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

ID:75598105

大小:1.84 MB

页数:61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1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2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3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4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5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6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7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8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9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議議讓霉義誦觀霉議雜?'.、、一、’"玉‘’、^-'-,,?一己V、导苦与-父\V、、.、《^V修\^馨爾蠻粋變rf細今.^.咬卓辛*’/'-;^;.巧T请袋裙海要:,先%;無辛、\,兮学巧化导、0】相\/>iV祭V專号。^2()l32mb始oK劈r-■-/可..説.鑛轉;;樂,r:爲麥學::;—扣、'贵节蘇義\;這謗禱零.?>、、,於乃i巧、,;/的;—斯记捉皆>;,;/冷声?麵中ff絲游-;:oningHhiversityof^ei%Meficine|JLiat^inl.,二.-—‘、',古.—:'--i?—‘'''、*心為V-;;〇-韻y'i1、r审中r;V巧苦^■::r:,為语麵難或蒸S脾1纖義;禱蘭-、.啡葬‘、.'一、己'卢’‘;-如、米’、'六藻、..VV乂.、1-‘r嘴:巧,公/:i支圓圓绑巧.—■-巧'’'■■■''筆起难-‘J-:;巧鑛^y按忠冉少..、驳;向舒。;/每疆,AV-■’‘'、'/t、i;雜r;翊動奪讓讀鑛‘分p、苗作、^賓.墙朱哺思據-;I,^V聲r攀咸變遠皆據測様ii:lif三i、’:‘-?、雜'.、^、巳,-;诚始C、苗矣;气‘''巧--: ̄'.:―矿.心:暂讀,、.社,女/批巧4、‘讲皆蘇為’'‘."於、v'■-长马'r;./v‘:'華細..单年—.2嚇?這應_乂巧气妈打占-秦峰指导教扭.名楚藥聲,睐乃:;寺.;X戸'-.专业称沪-"、户若,*:堂ll全,SV蔓/:A讓茶囊盡^I-户—;在:品己二。異芝论女提安有月趙縣爾謹戀矣.———、'-、一:,丢的7.;舊.:7議巧刊護■巧擊,、心令■■,?■'r:/-)^.一.<‘占二占l分/‘>户磋V、、'、.|,、-、人'*-‘-鴻於,令之爲覆来 目录摘要....................................................................-1-Abstract................................................................-3-中医“治未病”思想实践应用综述..........................................-5-1“治未病”思想之古代实践...........................................-5-1.1“治未病”与日常摄生.........................................-5-1.2“治未病”与医事政策.........................................-5-2“治未病”思想之现代实践..........................................-6-2.1食疗治未病...................................................-6-2.2五音疗法治未病...............................................-6-2.3按跷法治未病.................................................-7-2.4导引法治未病.................................................-7-2.5灸法治未病...................................................-7-3“治未病”思想的现代表现形式.......................................-8-3.1中医健康管理.................................................-8-3.2预防医学.....................................................-8-4小结...............................................................-9-前言..................................................................-10-1中医“治未病”思想总论............................................-11-1.1“治未病”以“防”为核心的思想起源..........................-11-1.1.1周易卦象现“颐”“防”................................-11-1.1.2文学作品谈“豫”“防”................................-12-1.1.3诸子释“治未病”以诫世人..............................-12-1.2“治未病”思想的内涵........................................-13-1.2.1固护正气,未病先防....................................-14-1.2.2砭石汤液,既病防变....................................-14-1.2.3食调静养,瘥后防复....................................-14- 1.3“治未病”思想的原则........................................-14-1.3.1“无常胜,不伤为本”..................................-15-1.3.2“药食同源,饮食为先”................................-15-1.3.3“生长收藏,顺四时阴阳”..............................-15-1.3.4“神不外役,精神内守”................................-16-2“治未病”思想的应用...............................................-16-2.1未病先防....................................................-16-2.1.1房事适宜,阴阳互调.....................................-16-2.1.2择地而居,气血营卫乃合.................................-18-2.1.3昼精夜瞑,气血营卫乃合.................................-19-2.1.4饮食得当,安身立命之本.................................-21-2.1.5声色和志,以调五脏.....................................-23-2.1.6祛忧治神,以养精气神...................................-25-2.1.7干浴常御病,淋浴多禁忌.................................-26-2.1.8导引按跷,通筋骨水道气机...............................-28-3“健康促进”理念总论...............................................-29-3.1“健康促进”理念的起源与发展.................................-29-3.1.1“健康促进”的理论起源.................................-29-3.1.2“健康促进”理念的发展.................................-30-3.2“健康促进”理念的定义.......................................-30-3.2.1定义的发展进程........................................-30-3.2.2“健康促进”理念的内涵.................................-32-3.3“健康促进”理念的策略和发展领域.............................-33-3.4健康促进的干预模式..........................................-34-3.4.1需求评估..............................................-34-3.4.2项目计划..............................................-34-3.4.3动员资源..............................................-34-3.4.4实施项目和过程评价....................................-34- 3.4.5效果评价..............................................-34-3.4.6报告结果..............................................-34-3.5“健康促进”理念在我国的发展.................................-34-3.5.1有关“健康促进”的战略目标............................-35-3.5.2有关“健康促进”的行动计划............................-35-4“健康促进”理念的应用............................................-35-4.1健康促进与生活方式..........................................-35-4.2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36-4.3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36-4.4健康促进与健康政策..........................................-37-5讨论..............................................................-37-5.1“治未病”与“健康促进”特点的比较............................-37-5.1.1中医“治未病”的特点....................................-37-5.1.2“健康促进”的特点......................................-38-5.2“治未病”与“健康促进”内涵的比较............................-38-5.2.1健康观念的异同..........................................-38-5.2.2思想内涵的异同..........................................-39-5.2.3侧重点的异同............................................-39-5.2.4干预方式的异同..........................................-39-5.3“治未病”与“健康促进”应用的比较............................-40-5.3.1孕期妇女的健康需求和干预方法............................-41-5.3.2小儿的健康需求和干预方法................................-42-5.3.3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干预方法..............................-43-5.4二者结合面临的问题及拟解决的办法..............................-44-5.4.1面临的问题..............................................-44-5.4.2拟解决的办法............................................-45-5.5展望..........................................................-45-结论...................................................................-46- 本研究创新性和自我评价.................................................-47-参考文献...............................................................-48-附录...................................................................-54-个人简历.............................................................-54-在学期间科研成绩.....................................................-55-致谢.................................................................-56-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的比较研究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治未病”思想和“健康促进”理念的起源和内涵的总结与整理,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借鉴点。结合“治未病”思想的古今应用方式和干预手段,和“健康促进”理念在国内的运用,建立基于“治未病”思想的老人、孕妇、儿童健康促进体系,针对以上三大人群进行个性化的调理与干预,并分析结合模式的应用优势。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整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并结合理论分析、逻辑归纳、哲学思辨等综合方法。通过考察秦汉以前的哲学、文学、史学、医学等相关的文献,总结归纳“治未病”的“防”“豫”意识的起源。整理与养生相关的医学古籍,归纳出“治未病”的生活方式干预手段。通过查找国内外现代文献整理“健康促进”的起源与发展。通过逻辑分析等方法比较“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研究内容:“治未病”思想的目的是达到人体的“阴平阳秘”状态,为此各大养生类书籍收集了饮食、房事、按摩、睡眠、沐浴、居处、情志、戒烟酒等方面的干预方法。但各书籍有各自的侧重点,本文将其整理归纳为“治未病”的生活方式,以应用于日常生活而达“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健康促进”理念为了达到“机体-心理-社会”层次上的健康,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健康策略的制定和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两个方式上,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以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1、详细分析古籍中涉及“治未病”的理论部分,主要从周易卦象和诸子百家有关“防豫”意识的文献出发,考证“治未病”之理论渊源。2、查阅养生古籍,整理“治未病”的养生方法,全面且系统的围绕个人生活方式来收集实际可用的养生方法。-1- 3、分析现代文献,发掘“健康促进”的源头与内涵,结合现代健康需求,总结出“健康促进”的表现形式。4、以生活方式为契合点,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健康促进”理念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其应用价值。研究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个体化干预而促进健康,“健康促进”理念强调宏观政策的建立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以提高群体的健康素养,本文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论的优势,建立三大敏感人群基于“治未病”的健康促进模式。关键词:治未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2- ResearchonTCM“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oughtincomparisonwith“Healthpromotion”concept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linkandreferencepointbetweenthe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oughtsandhealthpromotiontheory,theauthorsummarizedandfinishedtheiroriginandconnotation.Combinedwiththe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oughtoftheancientandmodernapplicationmethods,interventions,andthedomesticuseofhealthpromotionconcept,toestablishhealthpromotionmodebasedonthe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forregulatingelderly,pregnantwomenandchildrenspecially,thenanalyzedtheapplyingadvantagesofthisbindingmode.Methods:Thisarticlemainlyusedthe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earchmethodsoftheliteraturereorganization,combinedwiththetheoreticalanalysis,logicalinduction,philosophicalreasoningandothercomprehensivemethods.Throughinvestigatingthephilosophy,literature,history,medicineandotherrelatedliteraturebeforetheQinandHanDynasties,summarizedtheoriginsenseofAntiin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ought.Finishedandsummedupinterventionmethods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inmodeoflifefromancientmedicalbooksabouthealthmaintenance.Found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healthpromotionbyanalyzingmodernliteraturedomesticandoverseas.Compared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oughtandhealthpromotionconceptionbymeansoflogicalanalysis.-3- Contents:Thepurpose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wasachievingthebalanceofyinandYang,sothebooksofhealthmaintenancecollectedsomeinterventionmethodsofdieting,sexualintercourse,massage,sleep,bath,dwellings,emotions,abstainfromalcoholorsmoke,andsoon.Buteachbookhaditsownemphasis,thispaperwillbesummarizedaslifestyle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inordertopromotebalanceofyinandYangindailylife.Inordertoachievethehealthinlevelofbody-psychological-social,Healthpromotionconceptmainlyreflectedintheformulationofhealthpoliciesandpromotingahealthylifestyle,andthroughhealtheducationtoimprovepeople'shealthliteracyandpromotehealth.1.Analyzedtheancientbooksrelatedtothethought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extualresearchtheoriginsfromtheanticonsciousnessinimagesofthetrigramsandtheancientphilosophers.2.Finished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ofthehealthmaintenancemethodaccesstoancientmedicalbooks,tocollecttheactualavailablehealthmethodsfortheindividuallifestylecomprehensivelyandsystematically.3.Exploredthethesourceandconnotationofhealthpromotionbyanalyzingthedomesticandforeignmodernliterature,andsummedupitsexpressionforthehealthneedsnowadays.4.CombinedTCM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oughtwithmodernhealthpromotionconceptasthecoherencepointoflifestyle,fosterstrengthsandcircumventweaknesses,displayingitsapplicationvalue.Conclusion:TCM“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oughtemphasizedindividualinterventiontopromotehealth,theconceptof"healthpromotion"emphasizedtheestablishmentofmacropolicyandthepopularizationofhealthknowledgeinordertoimprovethehealthliteracyofthepopulation.EstablishthreesensitivepopulationsofoverallhealthmaintenancemodebasedontheadvantageofTCM“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oughtand"healthpromotion"concept.keyword: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HealthPromotion,Modeoflife-4- 中医“治未病”思想实践应用综述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诊疗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中医上工之追求,其在未病、既病和瘥后的应用拓宽了健康的广度和深度。本文查阅古籍和近10年的现代文献,对“治未病”思想在古代和现代的实践应用加以综述,旨在探讨“治未病”思想应用于现代的迫切性,“治未病”与现代健康新思维相结合运用的必要性。1“治未病”思想之古代实践1.1“治未病”与日常摄生“治未病”很早就应用于日常摄生中,如灸法的产生与应用、人生火以御寒防病、用温热以取风寒湿痹、灼烧鹅卵石以熨贴痛处。北方属水乃寒,天地所闭藏之域,“北①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素问·异法方宜论》),是以常用温灸之法阻病痛而治未病。火亦可化腥躁,而防止生冷瓜果海鲜的食用伤害腹胃,这是治未病用于日常摄生的另一途径。如《韩非子·五蠢》中记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钻隧取火以②化腥躁,而民悦之⋯⋯”从饮食上保持清洁无害以治未病。身不妄动,心无杂念则无[1]灾难,贾耀胜解释为摄生之法在于调节动静,即时行则行,行其所以,时止则止,止其所也,动静不失其时(度),才能“其道光明”,从精神上保持清静内心以防病。1.2“治未病”与医事政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员组织国人驱逐病犬以防止狂犬病的传播,记为“国人逐瘈犬”。《女科百问》中提问为何“娶妻不娶同姓”和“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③嫁”,是以减少遗传性疾病的产生,提高后代的生存率。两汉时期,《汉书·平帝纪》④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明确指出为疫病患者设专门的隔离场所,且为其提供医药治疗。禁止让亲戚家属探望,以防止疫情的蔓延,如《后汉书·皇甫规①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院出版社,2008:238.②胡忆肖,舒怀.《医古文》译注.湖北:武汉出版社,1992:370.③(南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④谢秉洪.(汉书)考校研究-以中华书局粘校本为中心,北京: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87.-5- ①传》载:“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隋唐时期,随着“疠人坊”、“养病坊”的设立,政府“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政策愈加完善,唐德宗时期设“有乡葬,安置死人”,避免暴尸荒野传播疾病。宋代时期,除了“养济院”和“慈幼局”这类收留鳏寡孤独和弃婴的慈善机构外,还设立了“安济坊”用以控制“时病”蔓延。明清时期,开始了用种痘的方式预防水痘,“时病”的健康促进达到“未病先防”的层次,但由于交通和信息传递滞后,也只是部分地区开展。可以看出“治未病”很早就应用于防病,发展至今,不仅未病先防,而且在临床上既病防变和病后防瘥。2“治未病”思想之现代实践2.1食疗治未病[2]辨证施膳是“治未病”思想在食疗的核心。曾高峰在其研究中,于脾虚湿盛之肥胖者,给予鲤鱼汤和荷叶茯苓粥;于气滞血瘀之肥胖者,给予山楂饮和玫瑰荸荠粥;于[3]湿热内聚之肥胖者,给予荷叶粥;于痰湿内阻之单纯性肥胖者,张穗娥等研究出三个药膳方:已芪粥,茯苓饼和萝卜饼,健脾化痰以治肥胖。运用食疗方治疗肥胖以预防肥胖引起的其他器质性的疾病,此乃未病先防。又如现代常见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4][5]宋晋萍研究的消脂1号(银耳5g、木糖醇25g)和李红芸等的自制药膳粥辅助消脂[6]降压。王改勤等根据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给出了不同的食疗方:肝阳上亢者宜用蒸芹菜、阴虚阳亢者宜用首乌大枣粥、阴阳两虚者宜用夏枯草肉煲。福州市中医院自创糖尿病馒[7][8]头用以控制血糖,胃炎馒头用于脾胃虚之胃炎患者。温怀清等根据现代人的饮食特点自制几个药膳方:柴胡桂枝饮、粟米粥、白芨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于慢性疾病运用食疗法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此乃既病防变。2.2五音疗法治未病商调属金,金者肺也,肺乃气之本,一身之气虚乃成气虚质,商调震肺金而鼓一身之气以调气虚质。角调和徵调属木和火,阴寒入体或气机血运不畅以成阳虚,“阴阳五行”学说中木主生发,木生火,火为阳以温煦机体而调阳虚质。商调属金,金乘木以抑肝亢,羽调属水,水生木,肾水滋阴而养肝木,以调阴虚质。宫调属土,土者脾也,脾主运化水液,水液不行,蕴结成痰湿,宫调运化脾土以调痰湿质。湿热质,仍与脾相关,①王炳元,二十四史名人传记精萃,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71.-6- 且属阳性体质,当治之以阴,可以选择宫、商、羽调的音乐;角调属木,木者肝也,条畅肝气,恢复肝胆的疏泄功能,专攻气机不畅蕴结于里的气郁质。徵调属火,火者心也,心主血脉功能减弱,血液循行不畅而成瘀,徵调平心火运血脉而调血瘀质。特禀质,实[9]乃先天之精不足,需要后天之脾来滋养,脾属土,因而选择宫调的音乐。乐丽珍、张[10][11][12][13]杰王东岩、颜延凤、祝爱春等人,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运用五音疗法治疗不寐症和抑郁症,并取得良好疗效。2.3按跷法治未病按跷法的日常应用主要体现在阿是穴的按压,多用于缓解肌肉酸痛麻木,是最常用的自我疗法。近年来,研究发现按跷法不仅作用于局部,而且可调理全身以治未病。王[14]翔等人在穴位按摩法改变高血压痰湿体质的研究中,提出点按丰隆穴、足三里、百会、风池、三阴交、曲池、涌泉穴可以调和气血阴阳从而改善痰湿体质。以上按跷方法主要[15]适用于成年人,米继强研究小儿推拿时常运用捏脊疗法,他配合肺俞、脾俞、肾俞和[16]足三里的按揉,干预小儿气虚体质取得一定成效。左春红等人针对九种体质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保健穴位:平和质,涌泉穴、足三里;气虚质,气海穴、关元穴;阳虚质,关元穴、命门;阴虚质,太溪穴、三阴交穴;痰湿质,足三里穴、丰隆穴;湿热质,支沟穴、阴陵泉穴;血瘀质,期门穴、血海穴;气郁质,合谷穴、太冲穴;特禀质,神阔穴、曲池穴。2.4导引法治未病导引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意,有运用意识、身心健康优化、自我锻炼这[17-18]三层意思。现代研究表明,结合导引法的三层内涵制定了多种操练方法,以增强体质而治未病。炼精法,叩齿30次,待唾液生,吞之,以存精固齿壮体。存神光满法,晨起揉搓手指,激发少阳,摩擦眼部内外眦,以使目明阳升。存泥丸法,向东而坐,搓热手掌,从额头擦至巅顶,以提神醒脑。干浴法,搓热手掌,揉搓全身,以除邪气使面有光。握固法,屈曲拇指于掌中,以使神平阳固。梳发法,发宜多栉,因发为血之余,梳发以通血脉,散风湿。拳法,此法乃结合全身四肢之协调和气机呼吸之调运,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动态功法,其中以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及太极拳为代表。2.5灸法治未病[19]现代研究表明,灸法能协调五脏功能,促进物质新陈代谢功能,调节神经内分-7- 泌,维持体液平衡,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因此现代灸法常用于治未病,特别是[20]体质特殊的小儿和老人。如程红云等,运用隔药灸来治疗小儿风寒腹泻,研究发现灸[21]后小儿抵御风寒的能力增强,腹泻发生率降低。刘炳权研究发现,在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治疗中,艾灸涌泉穴后,当年小儿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降低。此外灸法还能促进小[22]儿神经、消化、泌尿系统的发育。刘卫民等在中药熏灸对小儿睡眠干预的研究中,发[23][24]现熏灸后小儿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袁慧、陈浩等人发现用身柱灸缓解小儿厌食,数[25]次即愈疗效显著,且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洪嘉蜻用艾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总有效率高达90.90%。免疫力下降易引起咳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灸法防治疗效明显。李永刚[26]对489例伏灸法治疗哮喘的既往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7.4%显效,[27]47.0%有效,5.6%无效,总有效率为94.4%。陈绍辉等用三九灸干预3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观察发现三九灸能使患者呼吸通畅,改善其睡眠质量,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灸[28]法还有抗衰老的作用,王晓燕在隔药饼灸干预衰老体征的研究中,发现隔药饼灸能稳[29]定红细胞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刘莹莹等在老年人艾灸抗衰老的临床研中,发现保健灸能够同时改善衰老症状和免疫化学指标,达到抗衰老的作用。3“治未病”思想的现代表现形式3.1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思想在健康管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2009年7月27日由多个与中医相关的学会提出的中医健康管理的定义上:“中医健康管理就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进行防治、维护的全过程,中医调理的过程,也就是依据不同的体质来调动人这一复杂、开[30]放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进行康复”,此概念以体质为鉴别健康的标准,以中医调理方法为重点,以促进人体自我组织康复能力为目的,且以达中医健康标准“平人”为目[31]标,是微观的中医健康管理。杨贵尧等人经过三年的研究,提出中医健康管理的新概念:“是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健康促进学的理论体系,为社会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信息采集,科学评估,及时干预,产生以中医为特色的全新的健康促进模式,为现代医学提供疾病诊断与慢性病促进、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手段”。新的概念指出“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指导思想,并强调了该思想与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体系的结合,形成以干预健康危险因素为主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促进模式,其目的是为疾病预防和养-8- 生提供助力。3.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32]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形成于逐步严重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匮乏、疾病控制问题,并促使其由个体预[33]防、群体预防向社会预防的发展趋势。预防医学与“治未病”的目标一致,但其重心在宏观的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上,并用微观手段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为策略与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治未病”相比,预防医学更擅长利用现代科研方法,如用基因研究技术在诊断上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毒理上的应用、含DDT抗基因菌等工程菌在环境[34]保护上的应用等。然而,预防医学更多的是针对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关注的是整个疾病过程的防治。4小结“治未病”的最终目的是调节人体以达“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其居安思危的预防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生活上,古人自发现火源开始,便运用火烤食物去其腥躁以顾护胃腹,以火烤石熨贴痛处来抵御寒湿。唐宋时期便有“养病坊”“慈幼局”等“治未病”设施,不仅合力驱逐病邪疫戾,以控制流行病的发展,这也是当时“治未病”在政府策略上的应用。“治未病”在现代临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疗、五音、按跷、导引、灸法上。食疗研究的最多的是对不同体质的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脾胃疾病,制定相应的药膳进行调理。根据五行理论特异性的将五音疗法运用于不同体质中。不同的体质有相对应的感应点,定期按压可达养生保健的作用。导引法常用炼精法、存神光满法、存泥法、干浴法、握固法、梳发法、拳法来治未病。灸法常用来调和五脏促进新陈代谢以提高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以抗衰老。现代意义的“治未病”主要表现在中医健康管理和预防医学上,将“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医学思维相结合,其目的都是预防并促进健康,但其方法和范畴各有特色。-9-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慢性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慢性疾病的逐渐①升高,据统计,2011年慢性病的死亡构成比高达85.51%。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全国60岁以上人口从2011年的1.85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2.21亿,并以平均每年860万的②速度增加。慢性疾病在和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据《2014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统计,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31661.5亿元,其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分别占30.1%、36.0%和33.9%。健康促进的引入中国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相结合,意图缓解巨额的医疗费用,实现中国的公共卫生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病邪择弱者而侵入,人的生命历程中,除了先天禀赋不足,当属小儿时期、有孕时期和老年时期最易受六淫、疬气、情志、饮食、劳逸等致病因素的影响。中医“治未病”和“健康促进”的目标是做到病因预防,并设立干预措施维护健康,因此本文选择二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加以比较,试建立基于“治未病”的孕妇、小儿、老人健康促进模式。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的碰撞,既丰富了现代公共卫生保健,又扩宽了中医基础理念的应用范围。因此本文比较“治未病”思想和“健康促进”理念的不同,针对老人、孕妇、儿童这三大人群的健康需求,试制定结合“健康促进”理念与“治未病”思想特点的健康方案,以解决老年人“虚痰瘀郁”的生理特点和慢性疾病导致的对“衣食住行”的健康需求,孕妇的身体和心理对饮食和环境的健康需求,小儿的善变体质和弱适应力引起的健康需求。课题来源:健康管理的中西医比较研究(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slgslhl-102)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1[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②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J].人口研究,2013,37(1):66-77.-10- 1中医“治未病”思想总论1.1“治未病”以“防”为核心的思想起源《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①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将“治病”分为两个层次,即上工所救病之萌芽和下工所救病之已成。发展至唐代,孙思遂《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记载②“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35]“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现代研究中,龚婕宁等人将“未病”态分为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笔者认为“治未病”思想的重点在于对“未病”的理解,“未”乃“未生者”、“未盛者”之意,“治”乃“治法”、“治则”、“方法”的意思,即在“未病”、“已病”和“病后”状态皆可用其防护之法维护健康,以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1.1.1周易卦象现“颐”“防”《周易》中的“颐卦”最能体现“治未病”养而防病的思想。《尔雅·释诂》言:“颐,养也”,如其初九、上九之卦所言:“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上九,③由颐,厉,吉,利涉大川”秦泉注释为,不弃颐养之道,严而律己,颐养物我不失其时,方可吉祥。再者,《周易·颐卦·象辞上传》给出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措施:④“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再者,《周易·颐·象传》言“治未病”之法当传与他人:“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颐便是吉,养求得其正果是为大吉,从其养后的成果得出养的方法,不仅用于自我保养,还应用于带动他人亦自养。此外,“治未病”不仅仅是养,而是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疾病预防中的体现。如⑤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乾文言》)和既济卦:“水⑥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也”(《周易·象辞下传》)所示,在生活中谨慎防①张登本.孙理军.全注全译黄帝内经(上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154-155.②李俊德,高文柱.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4.③秦泉.周易大全.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26.④秦泉.周易大全.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25.⑤秦泉.周易大全.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5.⑥秦泉.周易大全.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279.-11- 备,在灾祸未发生之前,做好防范准备,或增强体质,或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或躲避致病因素,则疾病无处发生。1.1.2文学作品谈“豫”“防”“治未病”之“防”责在防病,亦是防祸、防灾、防患的诠释,防者需豫也。《广雅·释言》:“豫,早也。”想要“治未病”须得早发现,比如《易·系辞下》曰:“君①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君子为保国家而居安思危,形成“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的防患意识;《诗经·嘲风·鸱鹗》曰:“迨②天之朱阴雨,彻彼桑士,绷缪牖户”,鸟类亦在阴雨来前筑巢防灾,警醒世人遇事当未雨绸缪;《后汉书·丁鸿传》曰:“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祸凑③矣”凡事鞠躬尽瘁的将祸事扼杀在萌芽状态,此乃防微杜渐为防祸。居安思危、未雨④绸缪、防微杜渐皆为了早发现而早预防,于是《礼记·学记》:“禁于未然之谓豫。”防者先“豫”,即预先计划方能防。1.1.3诸子释“治未病”以诫世人1.1.3.1老子重小病而法自然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的思想,决定了他的“疾病发展观”态度。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微渐著的过程,如《道德经·七十一章》说:“夫唯病病,⑤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讲的是,重视小毛病则无大病,小毛病是向大病发展的一个阶段,所以治大病发生之前的小毛病,则无病,圣人就是这么做的。老子重小病而法自然是他对“治未病”的诠释。1.1.3.2管子重饮食而调身心管子在其《管子·牧民》指出:“惟有道者,能备患於未形也,故祸不萌形也”,有道者方能做到“防”。与老子同样重视饮食有节,“饮食节则身利而寿益,饮食不节则形赢而寿命损。”但是管子侧重于调整身心修养以防病,如“去欲则寡,寡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管子·心术上》),清心寡欲,静而去欲,为有道者,故病态不萌。是以管子认为“治未病”当重饮食而调身心。①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68.②熊良智.诗经选读.北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124.③李申.儒教敬天说,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81.④张广明.中国古典文学名篇精粹.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4.⑤老聃.老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26.-12- 1.1.3.3孔子强道德而节情欲孔子曰:“食色,性也”,食色是维持生命延续的基础,因此孔子制定了相关的饮食和规则:一,饮食要洁,“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不宿食祭肉⋯⋯出三日不食之矣”。二,饮食有法,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撒姜食,不多食”。三,择时进食,如“不时,不食”。四,饮食当量,如“食不求饱”,“唯酒无量,不及乱”。节饮食而强道德,居陋室而节情欲,仁者长寿是孔子的“治未病”之法。1.1.3.4庄子节食色而重养神庄子赞同道家节制“食”“色”二欲以养形而“治未病”,同时提倡养神以“治未①病”。《庄子·达生》中讲到:“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常以为应用物来养形,然则有物未必养形,说明养形当受物质以外的因素影响。唯物养形以存生的观点是不全面的,道德完美则神不亏,方能“平易恬檐,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其养神之法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②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纯粹无杂念,静而不变,瞻而无为以养神而治未病。1.1.3.5淮南子发而预备治无患淮南子的“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治无患之患”;《淮南子·说山训》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③也”。二是“发而豫备,因而不生”;《淮南子·论言训》曰:“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岂若忧瘾疵之与痊疽之④发而豫备之哉!”三是不“轻小害,易微事”;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倦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跄之巧,犹不能生也。1.1.3.6荀子杜绝萌祸之患荀子在《荀子·大略》中也表明了其“治未病”态度:“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⑤也,是故君子早绝之。”意谓细微变动亦可萌祸,君子应尽早杜绝。①庄周.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256.②庄周.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213.③陈广忠.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924.④陈广忠.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818.⑤金德建.古籍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51.-13- 1.2“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阐述“治未病”的内涵,即“固护正气,未病先防”、“砭石汤液,既病防变”和“食调静养,瘥后防复”。1.2.1固护正气,未病先防宋仁宗命翰林院定熟水,方为紫苏第一,沉香第二,麦门冬第三,以紫苏能下胸膈浮气,既芳香怡人又宽胸理气。熟水类似现代的保健茶饮,宋代词人李清照制作“白豆蔻熟水”用以预防夏季暑湿带来的脾虚不适。元代名医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写道:“与①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说明在未病健康状态,摄养以固护正气而防病的重要性。1.2.2砭石汤液,既病防变扁鹊三见齐桓公,想用汤熨、针石、酒醪来阻止疾病从腠理经血脉至肠胃的传变,奈何桓公不听,最后病至骨髓,不治而亡。又如仲景见侍中王仲宣,告知其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服五石汤可防其传变,仲宣嫌其言忤逆不听,后果然如是而死。扁鹊、仲景皆为上医,找准隐匿于人体内病源所在,尽用砭石汤液之法阻止其传变。仲景将既病防变思维多次应用在《金匮要略》中,水气病治疗条文18,19,20提示水分病易治,血分病难治,因此说道:“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然诸病此者,渴②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强调在治疗水气病时保证津液充足从而防止疾病[36]传变的重要性。1.2.3食调静养,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指的是疾病康复期,身体正气未复、余邪未尽时,过劳或饮食不当会引起疾病再度复发。病后静养敛神以防劳复,若是劳复已成,则稍用汤药以调之,如“大③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差后劳复》)。病后节饮食忌肉食肥甘以防食复,因肥甘厚味积郁肠胃致肠满结实发热,如巢元方所述:“夫病新瘥者,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即食肥甘、鱼脍、饼饵、枣、栗之属,则未能消化,停积在于④肠胃,使胀满结实,因更发热,复为病者,名日食复也”(《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特别指出老人胃肠虚弱,多有宿疾,需调停饮食,食治以防复,《养老奉亲书·饮①(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②杨殿兴等.金匮要略读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81.③魏荔彤.伤寒论本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465.④(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3.-14- ①食调治第一》如是说:“如无疾患,亦不须服药,但只调停饮食,自然无恙矣。”1.3“治未病”思想的原则“奉行五行,天人合一”是“治未病”思想的总原则。主要表现在道家老子“无为[37]而治”的养生思想,追求“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继承其思想,亦认为“合于阴阳”“奉行五行”“依乎天理”为养生首要。是以古人自知人生于天地之间,[38]想得道康泰长存,必得顺应自然法则,现代人亦然。1.3.1“无常胜,不伤为本”②《仙经》言:“养生以不伤为本”,此为“治未病”用养生法来未病先防的原则。③《墨子·经下》中记载:“五行无常胜,说在多。”此为墨子五行“无常胜”的养生[39]思想,即运用五行再生规律运气与自我调息,“无常胜”则不伤。何以知之“无常胜”?四诊和参见真知。现代应用中,基于“治未病”的健康促进结合四诊辨证和西医检测仪器,获得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数据,使用云计算的方法得出最可能的危险因素,并组织[40]健康资源加以预防,从而体现“不伤为本”的原则。1.3.2“药食同源,饮食为先”自古尊崇“民以食为天”,早在西汉便有饮食物的食用禁忌,食医以食物治病称为食治,《内经》中常讲“药食同源”,诚如陶隐居云:“何必餐霞服大药,妄意延年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将安乐。”不用刻意服用药物促进健康,只需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节则可。现代应用遵循“饮食为先”的原则,设立饮食指导环节,针对不同体质或慢病的人群,进行饮食健康教育和个人饮食指导。1.3.3“生长收藏,顺四时阴阳”④《内经·四气调神论》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也。”“治未病”当顺四时阴阳,晓万物之终始,如四时之夏,《内经·四气调神论》记载:“夏⑤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夏日应晚睡早起,白天不倦怠,调节情志,保持精力充沛。根据四时特点制定“治未病”之法,如陶弘景提出补肾汤剂当用于夏季,“四时惟夏难将息,伏阴在内腹冷滑,补肾汤剂不可无,食物稍冷①(宋)陈直.养老奉亲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33.②(清)袁开昌.养生三要.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③孙中原.墨子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67.④(清)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⑤(清)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15- ①休哺啜”,只因夏季热则贪凉夜闷难寐,则伏阴入体不散,《三元参赞延寿书》亦云夏季不宜食冷物:“夏之一季⋯⋯当不问老少,皆食暖物,则不患霍乱,腹暖百病不作②。”“治未病”鼓励春疏情志、夏至贴伏、秋饮润肺、冬补养阴,实则把握春之发陈、夏之蕃秀、秋之容平、冬之闭藏,顺四时生长收藏的特点,及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3.4“神不外役,精神内守”“精神内守”是“治未病”的前提,良好的精神健康方能使人遵循“治未病”的健③康原则。是以老子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提高自身修④养而避免无益的精神耗伤。只因“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淮南子·精神训》),于是刘河间感叹:“精神贵乎保”,如何保?智者达摩认为“心不缘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于内息;神不外役,免于劳伤”。现代“治未病”设立心理咨询环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引导人们条达情志,走出心理困顿,方能达到黄帝的养生境界:“精神不散,可寿百数也”。2“治未病”思想的应用2.1未病先防《寿世青编·服药须知》曰:“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静⑤以敬,心火自定。宠辱不惊,肝木以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将“未病先防”的思想应用于个人房事、居处、睡眠、饮食、视听、情志、洗漱沐浴等生活方式,调和肝心脾肺肾以达“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2.1.1房事适宜,阴阳互调房事发乎于人之天性,是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食色,性也”。房事⑥为人类繁衍之必行之事,只因“男女构精,以成人形”(《素问·至正要大论》)。再者,《周易》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正如《三元参赞延寿书》提出:“男女居⑦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以阴阳互生且不耗精神者得天元之寿。①(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8.②(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8.③马恒君.老子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6.④陈广忠.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368.⑤尤乘.寿世青编.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2.⑥(清)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3.⑦(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7.-16- 2.1.1.1“三至”“五至”,颐养五脏之气《素女经》云:“欲和之道,在于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至,神明统归⋯⋯以①此为节。”将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至,定为欲和之道。详细的讲,房事的最佳状态是男达“三至”且女致“五至”乃合。男达“三至”是指:肝气至(阴茎充分勃起),心气至(阴茎粗大发热),肾气至(勃起坚硬持久)。女致“五至”是指:心气至(脸、口、唇、眉间红润),肝气至(眼睑湿润、脉脉含情),肺气至(低头不语、鼻部微汗),脾气质(依偎男性、躯体依人),肾气至(阴户开启、阴液浸溢)。“三至”“五至”后乃合方能滋养五脏。2.1.1.2晓“七损八益”,防阳损阴伤《内经》讲房事于人体有七损八益,在《天下至道谈》中做了详细讲解。“七损”指的是:一曰闭,精道闭塞,不能射精或无精可射;二曰泄,精气早泄,大汗淋漓不止,阳气外泄;三曰渴,精气短竭,频繁交合,精液枯竭;四曰勿,阳痿不举,不能交合;五曰烦,心烦意乱,神识意乱;六曰绝,强行交合,损身心,情不合;七曰费,欲速则不达,徒耗费精力;“八益”指:一曰“治气”,习得房中气功导引术,以畅气血充精气;二曰“致沫”,缩肛吞津,通阴精之气以达下部;三曰“知时”,相交于男女神和意感时;四曰“畜气”,交接缩肛以蓄积阴精之气;五曰“和沫”,动作徐缓、吞引津液;六曰“积气”,适度交合,积蓄精气;七曰“待盈”,结束时静待不动,持精气而不泄。八曰“定倾”,饮食以恢复精力,防阳损阴伤。未病先防的要义是避免“七损”的行为,同时以“八益”之法养身防病。2.1.1.3择时而泄,防耗精伤肾庄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之间,不知戒者过也。”房事养生有“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的原则。欲不可早,因“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于是齐大夫褚澄曰:“羸女则养血,宜及时而嫁;弱男则节色,宜待壮而婚。”欲不可纵,“左肾右命门”学说认为左肾存元气,右肾藏精神,且内系三焦,欲念不起,精气散于三焦荣百脉,而欲火炽热,灼三焦而精气流溢,从命门而泻。因此《千金方》记载:“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年六十者,即毕闭精,勿复再施也。若体力犹壮者,一①(战国)无名氏.素女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3.-17- ①月一泄”。欲不可强,指的是不可勉强疲惫、带病或情志不畅之身再行房事,以防耗精伤肾,精髓不足而腰痛不已。2.1.1.4房事之禁忌《妇人规》云:“如寝室交会之所,亦最当知宜忌。”是以提出天忌、地忌、人忌三方面的禁忌。天忌,一是房事当避雷电交加、天昏地暗、飓风急雨、大寒大热等恶劣环境;二是谨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夏炎易灼津液”,当于冬夏节欲。地忌,神祗、灶台等地不宜房事,且所选之地应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新鲜,灯光偏暗。人忌,醉饱、饥劳、喜怒、忧怨、恐惧、新病等禁行房事,应做到“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2.1.2择地而居,移气养体孟子指出:“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环境又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的是人的情志,而自然环境则影响人的正气,因此对自身环境的选择很重要。2.1.2.1调节自我,以适社会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稳定和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社会的安宁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社会人的生存难易程度,唯有在社会稳定保证生存环境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增加,养生之念才会产生。社会人常受工作要求与压力和家庭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老子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全在人之调适”,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更好的减少社会病的发生。2.1.2.2布局居室,以应自然顺应自然有两个方面,避害趋利择地而居,从朝向和室内情趣而安居室。一为择地而居;避害趋利是人之本能,当“不居草木不生处,不居对狱门处,不居百川口处。”②且“人之寿夭美恶,由于水土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因此善养生者,当择“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之地。二为安居室;室内明暗阴阳调和以防疾病生,如“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③焉”(《寿世青编·居处宜忌说》),且“避风如避箭”,风邪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尤其是盛夏的穿堂风最甚。此外家具色彩的选择、室内植被的适量种植、不居于①(唐)孙思邈.千金方.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481.②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17.③(清)尤乘.寿世青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59.-18- 闹市或安装隔音效果好的玻璃、及时打扫卫生保证居室整洁无尘无异味等,在居室养生环境的缔造中也起到重要作用。2.1.3昼精夜瞑,气血营卫乃合《灵枢·营卫生会》曰:“壮者之气血盛,则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①故昼精而夜瞑”,“昼精夜瞑”是睡眠的最佳状态,须得气血盛,营卫和调。“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其营卫失衡,阳蹻盛而阴气虚,则目不瞑;因心中愤懑,则心气被伐而不寐;邪扰神明、营气不足而不安;风寒疟疾等外邪相扰而不寐;《景岳全书·不寐》“无邪②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不寐”,故而忿怒、思虑、劳倦、惊恐、忧疑等伤阴精者,皆可致不寐。2.1.3.1眠寐有时,柔肝保精《老老恒言》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③熟睡所以养阴也”,午时阳气逐渐消退,稍事休息用以养阳气,子时过后阳气渐长,须得熟睡方能养阴。《老老恒言·昼卧》又曰:“午后坐久微倦,不可便榻即眠,必就④卧室安枕移时,或醒或寐,任其自然。欲起即起,不须留恋。”因此午时小憩时间不可长,大约半小时足矣。明代《五杂俎》曰:“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现代研究表明晚上23点到凌晨2点是肝脏的排毒时期,需要进入熟睡期从而有助于肝脏排毒,于是最好是21点到22点躺床上准备睡觉。不同的季节睡觉时间也应有所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夏两季,宜夜⑤卧早起;秋三月,宜早卧早起;冬三月,宜早卧晚起。”同时,孙思邈进一步强调:“四月初夏宜晚卧早起以感天地精气,五月卧早起早以全肝脏之休”。2.1.3.2睡前设防,安然成眠卧房乃退藏之地,安眠之所,门窗须无隙以保安全,床榻应宽大舒适保暖,设帐夏防蚊虫冬保暖,枕头以适项为宜,可酌情填充菊花、石决明、寒水石、蒲黄、茶叶等以①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534.②张介宾.景岳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6.③张存悌.老老恒言白话图解.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2.④张存悌.老老恒言白话图解.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5.⑤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9- ①添清热平肝、清心安神、化痰祛痰之功。《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饱食之后不宜即可下榻而卧,否则遍生痰湿且不易成眠,再者善养生者过午不食,即便睡前有饥饿感也不宜加餐,且睡前不宜饮用浓茶、咖啡、烈酒等兴奋性饮料。《论语》②曰:“食不语,寝不言,寝卧不得多言笑”,神明开阔而五脏意动方成言,肺气动肝气疏方成笑,因而言笑劳神费气难成眠。《千金方》中“睡方”有云:“半醉酒,独自③宿,软枕头,盖暖足,能息心,自眠目。”想要获得好的睡眠,须得独自成眠,合适的枕头,睡前泡脚暖足,平心静气,则自然成眠,但不提倡醉卧而眠,“譬如夜当与阴俱闭,乃故狂呼豪饮,皆伤寿源”。2.1.3.3眠心闭眼侧卧,以聚气凝神睡有朝向,春夏向东,秋冬向西,逐阳气盛者而眠,切不可头面当风发为面瘫。首先冬宜冻脑,卧不覆首,不能为了保暖头向火炉而卧以引火气。再者,宋代蔡季通的“睡诀”:睡侧而屈,睡觉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总领睡眠养生之大要,睡时平躺则伸,侧躺则屈,睡以当时,眠心而闭眼方可聚气凝神。再者“寝不尸”,是谓侧卧更利睡眠,利血液循环,可通过睡眠姿势而知其有伏气病,如:“病龙眠,屈其膝也;寒猿眠,抱其膝也;龟鹤眠,踵其膝也”。2.1.3.4不寐求眠,合“夜坐”“操纵”之法何而不眠?邵雍曰:“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且神统于心”心神不宁者不④眠,《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暝”,营卫不和则不眠。为求安眠有三法:一曰操纵者,二曰夜坐静养,三曰不寐汤。操纵者,宁心敛神也;《老老恒言》载:“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反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⑤乃不至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联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操者,即心有所想,默数鼻息之声,使心神内敛而不纵驰奔腾,方可获眠。纵者,即心思游掖于杳渺无联之区,朦胧之境即可渐入,最忌强意欲寐,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41]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夜坐静养,凝神敛阴;《素问·阴①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②胡忆肖,舒怀主编.《医古文》译注.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345.③李俊德,高文柱.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98.④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49.⑤张存悌.老老恒言白话图解.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8.-20- ①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老者阴气衰而阳气偏盛,入夜,阳不入阴而难以入眠,因而夜坐而凝神于静,为困寐作准备。夜坐需得注意掩明求暗、腹空勿食、亦勿谈笑秉烛夜谈、且避开窗以防夜露寒气,敛神合心,调息定气,塞聪掩目,屏除杂念,或行坐功运动一番以求寐来。再不然可服用不寐汤:用燥湿化痰专治夜卧不安的半夏,和专治胃不和夜不得眠的秫米同煮,专治不寐。2.1.4饮食得当,安身立命之本扁鹊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存生者必重饮食,需做到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不偏嗜,合调“五味”,饮食有节,食物寒温适中,谨择四季饮食,遵辨证施膳,以施食疗法,方能安身长寿。2.1.4.1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不偏嗜《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②以补精益气”,说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皆不可偏嗜,须得合而食之,其中的养,助,益,充,指出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在饮食结构中的位置。可从君臣佐使来论,五谷为君,和养脾胃;五菜为臣,取其疏通易化之意,而助其充足;五畜为佐,稍稍加[42]入佐助以益君;五果为使,虽不是正餐,但却也是必不可少之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详细列举了以上四种食材的性味功效和运用。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五谷中多含碳水化合物,五畜多为蛋白质与脂肪,五菜与五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矿物质。因此谷肉菜果之合理搭配,能充分的满足人体对五大营养物质的需求。2.1.4.2合调“五味”平五脏《黄帝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又曰:“谨和③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五味”乃阴之本,养其生,伤其中,五味和则骨正筋柔,气血顺腠理密。《淮南子》曰:“五味乱口,使口爽,伤④病也”,五味不调伤病也,是以如何调五味以防病?先者,《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食五味乃养五气:“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⑤成,神乃自生”,因而五味不可少。再者,五味多食则伤气、血、经、脉、骨、肉,①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2.②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652.③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601.④陈广忠.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791.⑤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22.-21- 《灵枢·五味论》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①人癃;……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再者,五味入五脏,《灵枢·宣明五气》②曰:“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五味太过则易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③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再者,从疾病康复的角度来讲,凡疾病者无犯其食忌,若气、血、筋、骨、肉已病,则“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④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素问·宣明五气》),五禁是指“肝病禁辛,心病禁咸,⑤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2.1.4.3饮食有节,不伤胃气⑥《寿世青编》曰:“饮食之宜,当候已饥而进食”。进餐前,按照“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不偏嗜”和“调和五味”的原则精挑细选食材后,细嚼慢咽方可取食物之精华以养身。进餐时,“食不语”以免呛咳伤肺,不能过饱,“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⑦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且“饮食自倍,肠胃乃伤”,⑧亦不能过饥,因“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进餐后,不可立即卧寝,不可久坐凝气血,不可快步登高骑马以伤脏腑;亦不可入夜进食以伤损脾胃,不可食热后食冷或食冷后食热至牙疼;应食当季瓜果而不食自死禽兽、煎炸等生痰动火之品,且食后摩腹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缓步行走数百步以消食助吸收。少量饮酒可以疏经活血鼓舞阳气,但不可酒后大饮冷水和茶水,如《寿世青编》云:“饮酒,醉未醒,大渴饮冷水,又饮茶,被酒引入肾脏,为停毒之水。腰脚重膇,⑨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消渴挛痹。”酒为活血引经之物,酒后渴饮之冷水被酒引入肾脏,停滞而膀胱冷痛,周身水肿。饮茶可以驱体内油脂而轻其身,特别是现代社会中,①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603.②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465.③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98.④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11.⑤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427.⑥(清)尤乘.寿世青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68.⑦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30.⑧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37.⑨(清)尤乘.寿世青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49.-22-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多发,饮茶尤其有益,但是饮茶不可过多,且需饱食后饮其热者尤佳,若是过饮茶水会使人下焦虚寒,令人体瘦不眠,且与韭菜同食会令人身重。2.1.4.4适寒温,以护脾胃阴阳①过寒过热不食,《灵枢·小针解》曰:“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②且过寒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形寒寒饮则伤肺”,寒饮入体则伤肺;然热食过处咽喉伤,入胸则热毒壅滞无法宣泄。正如《寿亲养老书》记载:“饮食太冷热,③皆伤(脾胃)阴阳之和”太冷太热都伤脾胃阴阳。因此进食前探其寒温,做到“热无灼④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灵枢·师传》)。2.1.4.5谨奉五行,择四季饮食四季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唐·孙思邈提出了针对四季的饮食大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并在《千金食治》中做出了解释:“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⑤省甘增咸以养肾气”。且《金匮要略》根据四季特点和五脏的养护原则指出:“春不⑥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刘完素更是进一步提出了:“是以圣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颤以助心”,据五行学说相乘相晦原理运用不同性味膏方助四季之所不胜。2.1.4.6辨证施膳,以施食疗法食疗法即针对不同人体合理搭配药物和食物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可分为合理搭配食物的“食养论”、以食药作药用的“食疗方”、入中药搭配食物的“药膳”,“食养论”之前已论述,此处重点讲述“食疗方”和“药膳”的应用。关于这方面的研[43]究很多,项平等人从中药、食药和食物在药膳中的运用频率着手研究,通过对1287条药膳的分析,发现运用中药408味,且最常用的前十味中药是党参、黄芪、当归、麦冬、金银花、人参、生地、沙参、白术、玉竹,运用食药83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①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755.②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794.③林乾良.养老寿亲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28.④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720.⑤李俊德,高文柱.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59.⑥杨殿兴等.金匮要略读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59..-23- 十味食药是山药、蜂蜜、枸杞、陈皮、莲子、苡仁、大枣、莱菔、茯苓、甘草,运用食物366种,以粳米、白糖、鸡蛋、精肉、糯米、核桃、红糖、羊肉、冬笋、火腿、母鸡、冰糖使用最频繁。2.1.5声色和志,以调五脏①《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有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不和、五味失调、五色乱目、五声扰耳,得其一犹可至疾。因而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是以对入目之色和过耳之声的促进限定。从“色,味当五脏”②与“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素问·五脏生成篇》)可以看出五色五声当责于五脏,且运用“五行学说”中五色、五声、五脏当以木、火、土、金、水为介质相联系。罗小[44]平提出“五音——五志(情志)——五脏”模式,认为五音是通过影响情志从而协调五脏的,笔者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得出:五声、五色皆作用于五志而调五脏。2.1.5.1视五色以调阴阳五脏五色可用于辨病,亦可以用于装点周身环境以怡情。五色有青、赤、黄、白、黑,从“阴阳学说”讲,赤和黄属阳,青和黑属阴,因此气虚、阳虚的患者可择近赤近黄的明亮阳性色彩,如金黄色、朱红色、玫红色等,以振奋阳气;阴虚阳亢的患者可择近青近黑的灰暗阴性色彩,如湛蓝色、咖啡色、深紫色等。从“五行学说”讲,青当肝、赤当心、黄当脾、白当肺、黑当肾,现代研究表明,五色在影响人情志的同时,也会在生理上有所反应,如在红色环境下,会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兴奋;在蓝色环境下,[45]呼吸脉搏变缓,趋于安静。美国策勒医生首创了颜色疗法治疗神经紊乱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将医院的病房、门窗、墙壁、家具、床单、灯管布置成相对应的颜色。2.1.5.2听五声以和脏腑阴阳《说文·音部》云:“音,声出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解释音是发于心意而表现于外的声响。吴公子季札听周乐《颂》后称赞其反复而不厌倦,悲哀而不忧伤,欢乐而不荒淫,宁静而不停滞,流动而不泛滥,此乃“五声和,八风平”之由。是故五音发自于人有感于物的意志,亦能感动人心,安抚情绪。五音治心而使人无怨且愉悦,聪人耳目平和气血而使人康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①胡忆肖,舒怀.《医古文》译注.湖北:武汉出版社,1992:326.②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73.-24- ①”详细阐述了五脏与五志、五音的关系,同时也为和调五音影响相应五志从而治疗五脏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后世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疗法做出了很多研究,其中以南京中[46]医药大学的干祖望教授最突出,他认为:“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脾为声音之本,肾为声音之根;有形之质,声带属肝,得肺气之冲而能震颤;室带属脾,得气血之养而能活跃;会厌、披裂属于阳明,环杓关节隶乎肝肾”,进一步明确了五音与五脏的确切关系。2.1.6祛忧治神,以养精气神②《灵枢·本神》记载:“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此为精神也。嗜欲、思虑、疲劳耗伤精、气、神,《素问·汤液醪醴论》强调:“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治病当先治神,精神不治而病不当愈。是以自我精神情志促进的重要性,在“避开虚邪贼风”的同时,合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方能无病。本文从清心静神、调和七情、自得其乐和现代方法这四个方面讲述如何养精调神,即精神的健康促进。2.1.6.1清心静神,在觉止之法清心静神有两层涵义,一为清心节欲,一为敛思静神。神情志平,百节皆宁,是谓清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谓节欲,应做到才所不胜则不强思,力所不任则不强举,且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万虑俱忘,一心清静是谓敛思,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是谓静神。静在心,不在境,心中发觉妄念刚起即刻急止,日三省自身,内观于心,此为觉止之法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做到觉止之法,方能清心静神。2.1.6.2调和七情,以志治情所谓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凡人不可无思,七情乃人之常性,然七情不可过极,过之则为害。《素问·举痛论》中写道七情过极会导致气机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七情极则内伤于五脏,因而孙真人常云:“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妇人常为七情所累,是以治病当先宽思虑,妇人犹甚。何以调摄七情?“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此乃节制情志也。再者,运用七情互解法,朱丹溪在“五行学说”理论的指导下,①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07.②王洪图.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803.③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63.-25- 在《丹溪心法要诀》中讲述七情之互解细则:“怒伤于肝者,以忧甚之,以恐解之;……①悲伤于心胞者,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因此七情调摄的重点是:一靠个人节制情志,二靠医者辅以相应七情以求七情相解。2.1.6.3自得其乐,泄郁条达①郁乃忧思过极而不得发泄之意志,若是“气血失和,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丹溪心法》),主要表现为六郁,气、血、痰、湿热、食郁,最终以血瘀结局。何以解郁?引导郁者述其苦,语言之气属肺气,肺气开则郁结散。再者,喜则气和志达,当以愉悦为务,人之性情畅快时,其形神最焕发,愉悦畅快之事来自于自身嗜好和日常生活。如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有好博弈者,有好珍奇者,有好药饵者,有好禽马者,有好古物者⋯⋯。对于日常生活,农夫健身体而望丰收为乐,主妇窗明几净愉悦精神为乐,父母因材施教授子以渔使其自力更生为乐,四邻诚恳以待睦邻友好安居为乐,朋友袒胸畅谈以直抒胸臆为乐,自己则有知足之乐、食后漫步之乐、沐浴爽身之乐、高卧养神之乐。2.1.7干浴常御病,淋浴多禁忌古人有云:“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称奇”,讲的就是早起喝水和睡前沐浴有助于长寿。常见的沐浴方法按功效目的分为两种:一是保健性沐浴,二是治疗性沐浴。保健性沐浴主要有香汤浴、足浴、干浴、面浴,治疗性沐浴有浸洗法、熏蒸法、蒸汽法、坐浴法、湿敷法、淋洗法、冲洗法、擦洗法。沐浴主要是通过活血通络加速循环,以扶助正气,平心安神,此乃保健性沐浴之目的,又发汗驱邪,引药气达病所,此乃治疗性沐浴之目的也。《养性延命录》曰:“以手摩体,自上而下,是为干浴。可令人胜风寒、时气热,②头痛,百病皆除。”因此在日常的健康促进中,可常用干浴御病,此外还应知晓沐浴③之禁忌。《泰定养生主论》云:“十日一浴,若频浴则外觉调畅,而内实散气泄真也”,不可频浴,以散真气,此为一忌;不可饥时入浴,以其耗已虚之气,此为二忌;不可大热时入冷水浴,以寒邪易入开阖之孔窍也,此为三忌;不可浴时当风,以风邪易入开阖之腠理,此为四忌;不可新病初愈后冷水洗浴,以损心胞,此为五忌;不可浴后未干即卧,以其积阴气成肾痹,此为六忌;女子不可在月事时洗头,以其易感疾难治,此为七①(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②(南北朝)陶弘景,(元)丘处机.养性延命录摄生消息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197.③王珪.泰定养生主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26.-26- ①忌;(《三元延寿参赞书》)因而陶隐居云:“饱则人浴饥则梳,梳多浴少益心目”,发宜常梳,道家养生日梳发过百,是以发为血之余,梳发以通血脉散风湿也。2.1.8导引按跷,通筋骨水道气机春秋时期,先人作舞蹈来宣导气机使其不停滞,使筋骨条畅,水道疏利。《素问》中多次提出用导引法治疗相关疾病,唐代王冰在注解《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导②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导引按跷”是指活动手足关节,动摇筋骨,且自按压皮肉。《庄子·刻意篇》曰:“吹呵呼吸,吐故纳新,③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是以“导引按跷”不只是肢体上的运动和自我按摩,还包括吹、呵、呼、吸等气机的调整。后世扩展为:吸气吐纳之术、导引按摩法、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及太极拳等。2.1.8.1调气法,以防五脏之病调气即呼出身中之浊气,吸入天地之清气,主要分为闭气和吐气。调气时先做环境准备和心理准备,需闭门关窗成密室,床席安暖,枕高二寸许;需心态安和,无与意争。然后“正身偃卧,瞑目握固,两足间相去五寸,两臂与体相去亦各五寸。”日常调气保健,当习闭气法,“以鼻吸入,渐渐腹满,乃闭之,久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呼即尽。”当气结不畅,不得宣泄时,用吐气法,“如吹、嘘、呵、嘻、呬、噫、呼之类是也。”如何运用吐气法治病?之于内伤疾病,《养性延命录》云:“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④极。”之于五脏疾病。《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心病,体冷则呼,体热则吹,或左侧卧,伸臂直脚,口纳气从鼻出;肺病,嘘气以治胸背痛满四肢烦闷;肝病,呵气以治情志不畅,头晕眼痛;脾病,嘻气以治体痒,游风于面习习痛;肾病,吹气治气咽喉窒⑤塞,呬气治其腹满耳聋”。因而《寿世传真》曰:“气是延生药,心为使气神,能从⑥调息法,便是永年人”。2.1.8.2导引法,以通经络气血①张志斌.三元参赞延寿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4.②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16.③庄周.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213.④(南北朝)陶弘景,(元)丘处机.养性延命录摄生消息论.北京:中华医局,2011:187.⑤(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93.⑥(明)龚廷贤.寿世传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36.-27- 《素问悬解·治论·异法方宜论五十》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①从中央出也。湿伤经络,营卫不运,易生痿厥寒热之证,故宜导引按摩,以通气血。”中央者,约指盆地地貌,湿气聚积,现代人亦是食杂而不劳,因而多病痿厥,当用导引按跷法通气血,调营卫,以除湿邪。“导引按跷”具有导引可以健身疗病,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水谷,三则排却风邪,四则长进血气的功效。2.1.8.3按跷法,以活血散瘀按跷者,按穴揉摩也,乃活气血散瘀结之法。疾病的发生于经络不通,当用按跷法,揉摩而散其瘀结之肿。按跷法刺激穴位产生酸麻胀痛之感,带动自身免疫系统而散瘀结,揉摩法放松肌肉筋骨,疏通经络而活气血。因此,平时无病时,可常按揉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这四个穴位。关元乃阴中之阳穴,交会足三阴经和任脉,联系命门真阳调动全身之阳气,又是三焦元气之起源,是以按之可补下焦元气以助运化水液与气机。气海穴为气之海,气功里常有气沉丹田,即引气于气海,激发并蒸动气化,通任脉,推动全身气血通畅。命门在督脉之上,且两旁有肾腧相依,督脉是“阳脉之海”,肾阳之阳多从命门而来,是以按揉命门以足肾阳。中脘乃胃之募,腑之会,是肺经之起始,且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和足阳明皆交会于中脘,按揉之可疏通四经之气机,补养后天之胃气。2.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主要体现在防止病邪深入和阻止病情恶化这两个方面。邪气入体,是谓中病,中病有轻浅分:中肌肤、中腠理、中经络、中脏腑、中骨髓和中神魄。比如扁鹊在蔡桓公多次拒绝治疗后,讲道:病在肌肤之间,熨药可治愈;在血脉,针刺、砭石可见其效;在肠胃,借酒之引导可达病所;可致骨髓,无能为力也。因此应当在疾病的初期施以治疗方法争取治愈,而不拖延病情而病至膏肓。对于阻止病情恶化势必如叶天士所说的:“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肝气犯胃证,应运用舒肝和胃法,柴胡疏肝散舒肝理气,平胃散和胃散痞;如肝木乘脾证,运用抑肝扶脾法,痛泻要方兼芍药敛肝抑肝,并防风、陈皮、白术补脾醒脾;如木火刑金证,运用清金制木法,以石斛、麦冬、玉竹、沙参等养阴清肺,石决明平肝除热;如肾阴不足而肝阳上亢者,运用乙癸同治的方剂如杞菊地黄丸,以熟地、女贞子、枸杞子等滋养肾阴,白芍、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上审①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32.-28- 准疾病的阴阳虚实,遣方用药之时当先顾护脾胃,不盲目滋补,汗、吐、下等祛邪之法用之应证,以免误治使病情恶化。2.3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是指病后身体恢复期间防止旧病再犯或复感新邪。大病过后,正气虚衰,五脏六腑皆衰,需扶助正气滋养五脏六腑,却脾虚不耐或补不辨体,是以闭门流寇乃至病复。首先谨避外邪,虚人若再经伤寒,或得痢疾,或伤风感冒,因此谨四时之变,调起居适寒温,以防外邪复感。再者防劳复,疫邪脉平而元气未复,或梳洗沐浴,或多言妄动,则热起病复,因此元气未复之前应安心静养,无梳洗沐浴之招寒湿,无多言妄动之耗气血,再辩证施加汤药则无劳复之患。再者防食复,热病刚愈后吃肉食则复,吃太多则病留后遗症,因而宁少食令饥,慎勿饱。病后须扶正气,水谷精微乃后天之本,取之从食,是以不能不食。何时方能进食?瘥后必小便清,舌苔净,始可吃粥饭⋯⋯必解过坚矢新粪,始可渐渐而进,切勿欲速,以致转病,且进食时须辨识体质,如特禀质忌“发物”,海鲜、无鳞鱼之类。如何逐渐进补?病后不宜吃的六种食物:一为“多食发热”者,痰火内热,阴虚内热不宜吃,如川椒、姜、羊肉、胡椒等;二为“多食发风沙疾”者,外感后期,咽喉目疾、疮疡、痘者不宜吃,如海鲜、虾蟹等;三为“多食助湿生疾”者,脾虚便溏者不宜吃,如羊脂、枇杷等;四为“多食寒中”者,阳虚体寒者不宜吃,如西瓜、鲜柿、田螺等;五为“多食动血”者,失血诸病不宜吃,如胡椒、慈姑等;六为“多食动气”者,气滞诸病者不宜吃,如羊肉、春芥等。再者病后忌乱服药:一为无病不服药酒,《养生四要》中提到:“无病不服酒药,恐助阳耗阴,开腠理而乱①气血,唯真有风湿之疾者可饮”,二为服药时忌乱食,如《寿世青编》记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腻、鱼酢、陈羹、犬豕诸肉,及胡荽、生蒜、葱韭、生菜、瓜果、生冷、②滑滞之物”。3“健康促进”理念总论3.1“健康促进”理念的起源与发展3.1.1“健康促进”的理论起源1920年,Winslow提出健康促进,他认为健康促进是针对个人在社区层面上开展卫①(清)袁开昌.养生四要.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②尤乘.寿世青编.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0.-29- 生教育,完善社会机构以保证有利于维持能增进健康的生活水平。1974年,Lalonde在个人的基础上增加了组织宣传、影响和帮助,同时在身体和心理健康层面上发挥作用,并定义健康促进为一种策略。1979年,美国联邦办公属将健康促进定位为健康教育为主的能使行为适应环境转变而保持健康的组织、政策及经济干预统一体。1980年,Green给出了类似的解释。3.1.2“健康促进”理念的发展1981年,llonaKiekbush博士代表WHO欧洲事务局,首先提出健康促进工作计划。1986年11月21日,WHO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明确了健康促进的定义,并提出健康促进的五大方案:制定公共政策;创造健康环境;强化社区行动;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发展个体技能。随后,1988年,于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召开第二届会议强调了“健康公共政策”的重要性。1991年,在瑞士的松兹瓦尔召开第三届会议发表《松兹瓦尔宣言》,将“健康的支持环境”作为主题。1997年,于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召开第四届大会,会议总结过往经验,指出当前的优先发展领域是:健康促进是囊括健康教育、以及能和谐行为和环境转变的组织、政策、经济支持等策略。并发表《雅加达》宣言,找准“新世纪中的新角色”,力争“健康促进迈向21世纪”。2005年,在泰国的曼谷召开第六届大会,并发表《曼谷宪章》,新提出健康平等理念和伙伴关系、联盟、网络和合作等创新方法,并决定将健康促进作为全球性发展重心。3.2“健康促进”理念的定义健康促进(healthpromotion)是提高人们改善自身和他人健康能力的过程(WHO)。它强调个人和社会对健康的责任,并协调人类与健康资源的分配。它的目的是激发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健康潜能,在个体上改变对健康的态度增加责任感;在家庭和社区层面上加大伙伴合作力度,建立健康促进教育和服务链,和调行为和环境转变;在社会层面上,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健康生活水平的稳定性。3.2.1定义的发展进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发生改变,健康多元化延伸,健康促进的定义也在随着演化,如表1,从1920年的“社区-个人-卫生教育+完善社会机构”,向1995年的“国家-社区-家庭-个人-健康行为”的一个转变,说明健康促进不仅是解决个人卫生教育的问题,而且是通过改变政策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提高个人健康行为能力的过程。-30- 表1“健康促进”定义发展进程表定义提出部门和时间“健康促进就是组织社区努力针对开展个人卫生教育,完善社Winslow,1920[47]会机构以保证有利于维持并增进健康的生活水准”“健康促进主要是对个人和组织宣传、影响和帮助,促使他们Lalonde,1974[48]在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一种策略”“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及任何能促使行为和环境转变为有美国联邦办公署,1979)[49]利于健康的有关组织、政策及经济干预的统一体”“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环境变化向有益于健康改(Green,1980)[50]变的教育、组织、政治和经济干预的综合体”“促使民众能采取有益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组织、经济的和(Green,Iverson1982)[51]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是把健康教育和有关组织、政治和经济干预结合起来促使行为和环境改变来改善和保护人们的健康的一种综合Battes/Winder:1984)策略。”[52]“努力改善健康和幸福水平”(Perry,Jessor,1985)[53]“促进人们增加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控制以提高健康水平”(Nutbeam,1985)[54-55]“使人们能够掌控并增进自身健康的过程”(WHO,1984,1986)“健康促进是一门帮助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以达到理想健康状国健康促进杂志AJPH,况的科学和艺术。”1986)“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过程,是协调(世界卫生组织,1986)人类和环境的战略,规定个人和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56]“通过执行项目、服务和政策维持和提高目前的健康水平”(Goodstadtetal,1987)“避免影响健康的行为、社会、环境和生物医学因素来提升健(Kar,1989)[57]康水平”[58]“帮助人们选择行为方式达到最佳健康的科学和艺术”(O’Ddonnell,1989)“健康促进是指一切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Lawrence.W.Green,1991)-31- 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提高人们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水平来增进健康的活动或者方(Labonte,Little,1992)[59]案设计”“健康促进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WHO西太区办事处,1995)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从健康促进的发展和历史沿革上来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是原则,目的是提升“自主”健康能力,从而维护健康。由相关教育、组织、政治和经济干预体系,积极主动的影响并干预人们的行为,以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为主战场,提高健康意识和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3.2.2“健康促进”理念的内涵在2000年第五届健康促进大会,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解读健康促进为:“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3.2.2.1提高健康素养,增加健康责任感健康素养是人们正确获取健康信息并用于维护健康的能力,是“健康促进”工作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已迅速得到了国际认可,并于2005[60]年第六届曼谷健康促进大会提出,将提高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行动和目。提高健康素养不仅评价“健康促进”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人们的自我健康责任感,这满足了WHO在1984年和1986年对“健康促进”的定义,即健康促进是使人们能够掌控并增进自身健康的过程。3.2.2.2加强健康教育,和调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的核心是健康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枢纽环节,在相关政策、法规、组织和其他环境的支持下,以教育的方式传递健康意识,并形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帮助人们了解健康影响因素,且自主地选择正确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是“健康促进”理念的传播者。3.2.2.3增进合作服务,维护健康环境-32- 1979年,美国联邦办公署便认为“健康促进”是组织、政策及经济干预的统一体,且目标是促使行为和环境向有利于健康转变。增进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及政府机关的合作,能更便利的开展“健康促进”其他工作,更好的维护健康大环境,是“健康促进”统一体形成的首要条件。比如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健康促进重视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信息和教育,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获得社区承诺和宗教机构参与;强调的是个人、家庭、社区和宗教机构的合作服务,努力维护健康小环境。3.2.2.4制定健康政策,分配健康资源健康政策的制定是对“健康促进”实行的保证,能够宏观调控按需分配健康资源,并将健康教育由个人层面提升到对整个群体层面。健康促进的开展需要地区、国家乃至全球提供资金以保证基础设施,因此需要鼓励组织、政府、教育机构和私人部门按照相关健康政策要求实现众筹。健康资源的合理分配,响应了WHO提出的“人人健康”号召,促进健康平等的开展。3.3“健康促进”理念的策略和发展领域“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是“健康促进”理念的原则,“预防”是其核心,“自主”提升健康能力是阶段性目标,而维护健康是最终目的。在“健康促进”理念的指导[61]下,《渥太华宣言》确立了健康促进的5大支柱领域:(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因为健康促进超出了公共卫生保健的范畴,因此要求非卫生部门也参与公共政策。(2)营造支持性环境;系统的评估环境的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创造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3)发展个人健康技能;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并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健康选择,以解决遇到的健康问题。(4)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动;发挥社区力量,组织社区人们积极互动并提高自身健康素养,为自身设计健康问题解决方案。(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的责任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及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承担,建立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此外对于发展中国家,WHO于1990年发表《行动起来,发展中国家的健康促进》文件,鼓励开展三个主要健康促进策略:(1)政策倡导;(2)发展强大的联盟和社会支持系统;(3)提高与改善群众卫生知识、态度和技能。3.4“健康促进”理念的干预模式[62]健康促进的干预模式主要分为5个阶段:(1)需求评估;(2)项目计划;(3)动员资源;(4)实施项目和过程评价;(5)效果评价;(6)报告结果。这六个阶段是相互衔接的,又彼此交叉。整个工作过程是不断循环的。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33- 3.4.1需求评估需求评估的目的是通过社区诊断:(1)确定社区重要的健康问题及选择优先;(2)确定优先健康问题的重点人群及其危险因素;(3)确定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4)取得社区对项目的承诺。3.4.2项目计划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确定:(1)目标人群及他们对优先健康问题的知信行现状;(2)向目标人群传播的基本讯息和重要的可变的行为;(3)总目标和具体目标;(4)策略和活动;(5)制订监测和效果评价计划。3.4.3动员资源(1)确定实施项目所需的社区资源;(2)发现和动员社区内外可利用的资源。3.4.4实施项目和过程评价3.4.4.1实施项目(1)制作和预试材料;(2)社区和组织的能力建设(3)专业人员、基层卫生人员、志愿人员的培训;(4)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宣传教育提高社区人群健康意识和技能。3.4.4.2过程评价监测计划执行的质量、策略和活动的即时效应,改进计划的策略和活动。3.4.5效果评价评价目标达到的程度、原因和问题,提出改进项目计划的建议。3.4.6报告结果确定报告的对象、内容和形式;报告结果、推广经验。3.5“健康促进”理念在我国的发展上世纪60、70年代,毛泽东主席建立的“预防为主”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曾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但却止步不前。直到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00年人人健康”这一目标,作为成员国,我国响应号召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并制定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原则:社会公正、社区参与、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和部门间协作行动,这是健康促进在我国的发展伊始。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提议由国家中医药促进局起案了《国家中医药促进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2008-2010),以初步形成“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2008年,卫生部第3号公告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其中提到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3.5.1有关“健康促进”的战略目标2012年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10个具体目标和95个分目标。其中10个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医-34- 疗保障制度;控制慢性病和健康风险因素;继承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这也为中医健康促进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在逐步健全的卫生保健体系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中医药在国民健康保障中的应用,大力发展中医健康产业,提高国民健康水平。3.5.2有关“健康促进”的行动计划“健康中国2020”战略为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针对重点人群、重大疾病及可控健康危险因素的三类优先领域,采取的21项行动计划。其中与“健康促进”密切相关的包括:(1)针对重点人群的母婴健康行动计划、改善贫困地区人群健康行动计划、职业健康行动计划;(2)针对重大疾病的重点传染病控制行动计划、重点慢性病防控行动计划、伤害监测和干预行动计划;(3)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减少烟草危害行动计划;(4)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行动计划、促进合理用药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计划、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5)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行动计划、发展健康产业行动计划。4“健康促进”理念的应用4.1健康促进与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生活方式概念:是建立在生活条件和个人行为方式互相影响[63]基础之上的一种生存方式,取决于社会因素和个人特征。Dunn提出的精神-生理-心灵连续性便是作用在健康-疾病连续体上,认知-知觉因素直接决定人是否会采取健康生[64]活方式。Bello和Breslow在对生活行为促进健康效果的研究中,发现适量饮酒或戒酒、每天吃早餐、每天进食三餐、适当的体重、不吸烟、每天睡7-8个小时、每周两次[64]适当的运动对健康有促进作用。Travis认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包括:自我责任、营养、体能和压力控制。Ardell扩展为:自我责任、对营养的认知、压力管理、健康体能和对[64]环境的敏感性。Pender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认知-知觉因素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包括2种健康行为:一种是健康保护行为,其目的是消极降低疾病发生的机率;另一种是健康促进行为,其目的是积极地增加个体健康、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以促使个体向正向且适度的安适状态。并认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具体行为包括:自我健康责任、[65]规律运动、营养得当、社会支持系统、压力管理、最终达到自我实现。4.2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启动的核心部分,起着连接“健康促进”理念和健康促进-35- 生活方式的结点作用。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66]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在健康促进过程中,健康教育将“健康促进”以“预防”为核心的理念,嵌入人的认知-知觉思维,从而增强人自主获取健康的能力,最终提高人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即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67-69]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健康素养的提高让个体自主的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意识的躲避健康危险因素,采取适宜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从起点上解决了个体的健康问题。4.3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在“健康促进”理念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总原则的指导下,实行健康管理以实现健康资源的整合,在注重疾病的诊疗方案的选择和技术设备的应用的同时,也关注[70]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情况。健康管理在宏观上调控国内医疗健康资源,为对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而颁布有关健康促进的规则或制度,以协调健康产业的和谐发展。健康管理在微观上,由健康顾问通过健康调查、健康评价、健康干预三个环节,根据个体的性别、年龄、环境、行为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以及阶段性体检的客观结果,为个体制定膳食、运动、心理以及环境改善等干预措施,并调动个体的健康积[71]极性,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健康效果。为解决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制定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和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这六个健康策略。这六个策略结合了健康管理的宏观和微观方面,全面的展现了“健康促进”理念的思想内涵。4.4健康促进与健康政策健康促进政策主要表现在全民健康促进、健康城市、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和工矿企业健康促进等方面。1995年WHO西太区办事处制定的《健康新地平线》,将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为政策基础,从而对政策的制定起到号召作用。如日本福利部发起“全民健康促进”和“二十一世纪,健康日本”等政策活动;又如联邦国家政府提供经费支持澳大利亚政府启动国家健康促进医院项目,后来发展为“全国健康提高项目”;又如新加坡开展的包括工厂健康促进和健康与脂肪的一系列国家健康方式项目;这些政策项目展示着健康促进的需求,同时表明了各国对健康促进的重视。-36- 5讨论以上叙述中医“治未病”和“健康促进”的起源、定义、内涵和应用,针对健康需求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涵盖了零级预防、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理念,而“健康促进”的理念属于一级预防或高于一级预防,所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包含“健康促进”的理念。以下将从两者之间的特点、内涵和应用这三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和阐述。5.1“治未病”与“健康促进”特点的比较5.1.1中医“治未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未病先防”。其一,房事方面讲究“三至”“五至”“七损八益”“节欲”原则,并提出房事禁忌;房事在乎阴阳相交必不可少,但行事有原则,择时择地而进行。其二,环境方面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而论;宏观上需要政府部门维持社会环境的稳定且促进并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微观上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适应社会且注重自身居室的布局。其三,睡眠方面从睡眠时间、睡前准备、睡时姿态这三者讲述如何睡才能更好的强营卫而盛气血;同时,更有多种调整睡眠的方法,如操纵、夜坐静养、服不寐汤等。其四,饮食方面和调五味、不偏嗜、饮食有节、食物寒温适中、按四季择饮食、辩证施膳;酸苦甘辛咸食物之五味,调而养五脏;谷果畜菜不偏嗜,以补益精气;候饥而食,不可大饮暴食,餐后缓步而行,稍稍饮酒活气血,饮食不过杂等,此乃饮食有节;不食过寒过热之物以避寒饮热毒;春酸夏苦秋辛冬咸,将五味与四季相结合;从“食养”“食疗”“药膳”三个角度针对气血阴阳辩证用膳,以调理身体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其五,视听方面青、赤、黄、白、黑五色以调阴阳脏腑,宫、商、角、徵、羽五声以和脏腑阴阳。其六,精神方面节欲敛思以清心静神,调喜、怒、忧、思、悲、恐、惊而不过极,主流是以乐泄郁通气血,现代主张宽容、放松、沟通、发现。其七,沐浴方面有香汤浴、足浴、干浴、面浴等保健性沐浴,和浸洗法、熏蒸法、蒸汽法、坐浴法、湿敷法、淋洗法、冲洗法、擦洗法治疗性沐浴。其八,导引按跷方面用吹、嘘、呵、嘻、呬、噫、呼调气以宣气结不畅,或以炼精法、存神光满法、存泥丸法、干浴法、握固法、梳发法、拳法导引之,针对不同体质施以相应的穴位按跷以活气散瘀。其九,戒烟限酒。(2)“既病防变”。主要指针对疾病情施以中医健康促进以防止病邪深入和阻止病情恶化。(3)“瘥后防复”。病后如抽丝,特别是现代西药见效快却伤根本,因此应小心将养,谨避外邪以防复感,安心静养以防劳复,遵饮食忌宜以防食复,忌乱服药酒且药时乱食以防药效失。5.1.2“健康促进”的特点-37- “健康促进”是围绕现代医学模式新健康概念而产生的维护方法,是随着健康概念从“从机体上的没有病痛”的生物层次到“机体-心理-社会整体层面上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整体层次转变过程中所演化过来的。“健康促进”理念主要体现在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策略上,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健康策略的制定上。它有着中医“治未病”没有的社会层次上的广度,却在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的深度上有所不足。其健康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戒烟限酒、规律三餐、营养得当、体重控制、睡眠充足和压力调节上,试图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但由于人具有个体化多样性,因此提出健康素养和健康责任的概念,提高人的自我健康责任感,让其主动自愿的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健康。它的宽度体现在:一结合相关组织、政治和经济领域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干预方式,使得健康促进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影响力度的扩宽。二从个人的生活方式延伸至影响人类的周围环境的改变上,这是影响范围的扩宽。三健康促进还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传播健康健康生活方式,这是从个体到群体的扩宽。5.2“治未病”与“健康促进”内涵的比较5.2.1健康观念的异同“治未病”的健康观念是“阴平阳秘”,不仅是机体达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①九候若一”(《素问·三部九候论》)的“平人”状态,而且是将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融合的完满状态。管子的“清心寡欲,故病态不萌”说明了情志对疾病的影响,情志是健康的要素之一,且“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阐述了民与国的关系,国家社会的稳定是国民健康的重大影响因子。因此,“治未病”的健康观念与现代“健康促进”的“机体-心理-社会和谐无病痛的状态”的健康观念是相似的,但起始时间更早。5.2.2思想内涵的异同“治未病”思想的核心是“预防”疾病为核心以维护健康,“健康促进”理念则用“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原则促进健康。“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包括三阶段:“固护正气,未病先防->砭石汤液,既病防变->食调静养,瘥后防复”,围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动态变化过程,采取干预措施实现健康。中医“治未病”认为的生命过程是在“阴平阳秘”、“阴阳失调”和“阴阳离决”这三种状态中转化的。“健康促进”理念认为人体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体,是“极佳的健康状态->很好的健康状态->良好的健康状态->健康->健康欠佳->极度不健康->死亡”的变化过程,它的目的不是治①黄元御.素问悬解.北京:学院出版社,2008:56.-38- 疗疾病,而是维护健康。5.2.3侧重点的异同“治未病”思想在预防疾病获取健康的过程中,主要是从需求者个体着手,将其生活方式、疾病过程、情志经历等因素视为整体,全面分析该个体的健康影响因素,并运用辨证的中医理念,得出机体情况辨证施法。个体“治未病”的健康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后,层层传达至健康部门,指导健康政策产生。这是个由“点”及“面”的过程,个体化分析是其侧重点。“健康促进”理念在维护健康的过程中,主要从公共健康政策着手,联合各组织、政府、社区和企业为健康教育提供基础设施等准备,运用健康教育而发起社会动员增进健康积极性和责任感,根据前期做的数据调查得出适合群体的健康生活方式。这是个由“面”及“点”的过程,健康大环境的建立是其侧重点。5.2.4干预方式的异同“治未病”思想指导的干预方法主要体现在固护正气、未病先防上,从房事、居处、睡眠、饮食、情志、沐浴、导引按跷和戒烟限酒这九个方面制定维护健康的原则和方法,为个体化的健康需求提供方法依据。此外还涵盖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两个方面,用中医药调护方法防止病邪深入,阻止病情恶化,并谨避外邪,防劳复食复,病后忌乱服药以防病邪再起。“健康促进”理念指导的干预方法分为两个层次,健康保护行为和健康促进行为。健康保护行为即降低疾病发生几率,健康促进行为包括自我健康责任、规律运动、营养得当、社会支持系统、压力管理和自我实现这几个大方面,并制定具有普适性的具体生活方式,如适量饮酒或戒酒、每天吃早餐、每天进食三餐、适当的体重、不吸烟、每天睡7-8个小时、每周两次适当的运动等,以满足人群的需求。5.3“治未病”与“健康促进”应用的比较儿童、孕妇、老人这三大人群的健康需求来自于他们躯体的特异性和所处的弱势时期。中医“治未病”根据他们的身体特点,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时疫戾气、瘥后防复这四个方面进行调理,并侧重于从调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固护正气以防病,间接的满足健康需求。“健康促进”则从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各部门健康行动的主动性这两方面来改善健康环境,来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以提高人群的“自主”健康能力,间接的满足健康需求,如图1所示。-39-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砭石汤液,既病防变;中营造支持性环境;医食调静养,瘥后防复;健发展个人健康技能;治康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动;未健固护正气,未病先防;需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病康求促房事适宜,阴阳互调需求评估;进择地而居,移气养体项目计划;昼精夜瞑,气血营卫乃合动员资源;饮食得当,安身立命之本获得健康实施项目和声色和志,以调五脏过程评价;祛忧治神,以养精气神效果评价;干浴常御病,淋浴多禁忌导引按跷,通筋骨水道气机图1“治未病”与“健康促进”的应用模式图可以看出,“治未病”固护正气之法可以丰富“健康促进”中健康教育的内容,使他们能正确的运用治未病方法来提高自身健康技能,从而获取健康。同时,“健康促进”针对他们的健康需求,从策略、社区和卫生服务的角度采取了相应措施,弥补了中医“治[72]未病”的不足。敏感人群指对某种影响因素作用的反应比较敏感和强烈的人群,是具有某种敏感特征的人群组合。本研究根据健康影响因素设置了三个敏感人群,即孕期妇女、3岁以下小儿和75岁以上老人。5.3.1孕期妇女的健康需求和干预方法5.3.1.1健康需求《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云:“凡欲求子,当先察夫妇有无劳伤、瘤害之属”,指出怀孕之前应确保夫妇健康,因此妇人怀孕前有健康体检的需求。现代社会中,紧张的生活节奏,女子过早的性生活和人工流产的泛滥,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气候地域差异和不同的饮食习惯等因素都会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体质,因此妇人孕前有调理身体的需-40- 求。《万氏女科》曰:“妇人受胎之后,所当戒者,一曰房事,一曰饮食,一曰七情,一曰起居,一曰禁忌,一曰医药。”因此孕妇有谨慎房事、饮食适宜、顺七情、安起居、知禁忌、而慎医药的需求。“子在腹中,气通于母”,孕妇的五脏气血情况直接影响着腹中幼子。5.3.1.2干预方法5.3.1.2.1基于“治未病”的干预方法“治未病”法在妇女孕期的运用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其中以未病先防为主,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免影响胎儿,首先发现怀孕之时,则当禁房事以安胞宫;然后常挂帘而避过堂之风,常向阳而坐以养阳,调和工作、家庭的人际关系,安排好产假和照料的亲人;择时入眠,规律休憩时间,保证睡眠质量,不寐者可使用“夜坐”“操纵”之法;于有孕之人饮食乃重中之重,必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不偏嗜,淡五味而不食寒,饮食有节而顾护胃气,不得大意使用补品药膳,以防过犹不及;择肝脾之色青黄系以宁心安神,听角徵之音,疏肝理气而悦胎心;孕者常心烦疑虑,当自得其乐而和调七情以除烦郁;温水沐浴不可时间太长,可干浴而不可按跷,禁烟酒。临床调查表明孕期体质多[7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不摄血而不能濡养胞胎,气虚不能托举胞胎而致流[74]产,当用玉屏风散调理体质;痰湿质多为手足心潮湿多汗、胸闷沉重、大便不爽,[75]以致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糖代谢异常,可用陈皮、茯苓以化痰祛湿;孕期还运用黄芩、白术、当归川芍、芍药为孕妇补血化湿安胎;用一贯煎加味或杞菊地黄丸加味防治妊娠高血压;此乃既病防变也。5.3.1.2.2基于“健康促进”的干预方法“健康促进”法在医疗政策上提倡孕前检查,筛查不易怀孕的遗传疾病或其他疾病,如宫寒、卵巢囊肿、甲状腺炎等需要及时治疗。组织讲座或健康例会的健康教育手段,告知孕期胎儿的生理过程,以及孕期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可能会发生的妊娠并发症,并提高孕妇的健康意识和自主能力;分发小册子强调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包括自我健康责任、禁烟酒、每日三餐营养得当、适当的体重、充足睡眠、规律运动、社会支持系统、压力管理等方面。5.3.2小儿的健康需求和干预方法5.3.2.1健康需求关于小儿的体质的研究有“纯阳”、“稚阴稚阳”、“少阳”和“脏腑”这四种学说。“纯阳”学说指“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颅卤经》),阳气-41- 旺盛助于小儿生长发育,但阳气过剩则易患火、热等阳气偏盛的疾病。“稚阴稚阳”学说指“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黄帝内经·灵枢·顺逆肥瘦》),即婴儿阴阳皆弱,抗病能力差。“少阳”学说指“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医学衷中参西录》),将小儿体质比作初春,既生命力蓬勃生长又生理功能不尽完善。“脏腑”学说指“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五脏六腑,成而末全,全而未壮⋯⋯”,说明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表现在五脏上,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由于小儿体质善变且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因此要“治未病”须得时刻关注并满足其健康需求。5.3.2.2干预方法5.3.2.2.1基于“治未病”的干预方法“治未病”在小儿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上。小儿的未病先防首先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观察小儿睡觉有无夜啼、惊悸、难以安抚或者嗜睡等情况;饮食是小儿未病先防的主要环节,按时添加辅食,饮食五味均衡不偏嗜,宜温宜软且吃少莫吃多,饮食有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予药膳补品之类;鲜亮的颜色有助于小儿的是视觉的发育,明亮欢快的音乐有助于听力的发育和陶怡情操;小儿以哭声来表达其意愿,因此观察其哭声可知其饥、饱、怒,是难受还是需要陪伴,父母的陪伴能稳定小儿情绪;小儿沐浴时应保证水温适中,可让小儿游泳活血通络助成长。捏脊调节阴阳安抚脏腑,顺时针摩腹促蠕动消食积,逆时针摩腹促吸收,同时按压足三里、迎香健脾胃,提高机体免疫力。小儿哮喘先兆期虚寒质患儿,常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肺脾质[76]患儿,则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小儿常用药物有玉屏风散、异功散、金匮肾气[77][78]丸、六味地黄丸和消风散,其中有学者认为玉屏风散是小儿体质虚弱的常用方,此乃既病防变。同时也用辨体施膳、穴位保健按摩等方法进行瘥后防复。5.3.2.2.2基于“健康促进”的干预方法“健康促进”在医疗政策上提供部分免费疫苗,并督促社区挨户打电话提醒注射时间。组织社区小儿监护人,开展知识讲座和经验交谈会等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监护人的健康素养,尤其是看护小儿的隔代亲属,告知其小儿生长发育过程和喂养上的注意事项。为不同时期的小儿制定相应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如包括小儿进餐时间、不同时期的营养配方、定期量身高体重、保持充足睡眠、规律运动、父母时常陪伴、注意观察小儿哭声、睡眠和其他特异行为等方面。5.3.3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干预方法-42- 5.3.3.1健康需求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源于逐渐虚衰的体质和老年生活的改变。《灵枢·天年》记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悞;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介于[79]老年人的这些生理特点,柳璇等开始了《老年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编制工作,在959例有效调查中发现老年体质多为兼夹体质,主要有气阴两虚质、阴阳两虚质、气虚痰淤质、阴虚痰瘀质、阳虚气郁质和气郁痰湿质。因此老年人更易阴阳失衡而致病,“治未病”当根据其体质特点来满足其健康需求。此外,现代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健康需求也逐渐增加,“健康促进”很好的从衣食住行这四点来满足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5.3.3.2干预方法5.3.3.2.1基于“治未病”的干预方法由于老年人各方面,“治未病”法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均很重要。未病先防方面,首先年六十者,应勿房事,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居室上居室舒适而有情趣,社会关系上适应身份和角色的改变,发展新的兴趣爱好或事业;按时保证充足睡眠,若遇不寐则学“夜坐”“操纵”之法,或服用不寐汤求眠;饮食择软者,老者喜爱之物食之,但五味不可偏颇,奉五行之法择四季饮食,根据老者“虚痰瘀郁”的生理特点,辨证施膳调体质;急躁者择青、白、黄这肝、肺、脾之色以安神,抑郁者择赤、青这心、肝之色以升阳理气;以觉止之法以静神,通五音而调情志,自得其乐而泄郁条达;老者不宜多淋浴,但续常干浴,或有身体不适者,药包湿敷以驱病邪;常导引以调五脏之气,常按跷以通经络气血;戒烟限酒以防伤身。老者多慢病缠身,当按时调养身心、服药防其变,此乃既病防变。瘥后细致饮食少食多餐,少肥甘厚味防食复,休憩运动得当防劳复,此乃瘥后防复。5.3.3.2.2基于“健康促进”的干预方法“健康促进”基于老者“虚痰瘀郁”的生理特点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制定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一曰“衣”者,整洁合身保暖为最佳。老者其衣应长短合身,宽松合体利血气流利,夏天不袒露,冬天不露颈后连项,当护腠理不应当风。二曰“食”者,食治为先,命药其后。凡老人,首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三曰“住”者,务必冬暖-43- 夏凉,安全洁雅。其室三面设屏以防邪风,被褥平软防褥疮,枕头低长不落枕,设床样坐椅加围栏以防老人坐而成眠之摔伤。四曰“行”者,当以平安无郁为要。常令人相伴左右为最佳,不可令孤坐独寝,兴其好嗜之事,常与老友会面游玩,或参与集体运动锻炼。同时组织老者参加与慢病调护相关的讲座,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使其能正确分辨健康信息的真实性,并设立相关机构让老者定期体检。5.4二者结合面临的问题及拟解决的办法5.4.1面临的问题“治未病”由“点”及“面”的发展过程,与“健康促进”由“面”及“点”的操作流程的结合,能够更全面的建设全民健康系统,但在其建设过程中将可能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二者的结合需要更详细的合作模式的构建和需求调查及可行性分析。其二,“治未病”相关的中医类知识的传播与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其个体化特点难以应用于群体。其三,“治未病”的信息反馈用“健康促进”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其四,社会动员和各部门合作需要正规渠道和途径进行引导,健康商业行为需要规范。5.4.2拟解决的办法第一,加大结合中医“治未病”和“健康促进”的科研投资,重视中医“治未病”的研究,设立专门的部门如国家健康平台。第二,针对人群整合中医“治未病”的干预措施,培养并鼓励中医人才加入健康事业。第三,鼓励中医“治未病”与医学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科技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等文本信息处理方法,解决中医“治未病”信息分析传递问题。第四,国家建立科研机构、社区医疗机构和商业健康机构合作关系,统一收集居民健康信息,制定健康商业市场法令规范健康市场。5.5展望本研究主要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和“健康促进”理念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后续能从医学信息技术着手,调查分析理论结合的可操作性和规律,并联合各相关机构,实现基于“治未病”的健康促进模式的调查研究。-44- 结论本文对“治未病”和“健康促进”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文献的提炼,发现“治未病”以“防”“豫”为核心的思想早在《周易》时期的卦象上有所体现,而“健康促进”是随着现代社会对健康观念的改变而逐步产生的。中医“治未病”围绕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采用固护正气、砭石汤液和食调静养的方法维护健康。“健康促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原则,在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进程中,建设健康大环境提高群体健康素养以促进健康。笔者分析比较二者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治未病”在维护健康的应用手段上有优势,有助于健康个体化的发展,而“健康促进”理念的加入,扩宽了“治未病”干预方法的应用范围。(二)“健康促进”强调的健康责任观的建立,使得“治未病”的实施更加的自主化,减少了其应用难度,让“治未病”的方法更具有实效性。(三)“治未病”的预防理念,旨在防病于发生之前,其经受历史检验后的干预手段,及在生活方式上的应用经验,让“健康促进”有了得力的健康武器。(四)“健康促进”重视健康教育和健康观念普及,制定相关健康政策,和“治未病”“惠及他人”的思维相符合,为“治未病”思想的传递带来了动力。(五)本文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论的优势,建立三大敏感人群基于“治未病”的健康促进模式。-45- 本研究创新性和自我评价(一)从理论溯源和现代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二)分析两种理念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为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的现代运用提供理论支持。(三)结合“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建立三大敏感人群的健康干预模式。-46- 参考文献参考书目:[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胡忆肖,舒怀.《医古文》译注.湖北:武汉出版社,1992.[3](南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谢秉洪.(汉书)考校研究-以中华书局粘校本为中心,北京: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5]王炳元,二十四史名人传记精萃,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6]李申.儒教敬天说,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张广明.中国古典文学名篇精粹.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8]熊良智.诗经选读.北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9]金德建.古籍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10](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张登本,孙理军.全注全译黄帝内经(上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12]李俊德,高文柱.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宋)陈直.养老奉亲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清)袁开昌.养生三要.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清)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参考文章:[1]贾耀胜,田合禄.医易养生保健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2]曾高峰.药膳在单纯性肥胖中的应用[J].医学文选,2006,25(4):83-84.[3]张穗娥,董彦敏,陶加平.健脾化痰药膳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209-211.-47- [4]宋晋萍.中医食疗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7(13):1143.[5]李红芸,李建华.药膳粥辅助治疗老年高血压和高血脂[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7,22(7):51.[6]王改勤,贾玉颖.高血压病人的饮食治疗[J].河南中医,2004,24(7):88.[7]廖锦芳,黄秋云,江映红,李丹,聂焱,潘鸿贞.主食药膳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22-23.[8]温怀清,杨永勤,刘大庚,等.溃疡性结肠炎的食疗方法[J].西藏科技,2007(4):42-42.[9]乐丽珍,曾科学,邓洁,梁宏宇,严金霞.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药杂志,2013,29(12):104-105.[10]张杰,徐芳,杜渐,谭曦,吴朝阳,孔军辉.中医五音疗法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02-704.[11]王东岩,程巨萍.五音疗法结合头针治疗失眠虚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7):12-14.[12]颜延凤,王旭.中国传统五音疗法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200,203.[13]祝爱春,刘政,张海燕,王茜.五音疗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选择应用[J].河北中医,2012,34(12):1803-1805.[14]王翔,沈翠珍.穴位按摩对高血压痰湿体质病人体质积分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6):1591-1592.[15]米继强.捏脊配合穴位推拿对小儿气虚体质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0,6(2):48-49.[16]左春红,周红娟.中医九种体质的穴位保健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促进,2014,5(12):32-33.[17]许洪伟,彭旭明.《医心方》导引养生初探[J].吉林中医药,2012,32(7):745-746.[18]王震,邱丕相,李志明.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05,7:47-50.[19]张淑君.试论灸法治未病[J].中国针灸,2008,28(10)739一741[20]程红云,王霖,毕建青.隔药灸治疗小儿风寒泻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11-12.-48- [21]炳权.艾灸涌泉穴防治呼吸道疾患易感儿[J].中医杂志,1993(4):240.[22]刘卫民,袁海斌,王波.中药熏灸对小儿脑瘫睡眠障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9):1160-1161.[23]袁慧.灸身柱中脘治疗小儿厌食症35例[J].中国针灸,1996:54.[24]陈浩.小儿身柱灸的保健作用[J].中国针灸,2003,23(6):349-350.[25]洪嘉婧,刘璐,洪杰,等.艾段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研究[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2011:4.[26]李永刚.伏灸法治疗哮喘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2):124-125.[27]陈绍辉,陈俊琦,周靖程,等.三九灸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9):598-600.[28]王晓燕.隔药饼灸延缓衰老86例[J].陕西中医,2004,25(4):355.[29]刘莹莹,李珍,张红,等.艾灸对老年患者抗衰老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9,15(4):431-433.[30]张海生,张其成.中医健康促进的背景及定义[J].中华健康促进学杂志,2012,06(3):199-201.[31]杨贵尧,刘颖,郑杰,任菁菁.中医健康促进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8):145-146.[32]傅华.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邓敏.国内外预防医学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673-1674.[34]熊光练,欧阳宁惠,周妮,王慧.新世纪预防医学发展方向的浅议[J].医学与哲学,2003,24(2):4-7.[35]龚婕宁.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李丹,李成卫.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金医要略》水气病诊治[J].吉林中医药,2014,34(6):558-561.[37]高峰.老子的养生思想探微[J].兰台世界,2013(2):112-113.[38]邹若思,方涛,谭宇,陈文慧.“天人相应”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J].中医学报,2014,29(195):1159-1161.[39]王继强.墨子养生观述要[J].兰台世界,2013,(2):142-143.[40]胡广芹,陆小左,于春泉,等.基于云计算的中医健康促进系统[J].天津中医-49- 药,2011,28(6):475-477.[41]蔚晓慧,于秀芬,赵玉英.《老老恒言》睡眠养生八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10-11.[42]杨洁,刘景峰.从《本草纲目》论8种偏颇体质之饮食结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7):151-153.[43]项平,施洪飞,唐善永.药膳配伍规律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2(3):23-27.[44]罗小平.析五音与五脏关系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27-30.[45]何睿.谈色彩对人类心理情绪的影响[J].艺术理论,2009,1:31-35.[46]干祖望.闻[J].江苏中医,1996,17(8):35[47]顾学琪.健康促进的理论和策略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3):144-145.[48]LalondeM.AnewperspectiveonthehealthofCanadians:aworkingdocument.Ottawa,CanadaInformation,1974.[49]GreenLW.NationalPolicyinthePromotionofHealth[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ltheducation,1979,22:161-168.[50]GreenLW.Currentreport:OfficeofHealthInformation,HealthPro-motion,PhysicalFitnessandSportsMedicine[J].Healtheducation,1980,11(2):28.[51]GreenLW,IversonDC.Schoolhealtheducation[J].Annualreviewofpublichealth,1982,3:321-338.[52]PerryCL,JessorR.Theconceptofhealthpromotionandthepreventionofadolescentdrugabuse[J].Healtheducationquarterly,1985,12(2):169-184.[53]NutbeamD.Heathpromotionglossary.Copenhagen,fHORegionalOfficeforEurope,(documentICP/HBI503(G04).1985.[54]DiscussiondocumentontheconceptandprincipleofhealthpromotionCopenhagen,HORegionalOfficeforEurope,1984,(document).[55]EppJ.Achievinghealthforall:aframeworkforhealthpromotion.Ottawa,HealthandWelfareCanada,1986.[56]GoodstadtMS,SimpsonRI,LorangerP0.Healthpromotion:aconceptualintegration[J].AmJHealthPromot,1987,1(3):58-63.[57]KarSB.ed.Healthpromotionindicatorsandactions.NewYork,Springer,1989.-50- [58]0'DonnellMP.Definitionofhealthpromotion.PartIII.Expandingthedefinition[J].AmJHealthPromot,1989,3(3):5.[59]Labonte,R,LittleS.Determinantsofhealth:empoweringstrategiesfornurse.Vancouver,RegisteredNursesAssociationofBritishColumbia,1992.[60]WordHealthOrganization.TheBangkokcharterforhealthpromotioninaglobalizedworld.[EB]http://www.who.inthealthpno.tion/.2007-12-31.[61]WorldHealthOrganizationOttawaCharterforHealthPromotion,th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ealthPromotion[M].Ottawa,Canada,1986.6.[62]张安玉.健康促进的理论和模式[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2):52-54.[63]WHO.Healtheducationunit.Lifestyleandhealth.Socialscienceandmedicine,1986,22:117-124.[64]陈静敏,萧伶,苗遒芳,等.社区卫生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03-124.[65]Pender,N.J..Healthpromotioninnursingpractice.2rded.NewYork:Appleton&Lange.1987,9-11.[66]贺伟.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7]CommitteeonHealthLiteracy-HealthLiteracy:APrescriPtiontoEndConfusion[M].WashingtonD.C: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4.[68]RatzanS,ParkerR.Introduction[M]//SeldonC,ZornM,RatzanS,etal.InIntroduction.Bethesda:MD.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2000.[69]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HealthPeople2010:UnderstandingandImprovingHealth[EB/OE].http://www.healthyPeoPle.gov/Publieations/2010-04-10.[70]马伟杭,张俊华,晏波.美国管理型、整合型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初探[J].中国卫生人才,2010,(1):78-80.[71]江瑛,胡榕.借鉴美国健康管理理念完善离退休干部保健模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4):309-311.[72]郭静,郭巍,黄晓娟,等.网络规模迭加法及其在敏感人群规模估计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567-569.-51- [73]葛莉,张素英,陈锦秀,杨雪梅,等.福州孕妇妊娠中期中医体质辨识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A):1920-1922.[74]王豪,陈民,于开锋.从肾虚论老年性痴呆之病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105-106.[75]黄莉.对孕产期产妇保健指导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94-95.[76]王济生.从体质辨治小儿哮喘[J].中医儿科杂志,2005,1(2):8-9.[77]赵霞,苏树蓉.100例哮喘患儿体质调查及分型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16-17.[78]高惠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小儿体质调补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1):79.[79]柳璇,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修改建议及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5):300-304.-52- 附录个人简介姓名:杨洁性别:女民族:汉出生日期:1989.03.15籍贯:四川眉山主要学习经历:2008.09——2013.07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涉外方向)学士2013.09——2016.07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硕士-53-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1.从“本草纲目”论8种偏颇体质之饮食结构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健康管理的中西医比较研究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54- 致谢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导师和在座的各位老师:本论文是在导师刘景峰教授的严格指导下完成的。导师学识渊博、见闻宽广,对我因材施教、谆谆教诲,对我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加以鼓励,并对我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孜孜不倦。他言传身教的传递着他谦谦君子的为人处事方式,教会我以礼貌谦和的态度与人相处。他为我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并教会我积极面临挑战并努力抓住机会。他是“师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典范,所以我很幸运能成为他的学生。在此,我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导师对我的帮助与关怀,并对他的师德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从开题到结题,得到了王彩霞老师、崔家鹏老师等多位教授的悉心提点与帮助。在此感谢他们以及在座的各位教授在百忙之中对论文提出宝贵意见!感谢学校、中医基础教研室、研究生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们的关心与支持!最后感谢我所有的同学、朋友和师兄师弟们在中医的学习中给予的大力支持!-5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