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子溪河左岸大阴沟泥石流启动机制研究

渔子溪河左岸大阴沟泥石流启动机制研究

ID:74441514

大小:19.4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1-08

渔子溪河左岸大阴沟泥石流启动机制研究_第1页
渔子溪河左岸大阴沟泥石流启动机制研究_第2页
渔子溪河左岸大阴沟泥石流启动机制研究_第3页
渔子溪河左岸大阴沟泥石流启动机制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渔子溪河左岸大阴沟泥石流启动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渔子溪河左岸大阴沟泥石流启动机制研究[摘要]泥石流是一种暴发突然、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5.12特大地震后,映秀-卧龙一带山体破碎,地质条件极差,各种次生灾害频繁。本文首先介绍了大阴沟泥石流发育的背景条件,接着阐述大阴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从而对泥石流的启动条件进行分析。[关键词]泥石流危害发育特征启动[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191-10引言泥石流是高浓度水、砂、砾复合异向混合流,是颗粒大小差异很大的固体(岩土体)和液体(水)的联合运动[1]。泥石流属于典型的灾害地质现象及地貌过程,由于泥石

2、流活动区有限,泥石流过程历时短暂,运动能量巨大,因而极具破坏力[2-4]。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大阴沟泥石流的发育环境及基本特征。1大阴沟泥石流发育的地质环境勘查区处于川西龙门山后山区,位于映秀镇至卧龙之间渔子溪河沿岸。属于中高山-极高山地貌类型;流域整体流域地貌类型由西侧上游的极高山、高山地貌向东侧中下游逐渐过渡为中高山地貌,流域内总体上山体陡峻,峡谷深切,岸坡以V型河谷地貌为主。勘查区地下水按赋存状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三类。第4页共4页2大阴沟泥石流形成条件2.1泥石流小流域特征大阴沟整体流域面积约19.6km2,呈长条形,沟域植被覆盖较差

3、,沟道呈V型,坡道较陡,约25。主沟下段和中段以“V”型谷为主,沟道宽度10-20m不等,沟道右岸多有基岩出露,左岸多为崩积物覆盖层。沟内堆积物丰富,主要是早期的崩坡积物。2.2泥石流形成区特征2.2.1汇水地形勘查区属于山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属川西多雨中心区,是暴雨常出现的地区之一。大阴沟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水源,暴雨是泥石流的主要激发因素。2.2.2泥石流物源第4页共4页大阴沟物源主要分布在上游段,高程范围3000-3500m。物源区以“V”型谷为主,沟道变化为“窄-宽-窄-宽”,平均宽度约17

4、m。平面图如图1。规模总量达406.11万方,其中稳定物源物源162.5万方,占总量40%;中间142.14万方,占总量35%;活动物源101.53万方,占总量的25%。该崩塌发育于大阴沟右侧三面临空山嘴,为5.12地震时形成。主崩方向:100°,斜长:325m,倾角:34°,宽:214m,厚:约6m的崩塌堆积体。堆积体前沿高程1500m,后沿高1700m,堆积体为碎石土,碎石含量约73%,粒径一般为3~15cm;块石含量约15%,基岩为石英闪长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见图2。沟道内弯道较多且转幅较大。物源区两岸的坡面物质主要是残坡积物和崩坡积物

5、,分布在沟道两侧,坡向基本上与沟道流向垂直,当堆积体的基脚遭到水流的掏蚀作用时,加之植被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