也没有人求证。后来证明,这是一则彻头彻尾的假新闻。然后又成全了一次对于媒体的吐槽盛宴,新闻媒体公信力几乎集体垮塌。可见,缺乏质疑精神的舆情研判是多么可怕。当然,质疑精神不仅包括对所见、所闻、所感的信息和观点进行质疑,还包括对自己的质疑,目的是做到不预设立场、抛弃刻板成见。(2)只有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确保赢得信任12客观公正是新闻的生命力,也包含很多内容,比如不能只见

8、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因为某个信息、某方面态度是你不希望呈现的,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能假公济私等。这里要着重一提的是客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