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ID:61696449

大小:67.44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10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屈原塔苏轼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

2、关的诗句是(3分)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A.楚人B.奉佛人C.古人D.大夫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A.屈原赴死之决绝B.富贵之短暂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C.沧江之投饭D.屈原持志之高洁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6分)参考答案11

3、.(4分)【参考答案】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12.(3分)C13.(2分)D14.(3分)B15.(6分)符合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顺畅。赏析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

4、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

5、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内容仅供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