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案例1.docx

把课堂还给学生案例1.docx

ID:58022580

大小:15.8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7

把课堂还给学生案例1.docx_第1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案例1.docx_第2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案例1.docx_第3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案例1.docx_第4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案例1.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课堂还给学生案例1.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认物体》教学片段的案例与反思课堂教学应该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富有生命活力就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及时捕捉学生中不时迸发出的敢于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下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64的内容“认物体”的一个教学片段。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搭好积木并交流后)同学们搭的积木真漂亮,你能把桌上的积木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吗?请你分一分?(学生个个兴致盎然地分类)师: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生1:我按颜色来分,红的一堆,绿的一堆。生2:老师,我是这样来分的,一堆是滚动的,另一堆是不能滚动的。生3:我按形状来分,方的

2、一堆,圆的一堆。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我们现在就来按能不能滚动    来分一分。(学生按要求把实物分成两堆)师:请你把这些不能滚动的物体再分成两类,行吗?    (学生继续分)生1:我按颜色来分。生2:我按物体的大小来分。生3:我按形状来分,一类是每一面都是方的;还有一     类的面不是方的。师:(拿起正方体)它的每一个面都是方的,谁能给它起个名字?(生:正方体)。你能从积木中找出一个正方体吗?(生操作)师:(出示一块长方体的积木)它是不是正方体?为什么?生:它不是正方体,它的面不是方方的,是长的。师:谁能给它也取个名字呢?生:长方体。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数

3、一数、摸一摸,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的?生:都有6个面。师:你是怎样数的?生1:我是一对一对数的。生2:我先数一圈有四个,再数上下两个。生3:老师,他们都有八个尖尖的角。师:在哪儿,给大家看看,你观察得真仔细。反思:上面的学习,学生学地相当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了学生,克服了“教师本位”,突出了学生主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让学生动手积极操作。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学生在操作的同时也在积极思维,可见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从实

4、物或图形中区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规律的内容,通过两次分类活动,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第一次分类,初步感知有关实物的特征,同时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感兴趣的实物中来,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类,学生在动手分一分的同时,也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教学中,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凡是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剥不示范、不包办,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动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己从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获得直观的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二、让学生大胆思考。每位学生

5、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年龄虽小,但其内心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教师为学生创设思维情景,提供创新机会,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促使每位学生积极思维。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类,甚至有的还按能否滚动分类,只要学生能说出分来标准,教师都给予肯定,使每位学生都获成功的体验。学生的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实践研究证明: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发散思维是其中的

6、中心环节。因此,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上述片段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创设情景,分类时不规定按什么标准分,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有所创见。对学生中不时并发出的敢于创新的火花如给长方形加起名,对于学生的答案能讲出一定理由,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会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必将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让学生尽情表述。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用语言把思维的过程表述出来,通过语言的整理和疏导,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完整和正确。课堂上教师往往不能认真倾听学生的话,按事先想好的答案来肯定或否定学

7、生的回答,扼杀了学生敢说、敢问的天性。更有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剥夺学生表述的机会,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老师归纳的数学结论。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何来活力?上面的教例中教师就十分注重语言的训练,尽量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并注意循序渐进。为使学生说得有条有理,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说理的模式:按()分类,一类是(),另一类是()。在交流分类方法时,教师不慌不忙,认真倾听学生能够的话,因势利导,并对发现问题的同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