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形成温度的变化 雪形成的温度

雪形成温度的变化 雪形成的温度

ID:78346970

大小:18.39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2-01

雪形成温度的变化 雪形成的温度_第1页
雪形成温度的变化 雪形成的温度_第2页
资源描述:

《雪形成温度的变化 雪形成的温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雪形成温度的变化雪形成的温度冬季,中国很多地区的降水,是以雪的形式消失的。那么雪形成的温度是多少呢?我在此整理了雪形成的温度,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过程中有所收获!雪形成的温度介绍雪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饱和水汽以及温度2、凝聚核(就是你说的尘土之类的东西)在天空中运动的水汽怎样才能形成降雪呢?是不是温度低于零度就可以了?不是的,水汽想要结晶,形成降雪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

2、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说,水滴必需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简单产生.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需有凝聚核.有人做过试验,假如没有凝聚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分散成水滴.但这样大的

3、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聚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凝聚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抱负的凝聚核是那些汲取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往往采纳人工降雪.当然有啦凝聚核嘛雪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2页共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1、饱和水汽以及温度2、凝聚核(就是你说的尘土之类的东西)雨夹雪的形成缘由雨夹雪是雨滴和雪同时降落的天气现象。雪是水的结晶体。天空中的云遇到冷空气,温度下降,水气在低温柔微小尘埃

4、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冰晶。体积不断增大。密度超过了空气就掉下来了,也就是下雪了。晴朗的天空一般是不会下雪的。然而由于云层的不同,一层降下的是雪,另一层则是雨,所以会形成雨夹雪。雪和雨都是由空气中的云,或者说是小水滴遇冷后凝聚而成的。但是它形成的初期都需要一个核。这个核一般来说是由空气中的尘埃充当的。当气温变冷后,尘埃的温度比水滴的温度下降得更快,这时小水滴就会聚集并依附在小尘埃上,形成更大的水滴,当它大到比空气重时,它就会降落下来,它越降就会越大,这样就形成了雨。而当高空温度特别冷时,它就不会形成雨,而是形成雪花或者冰雹了。这些都是在高空中发生的,但是假如低

5、空中气温比较高时,有一部分的雪会溶化成水,当它们到达地面时,就成了雨夹雪。阵雪,指降雪时间短促、强度变化很大、开头和终止都较突然的雪。雪主要产生于温度在0℃以下的云中,其形成过程与雨相像。但是,自云底至地面的空气温度需在0℃或以下。雪的产生与大范围的冷暖空气的交缓有关。当冷暖空气概均力敌,且空气温度较大时,往往形成雨夹雪。这样,降雪时间较长,就有"雨夹雪,落勿歇'等说法。当冷空气概力较强,地面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往往形成冷空气概力较强,地下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往往形成雪。此时,暖空气被近南撤,天气转晴,就明"落雪见晴天'等说法。当冷空气概和很强,

6、一般雪下得较大,暖空气快速南撤,天气很快转晴,并且持续时间长,就有"大落大晴,小落小晴'的说法。第2页共2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