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ppt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ppt

ID:57011007

大小:1.54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0-07-26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ppt_第1页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ppt_第2页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ppt_第3页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ppt_第4页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在自然界中,细菌的种类很多,分布很广。对人类、动物、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绝大多数!可引起人类、动物、植物的病害的细菌。有一些细菌在通常情况下不致病,是共栖菌,在一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致病。如:大肠杆菌。1、非病原菌2、病原菌3、条件性病原菌4、腐生性病原菌有一些细菌本身不致病,但其代谢产物具有毒性,进入机体后呈现毒害作用。如:肉毒梭菌。需要说明: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寄生性微生物,它们是从生活的机体(即寄主)获得营养,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以特有的毒害作用侵害宿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又并不是绝对的寄生性微生物,真正严格的寄生性微生物是病毒、立克次氏

2、体等。病原的致病机理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宿主的免疫状态病原菌毒力感染的途径感染的数量感染与发病的概念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即在特定的条件下,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发病(Disease):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在临床上有明显症状,是传染的一种表现形式。病原菌:是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一、感染来源二、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必要条件毒力和数量入侵门户(即传染途径)易感动物外界环境条件机体防御病

3、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传染生长繁殖机体防御毒力、数量>抵抗力毒力、数量<抵抗力传染病隐性传染死亡康复,产生免疫带菌者或带毒者三、感染类型隐性传染:入侵的病原毒力较弱,数量不多,且动物体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侵入的病原只能进行有限的繁殖,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只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显性传染入侵的病原毒力强,数量多,且动物体的抵抗力不能有效地限制病原繁殖和损害,出现比较严重病理变化,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根据病原菌存在的部位,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菌不入血,毒素入血致病菌血症:菌入血不繁殖败血症:菌入血繁殖致机体损伤中毒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并致脏器化脓局限于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和毒害动

4、物机体第1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几个概念:1致病性菌株或毒株毒力1致病性(Pathogenicity):是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某种动物机体引起感染的能力。它是微生物“种”的特性,即一种微生物只能引起一定的传染病。2菌株或毒株(Strain):指从同一种类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地区的同一种动物体内分离到的同一种病原微生物。3毒力(Virulent):同种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株或毒株的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即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微生物毒力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测定微生物毒力大小的方法:常用递减剂量的材料(活的微生物或毒素)感染动物来进行。通常用来表示微生物毒力大小的单位

5、有:最小致死量(MLD)半数致死量(LD50)最小感染量(MID)半数感染量(ID50)二、毒力的测定最小致死量(Minimallethaldose,MLD)能使特定的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最小感染量(Minimalinfectiousdose,MID)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如实验动物,鸡胚,细胞培养等)发生传染的最小剂量。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ousdose,ID50)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第2

6、节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主要有:1、侵袭力2、毒素1、侵袭力(Invasiveses)指微生物在机体内定殖,突破宿主机体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取决于侵袭性酶和菌体结构。1)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水解溶纤维蛋白酶纤维蛋白溶解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胶原酶是一种蛋白分解酶属胞外酶,本身无毒性作用,但可破坏组织基质或细胞,造成损伤,增加其通透,从而在感染过程中协助病原菌抗吞噬或扩散。2)菌体表面结构(1)菌毛等粘附因子:利于定殖(2)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病原菌能留在宿主体内迅速繁殖,产生病变。所以有荚膜的

7、细菌的毒力比该种细菌失去荚膜时的毒力明显增强。G-菌:菌毛,受体是糖类。G+菌:菌体表面的突出物。如A型链球菌的膜磷壁酸,受体是类蛋白和糖蛋白E.coliwithfimbriae几个概念:黏附素:凡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统称为黏附素。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主要是G-的菌毛、非菌毛黏附素等。受体:细胞或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相互作用的成分,多为细胞表面糖蛋白。内化作用: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