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该不该打.doc

孩子犯错该不该打.doc

ID:59187835

大小:1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0-30

孩子犯错该不该打.doc_第1页
孩子犯错该不该打.doc_第2页
孩子犯错该不该打.doc_第3页
孩子犯错该不该打.doc_第4页
孩子犯错该不该打.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孩子犯错该不该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孩子犯错该不该打?孩子犯错,究竟该不该打?事实上,年幼的孩子都会蛮横、任性、不讲理,这是因为孩子在认知、情感和道德水平上的发展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他们无法像大人那样明辨是非善恶,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家长应当更理智地看待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不要因为意气用事,采用了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家长就采用“打”的方式作为惩罚,这看似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来得省力和有效,但是,家长一时冲动的打骂却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偏差,一些孩子开始说谎,变得自卑、懦弱甚至变得固执、暴躁、偏执。"打"是一种惩罚方式,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犯下的错,

2、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打后达到目的了吗?当孩子犯错了,家长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打”,只是对孩子施加一种外在的控制力,往往“打一顿,好一阵”,却没有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错误。单纯的打骂只会让他们产生"依赖"的情绪,一旦犯错总是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得到约束,孩子的自律能力会变得很差。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进入叛逆期,建议家长在家中建立一个“反省角”或“反省屋”,事前先与孩子约法三章,只要孩子违反了规定,家长就可以剥夺他们游戏或娱乐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尽量让孩子自发地意识到“我做错了”。为了最终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3、。惩罚是为了避免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让孩子学会判断错与对,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责任意识。5岁左右的孩子自尊心开始增强,建议家长在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之后,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同时也能安抚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惩罚的用意和家长对他的爱。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

4、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

5、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

6、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

7、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

8、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