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4213

大小:1016.5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4-01-11

上传者:用户名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有学者说,战国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在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下,诸子要构建自身的学说,都不约而同地对传统文化中“义”的内涵做有选择的继承。这反映出诸子百家学说A.在自我封闭环境中诞生B.都把义作为核心主张C.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D.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在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下,诸子要构建自身的学说,都不约而同地对传统文化中“义”的内涵做有选择的继承”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C正确;“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排除A项;“义”是儒学的主张之一,排除B项;诸子百家的思想并没有一体化的特征,排除D项。2.《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总数为三百六十。政令、礼仪、祭祀又都有阴、阳之分。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征()A.天人合一B.以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而官职属于社会政治范畴;政令、礼仪和祭祀这些人类活动又都有阴、阳之分,而阴、阳属于自然哲学范畴。以上明显具有“天人合一”的特点,故选A项。所谓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排除B;刚健有为,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排除C;贵和尚中指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天人合一思想3.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当时A.法治思想盛行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C.政府以民为本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管仲、韩非 主张体现了追求社会法治和执法公正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管仲和韩非二人的个人法治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思想在社会上盛行,也无法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排除A项、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政”观念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而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排除B项。故选D项。【点睛】4.20世纪初,河南的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亚历山大城生产的模制玻璃瓶。《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介绍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器被输往印度,从印度输往中国”。模制玻璃瓶在中原的出现得益于当时()A.中原是农耕经济中心B.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治理C.河南居民的节俭理念D.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墓”、“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器被输往印度,从印度输往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连接起来,因此模制玻璃瓶在中原的出现得益于丝绸之路,D项正确;题干信息与农耕经济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治理,排除B项;题干与河南居民的节俭理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导致图1、图2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海权意识增强B.指南针的广泛应用C.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D.朝贡贸易体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力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由陆上看视频转移到海上,这反映出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以及南宋政治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AB项都只是次要原因,排除AB项;D项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6. 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点睛:通常而言,我们可以说宋明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就是强调理学以儒学为正宗,同时糅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材料就是表达这个意思。一般而言,材料很难标新立异的,所以掌握基础知识,能冲抵一定阅读能力的不足。7.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大量书籍传入朝鲜,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拓展了中华文化圈,故选A。明朝时期,朝鲜是大明属国,没有平等外交,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主专制的强化态势,故排除C。材料无法判断朝鲜“开始”接受,故排除D。8.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点睛】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在郭嵩焘的思想中,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9.北京周姓女子“自幼游学欧美,去岁回国”,为出嫁计,未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牌,上书“女学士,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五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之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这表明A.五四运动推动社会习俗变革B.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新思潮影响婚俗观念的改变D.恋爱自由已成为了社会时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学士如有与之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可见受到欧美文明影响的周姓女子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主的观念,说明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新思潮的影响,C项正确;根据材料“至民国8年1月止”可知当时是在1919年1月前,五四运动还没有爆发,排除A项;材料案例单一,不能证明当时妇女已经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排除B项;材料是周姓女子个人行为,不能说恋爱自由成为时尚,排除D项。故选C项。10.1860年《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这是清政府首次明确允许本国人民出洋务工。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以下关于华工问题的评论,正确的是()①工业革命使西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②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③补充奴隶贸易终止后劳动力的不足④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③正确,19世纪中叶之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④正确,D项正确;工业革命使西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不是华工出国的原因,①错误,排除AB项;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1.咖啡是热带作物,新航路开辟后传到英国,到19世纪40年代前后,它已成为英国普通大众的日常饮品。下列关于咖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受工业革命影响普及英国B.表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咖啡最早由美洲传入欧洲D.体现了欧洲的“价格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工业革命开展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咖啡销量提升,A项正确;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咖啡产自非洲,排除C项;材料与价格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十八世纪后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下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广州铜镀金寿星葫芦式钟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答案】B【解析】 【详解】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中国由进口钟表到自己制作钟表,反映了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审美观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策调整的信息,排除C项;中国学习西方制作钟表,不属于科技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13.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判断,如图可以用于研究()A.小麦在全球传播B.奴隶贸易C.印欧人早期迁徙D.华工出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印欧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平原,其游牧部落早期迁徙,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C项正确;小麦在全球传播是以西亚为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奴隶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华工出国是以中国为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为了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B.促使全球一体化体系正式形成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排除A;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一体化开始形成,排除B;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文明习俗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15. “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约有1500多万到4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约有1500多万到4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把美洲纳入了人类历史的大家庭,但灿烂的、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明却也因此改变,D正确;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明却也因此改变,A片面;材料不是强调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而是说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明因哥伦布到来而改变,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C错误。16.蒙古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至元16年(1279年),“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B.统治者对工艺技术的重视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D.元朝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对工匠技艺之人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反映出统治者对工艺技术的重视,B项正确;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土地、人口、财富等为目标,而非“以争夺工匠为目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蒙古统治者对工匠技艺的重视,并非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排除C项;元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火炮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17.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得不出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18.有人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该言论旨在说明拿破仑战争()A.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B.确立法国欧洲霸主地位C.使欧洲文化呈现多样D.推动欧洲民族国家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评价者认为拿破仑战争“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由此可知题干旨在说明拿破仑战争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欧洲霸主地位的确立,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的民主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并非多样化,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民主思想的传播,并非民族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19.希腊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使希腊文明得以留存;亚历山大的扩张,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融合;拿破仑以战争手段涤荡了德意志诸邦和意大利诸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的认识是A.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承担了创造的角色B.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就是毁灭C.和平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D.个人的军事才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战争除了造成巨大的破坏之外,对于文明的留存、东西方交流与融合以及推进新的社会制度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来看,说明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创造的角色。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只指出战争在不同文明融合中的作用,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点睛】 20.1813年10月,在德意志莱比锡附近,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及其他欧洲各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进行了一场决战。因参战国家和民族众多,被反法同盟国家称为“民族会战”。拿破仑最终战败,半年之后拿破仑退位。由此可见,拿破仑对外战争A.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B.激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D.推动了欧洲国家民主政治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因参战国家和民族众多,被反法同盟国家称为‘民族会战”体现的是拿破仑对外战争刺激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最终导致其走向失败,B项正确;材料与摧毁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无关,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并未失败,排除C项;拿破仑对外战争并未推动欧洲国家民主政治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1.在一战中,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悉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据此可知A.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B.一战改变了欧亚的政治版图C.列强放弃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D.一战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提供了契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悉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体现的是一战推动了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D正确;一战前民族解放运动就已经出现,A排除;材料未涉及一战对欧亚政治版图的影响,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22.美国独立之初就将欧洲视为美国文化上的对立面,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开始突出美欧文化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强调美欧休戚与共。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帮助欧洲经济重建,但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A.表明美国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B.意在与欧洲争夺世界政治和文化霸权C.标志着美国从大陆主义走向全球主义D.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之初,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一战后强调美欧休戚与共,美国二战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根据国家利益不断进行战略调整,ABC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故选D项。23.《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B.全球化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C.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D.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B项正确。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24.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迁居国外的人数每年超过迁入的人数。苏联在纽约的苏美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申请书,要求移居苏联。该公司刊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术工,结果报名的竟然达10万人之多。对此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美国经济危机造成民生困境B.苏联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C.胡佛政府鼓励美国移民海外D.苏联工业化急需技术人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向外国特别是向苏联的移民务工人数增多,这是由经济大危机造成的,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苏联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胡佛政府鼓励美国移民海外”,故C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急需技术人才”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2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政府鼓励非洲属民参战,并去杀死德国“白人”殖民者。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B.加速了凡尔赛体系的形成C.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D.构筑了欧洲集体安全体制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可得出一战使非洲属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一战后民族很独立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A项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无关,也与欧洲集体安全体制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共25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公元1—1800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图中白色区域)——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以“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示例: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公元1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交通和技术条件落后,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很难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主要局限于欧洲、北非、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区域。对海洋的认知更为有限,局限于已认知大陆的近海区域。公元1500 年,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得以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扩展到旧大陆的更广阔区域,同时发现美洲新大陆,但对于亚洲、非洲、美洲广大内陆的认知有限,主要局限于沿海地区。对于大洋的认知范围也在扩展,但是范围有限,局限于大西洋中北部海域和印度洋北部海域。公元1800年,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快速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交通和技术条件改善,推动了更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继续扩展到各大洋和大洲广大内陆地区,但自然环境较为复杂恶劣的极地、非洲和澳洲腹地等区域尚未被认知。另一方面,由于在世界近代发展的过程中欧洲长期占主导地位,同时受主观情感的影响,因而在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空间中,欧洲一直处于中心位置。总之,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的结果,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解析】【详解】本题为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首先,明确短文标题,“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根据材料给出的信息,公元1年、1500年、1800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可分析得出,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的扩大,从地中海沿岸到欧亚非大陆,最终经过大航海,逐渐认识了全世界。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每一时期进行背景、认识经过等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如: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公元1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交通和技术条件落后,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很难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主要局限于欧洲、北非、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区域。对海洋的认知更为有限,局限于已认知大陆的近海区域。公元1500年,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得以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扩展到旧大陆的更广阔区域,同时发现美洲新大陆,但对于亚洲、非洲、美洲广大内陆的认知有限,主要局限于沿海地区。对于大洋的认知范围也在扩展,但是范围有限,局限于大西洋中北部海域和印度洋北部海域。公元1800年,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快速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交通和技术条件改善,推动了更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继续扩展到各大洋和大洲广大内陆地区,但自然环境较为复杂恶劣的极地、非洲和澳洲腹地等区域尚未被认知。另一方面,由于在世界近代发展的过程中欧洲长期占主导地位,同时受主观情感的影响,因而在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空间中,欧洲一直处于中心位置。最后,围绕标题,再次点题,说明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如:总之,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的结果,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果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秦至元朝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抗、交流、融合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的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造船航海等科技的突破,中国综合国力处于领先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传播了中华文明,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落后,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的机会。进入21世纪,陆海并重,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时期。国际社会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的多种问题显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构想。它弘扬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次伟大超越。综上所述,无论是陆上丝路的车马时代,还是海上丝路的航船时代,一直到今天陆海空综合交通时代,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精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丝绸之路“三个时代”分别指秦至元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明清时期是丝绸之路2.0时代、21世纪丝路进入3.0时代。然后围绕这三个时代展开分析即可。关于各时期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概念、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即秦至元朝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抗、交流、融合的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的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造船航海等科技的突破,中国综合国力处于领先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传播了中华文明,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落后,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的机会。进入21世纪,陆海并重,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时期。国际社会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的多种问题显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构想。它弘扬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次伟大超越。最后总结,无论是陆上丝路的车马时代,还是海上丝路的航船时代,一直到今天陆海空综合交通时代,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精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