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2935

大小:47.2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老李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开学考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诗文透露了一种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这种空漠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不仅在于苏轼忠君爱国、抱负满怀等方面,关键在于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人如黄雀,荣华富贵凄凉悲伤,所以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政治和人生的逃避。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B.《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C.人世无常,人们可以无可奈何,也可以超越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3.下列苏轼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分)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情书秦牧 “①写什么呢?”县城城隍庙侧的写字先生“卧云居士”侧着头问,他已经架起铜边眼镜,在信纸上面写起“亚荣夫君爱鉴”六个字,现在正等候写字摊对面坐着的乡下妇人陈述这封信的内容。他,现在缩处在这闹市的一角摆摊子,从铜边眼镜里射出一种看透一切的淡漠眼神,一面等着那妇人开腔,一面烦躁地在心里想道:“这笔生意又是难做的了。”荣嫂挑菜进城卖,卖完了就下决心私自寄一封信给丈夫。她现在把箩筐扁担都放在墙角,低头想着要说的话,那个盘着头巾,老实,结巴嘴,上颚掉了两个牙齿的丈夫的影子在她脑里清晰地出现了,她叹一口气,说道:“先生,你就这样写吧!说自从你跑开以后,家中大小都还平安,就是记挂着你,你来信说,对婆婆要孝顺,我又不是没分寸的人,②她年纪老,爱多说话,我就让她。阿婆腿生疮,舂了几次扁柏给她贴,现在好点了!大仔肚子多毛病,就是湿热,现在好一点儿了!”卧云居士打了一个呵欠,就写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家中大小平安,阿妈大儿虽有小病,尚幸托天之佑,已渐告痊,贱妾自知孝顺婆婆,夫君可释锦念。”写后,毕剥一声弹了一下指甲,翘一翘下巴:“怎样啦?”荣嫂在他写时呆呆望着他的笔杆。二个月前那一个黑夜,丈夫背个包袱到香港去了!香港是怎样一个地方?在她脑子里这是个花花世界……禁不住卧云居士一问,她定一定神道:“这么说吧!日子艰难自然艰难,不过下田的事,你不在,我也可以担当得起。现在就是只挂念你,唉,我也不知你在外头怎么了?”说到这里,不禁眼眶一热,心想现在他可不知道怎样了?是穿得整整齐齐坐在人家铺子里当伙计呢,还是在做小买卖?敢情是病了?她眼睛微红,吞一吞口水,继续道:“就是牵挂他,叫他在外要小心,一个人只要不懒,饭总有得吃,不过也不要太拖磨了!出外人,有钱就寄几个回来,家里虽我一个人可以支撑,然若外头有几个钱回来帮补,屋顶可以修修,免得下雨天时像个水潭一样。婆婆托人写信要你回来,你可千万莫听她,她老人家,就只想见儿子,她给你的信说乡下现在平靖了!哪里会平靖呀,又在抽丁,这一次抽得更凶,老二,坤兄,廉叔都拉去了!”卧云居士仍在捻着胡髭,他原本在想妻子究竟一天买菜瞒着他储蓄了多少钱,并不很注意这位顾客的啰唆,听到这儿,却不禁轻轻点头,又振笔疾书,③一大段话,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简单的几句罢了:“耕事贱妾自知打理,在外小心为要,有钱望多寄家用,现在乡中不靖,夫君仍宜在外奋斗。”写完了又向荣嫂道:“讲话讲简单点,这又不是两口子在房里聊天,是信呀!告诉他两地平安,有钱寄回家来,乡下家里有什么事,一便一,二便二,就得了,明白吗?” “我们乡下人不会讲话,”荣嫂歉然地破涕一笑,想起写字先生指点的话,就沉吟道,“你和他说乡下就是整天派丁派粮,那些中央军呀,一过境就到你堂屋里来,看到灶头没山草,椅子也破来烧,那只三脚椅,本来请人配只脚就好用的,好死不死,给那些保安队劈去当柴火烧,三更半夜,你又怎敢出房来瞧一瞧呢?那只狗也给红烧了!他们一来,我把猪都拖到床底下呀,一言难尽就是了!先生你对他说,千万不可回来,乡下不成世界啦!”卧云居士一面听,点点头,这次不再写什么了,只在已写好的“现在乡中不靖,夫君仍宜在外奋斗”几个字旁画上圆圈。最后,侧起头问她姓什么,荣嫂嗫嚅道“姓王”,他就写下“妻王氏敛衽”几个字。问地址写信封,荣嫂从腰兜里掏出一个纸团来,里面包着一封破旧的信,卧云居士勉强辨察字迹,发觉那上面写的是香港一条巷的“翠香茶居”留交,并没有直接通讯处。荣嫂放下钱,拿了信,揣在怀里,一路问着人家“先生,邮政局在哪里?”,④挑着空箩筐挤在墟期①的人丛中,感到满怀温暖。这封信到了香港的“翠香茶楼”,连同其他信摆在柜台的架子上,一直放了十多天,仍然没有人来取,那个每夜在附近街道上铺四张报纸睡觉、经常给大皮鞋踢醒的咕哩②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但也有的咕哩说,亚荣在香港挨不下去,已经回到乡下去了。(本文有删节)[注]①墟期:集市,粤地方言。②咕哩:苦力,粤地方言。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荣嫂个性化的、对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表达变为了卧云居士笔下千篇一律、情感克制的抽象书信,即由“情书”变为了“家书”。B.本文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从铜边眼镜里射出一种看透一切的淡漠眼神”,“振笔疾书,一大段话,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简单的几句罢了”,表现出写字先生对人民生活疾苦的漠不关心。C.战争之中,荣嫂的经历具有普遍性。卧云居士见多了荣嫂这样的妇女,听多了这样“苦难的故事”,已深谙类似信件的写作模式。D.文中有意使用富于地方色彩的词语,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文中有关时代背景的叙述表现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与生活处境。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以此开头,既交代了写字先生此时所想,又引出了后文内容。B.第②句,表明荣嫂和她的婆婆并不十分和睦,也刻画出她隐忍、善良的性格。C.第③句,通过对比,写出荣嫂内容丰富细腻的“情书”和卧云居士简练“家书”的语言差别。D.第④句,通过写荣嫂怀揣信时满怀温暖,为后文光明结局做铺垫。8.小说结尾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4分)9.这篇小说是怎样叙述荣嫂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节选自《礼记》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大飨之A礼B尚玄酒C而俎D腥鱼E大羹F不和G有遗味者矣。 1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指社会安定、太平,与《兼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中的“治”词义相同。B.宫,五音之一,古代音乐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叫“调”。C.先王,指尧舜禹汤等帝王,与《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的“先王”相同。D.等,指平等、地位一般高,“贵贱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人平等的政治理想。1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B.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C.音乐源于人心的变化,所以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为政的得失,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D.文章主要探讨了乐与礼的关系,认为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尊卑界限混淆;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离心离德。1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4分)(2)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4分)114.请结合文本,概括古人之所以重视“乐”的理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满江红·赤壁怀古南宋戴复古【注】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以简洁的叙述入题,“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句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周瑜,着意刻画周瑜的英雄气概。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表现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抒发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世事无常、朝代更替,往事随潮而逝。D.下片结句词人沉浸在眼前美景中,心旷神怡,忍不住向道旁杨柳发问,问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16.戴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用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4)“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地球越来越浓的爱。据我们了解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它们都是不讨人十分喜欢的星球。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大气层。大气层里各种气体的含量也恰到好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太阳落山后的夜晚,才不会变得过冷。这件外衣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地球的一大优点,是它有一个斜轴。这个轴造成了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大气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第二自然段简要概括,不超过70个字。(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①,就如同洗衣服是用机洗还是手洗的差异,或者是开车用自动挡还是手动挡的差异。一般来说,电动牙刷清洁的速度会快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动牙刷的清洁效果更高。打个比方,如果口腔里的菌斑是100%,无论是电动牙刷还是普通牙刷,通常只能清除50%,只不过用普通牙刷需要2~3分钟,用电动牙刷可能只需要1~2分钟。②,刷牙都必须“面面俱到”,这个原则是一样的。③是关键。牙刷毛以比较正确的角度在一组牙的局部长期停留并颤动,才能够有效地清除这部分牙齿上面的细菌。电动牙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更高效的频率震动,但是如果仍然采用粗放的刷牙方式,就会存在很多遗漏,它的清洁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牙齿与牙齿之间的缝隙是刷牙刷不到的清洁“死角”,使用牙线来清除牙缝里的牙菌斑是非常必要的。水牙线,也就是冲牙器,它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从而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水牙线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使用水牙线,也要做到每个牙缝都不遗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给“水牙线”下定义,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水牙线可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它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的冲牙器。B.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从而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的冲牙器叫水牙线。C.水牙线是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的冲牙器,它的原理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D.水牙线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的冲牙器,它能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四、写作(60分)22.(60分)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网络围观,催生了各类热点事件,既可能成为各种社会问题集中呈现和推动解决的重要手段,也有可能带来宣泄情绪式的狂欢,甚至是网络暴力。你如何看待“网络围观”的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与思考。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语文开学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充满了对政治和人生的逃避”错。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可见阮籍和陶潜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了对政治的逃避,没能体现对社会和整个人生的逃避。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材料一说“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并没有具体比较;C.“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错,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偷换对象,只是对“苏轼而言”;D.“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可见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说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表现的是苏轼任凭政治生涯的风吹雨打,始终从容、达观,是苏轼一生豁达镇定的心境写照,不能表现出苏轼的“人生空漠之感”。4.【答案】①文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②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③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出自己的观点“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采用引论式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接下来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苏轼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并着重论述了“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从而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最后一段,阐述了“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论述了苏轼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先驱作用。5.【答案】①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②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的表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作者运用“飞鸿雪爪”阐述了苏轼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而正是这种“人生空漠”之感“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因此材料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之所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材料二的表述“‘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阐述的是苏轼诗文体现出的“佛禅的无常观”,但是第二段却笔锋一转,写“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可见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及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中“写字先生对人民生活疾苦的漠不关心”不对,他只是见惯人间疾苦,而不是漠不关心。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关键句子艺术特色、内涵及作用的能力。D项,第④句中“满怀温暖”是为了和结尾的悲剧形成对比,而不是为光明结局做铺垫,且“光明结局”的说法于文无据。8.【答案】①交代了这封信的结局——无人领取,与荣嫂写信时的深情、期待和上文的“满怀温暖”形成对比,表现荣嫂的悲剧命运。②亚荣在香港的真实生存境况与荣嫂上文的想象形成对比,表现出荣嫂期待的虚幻性,深化读者对荣嫂的同情。③不交代亚荣最终的去向,给出两种可能性,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④无论亚荣是哪种命运,对荣嫂和亚荣一家而言都是悲剧,强化小说的悲剧色彩和悲悯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主旨的角度来看,小说最后结尾是开放式,并没有明确交代丈夫的具体去向,但不论哪一种都摆脱不了悲剧。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表现了人民的时代悲剧。从情节结构上看,“一直放了十多天,仍然没有人来取”,和荣嫂寄出书信时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从结尾的效果来看,以开放式结局收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9.【答案】①让荣嫂自述其故事,选取的事件多为家长里短,且有无序性,口吻带有农村妇女特色,使叙述更具有真实感;②采用对话形式,使小说叙述更集中;③故事的叙述中不断插入对荣嫂的心理活动及心情的描写,强化她对丈夫的记挂和一人承担家中事务的艰辛;④荣嫂的絮叨讲述与卧云居士的简练概括形成对比,富有艺术张力,反衬荣嫂的深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对故事的叙述主要是荣嫂与写字先生的对话来展开的。这样情节集中,由“又在抽丁,这一次抽得更凶,老二,坤兄,廉叔都拉去了!”“乡下就是整天派丁派粮”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特点,又不用多余笔墨介绍。荣嫂的叙述符合其农村妇女的身份特点,先是抱怨婆婆“她年纪老,爱多说话,我就让她”,又说到“大仔肚子多毛病”,说话逻辑性不强,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在荣嫂自述过程中,其间加入了一些心理活动,如“现在他可不知道怎样了?是穿得整整齐齐坐在人家铺子里当伙计呢,还是在做小买卖?敢情是病了?”使故事不至于太单调,且又强调了对丈夫的牵挂。二、文言文阅读10.【答案】B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可以根据结构的对称性,发现“尚玄酒而俎腥鱼”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可以在E处断开。然后我们根据主谓宾的结构分析,可以发现“不和”是“大羹”的谓语,“有”也是谓语,由此,可以在“不和”后断开。最后,我们回到前面,只能在“礼”后断开,将主语隔开,以示强调。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贵贱等矣”是指贵贱有了等级,而非平等。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辨析,寻找与文意不相符的说法。D项中“文章主要探讨了乐与礼的关系”错,文章主要探讨了乐的起源与作用,而不是乐与礼的关系。13.【答案】(1)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2)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14.【答案】①礼的终极目的与刑政相同,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②乐与政治相通,政治的得失能够通过音乐来获知;③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以此教训百姓,使他们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依据提问,回到文本搜索到相关的信息: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由此,可以归纳出古人为何重视“乐”的原因:乐对民心、政治、教育的作用。【参考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作乐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因此,被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由高而低,由强而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以上六种情况,不关性情,任谁都会如此,是感于物而发生的变化,所以先王对外物的影响格外慎重。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五声中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臣、民、事、物五者不乱,就不会有敝败不和的音声。宫声乱则五声废弃,其国君必骄纵废政;商声乱则五声跳掷不谐调,其臣官事不理;角声乱则五音谱成的乐曲基调忧愁,百姓必多怨愤;徵音乱则曲多哀伤,其国多事;羽声乱则曲调倾危难唱,其国财用匮乏。五声全部不准确,就是迭相侵陵,称为慢。这样国家的灭亡也就没有多少日子了。郑国、卫国的音声,是乱世之音,可与慢音相比拟;桑间濮上的音声,是亡国之音,其国的政治放散,百姓流荡,臣子诬其君,在下位者不尊长上,公法废弃,私情流行而不可纠正。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红色弦,下有二个通气孔,毫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单调简单,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肉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 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人们好恶分明,贤与不贤自然区分开来;用刑罚禁止强暴,以爵赏推举贤能,就会政事均平。以仁心爱人,以义心纠正他们的过失,这样就会天下大治了。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沉浸在眼前美景中,心旷神怡”错误,词人感时伤世,无心观赏。16.【答案】同:借古抒怀,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异:①苏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再现了周瑜火烧曹营时的惊心动魄、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感情的能力。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引用周郎故事,即用典,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儒雅,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用周瑜衬托对比出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怀古是为伤己;《满江红•赤壁怀古》中用“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写出了周郎当时军事力量之强,衬托诗人当时国家国力之衰弱,抒发对国势衰颓的无奈忧伤之感,怀古是为讽今。17.【答案】(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三、语言文字运用18.【答案】据我们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它们都是十分不讨人喜欢的星球。19.【答案】大气层里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保护地球,为人类创造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能够调节昼夜温差,保护人类安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了解所知”重复赘余,删掉其中一个;“都是不讨人十分喜欢的星球”语序不当,“十分”是副词,表程度,应放在“不讨人喜欢”前面。19.本题考查先说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第二段围绕“大气层”来谈,共分两层,一是各种气体的作用,结合“大气层里各种气体的含量也恰到好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概括出:大气层里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二是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结合“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概括出:大气层保护地球,为人类创造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结合“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太阳落山后的夜晚,才不会变得过冷。这件外衣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概括出:能够调节昼夜温差,保护人类安全。20.【答案】①电动牙刷和普通牙刷的区别②无论用哪种牙刷③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解析】①根据后文可知本段论述了电动牙刷和普通牙刷的区别,而且根据后面“就如同洗衣服是用机洗还是手洗的差异,或者是开车开自动挡还是手动挡的差异”可知,前面的三个分句在形式上大致一样,所以此处可填“电动牙刷和普通牙刷的区别”之类的语句。②根据“刷牙都必须‘面面俱到’,这个原则是一样的”,可知语境意在强调无论是电动牙刷还是普通牙刷,刷牙都必须“面面俱到”,故可填入“无论用哪种牙刷”之类的语句。③根据“牙刷毛以比较正确的角度在一组牙的局部长期停留并颤动,才能够有效地清除这部分牙齿上面的细菌”,可知语境意在介绍刷牙的正确方式,故可填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之类的语句。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其格式多为"xxx(种概念)是(判断词)xxx(本质特征)的xxx(属概念)。具体到本题来看,画线句为“水牙线,也就是冲牙器,它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从而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根据“水牙线,也就是冲牙器”,可知本句种概念为“水牙线”,属概念为“冲牙器”,其本质特征应为“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四、写作22.【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破题思路:这是一道思辨类的作文题,需要辩证思考“网络围观”的利弊。“网络围观”这一现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够有感而发,表达心声。在具体的思辨过程中,学生容易抓住“可能带来宣泄情绪式的狂欢,甚至是网络暴力”展开论证,剖析弊害,提出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进行网络围观。但对于“成为各种社会问题集中呈现和推动解决的重要手段”,学生可能缺少体验,思考容易流于表象,无法深入剖析网络围观的优势。“网络围观”更需要我们作为公民的一份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比如“网络反腐”“食品安全”“校园霸凌”等等问题的处理。【参考立意】1.以网络之水载社会之舟2.网络围观可行,也须有度3.秉主人翁之躯,立子弹飞之姿4.网络围观,理性发声5.网络围观,观而不围【答案】范文:守“网络围观”之清泉 网络围观本应是网络公民集中呈现社会问题、推动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如今却成为了投放于舆论清泉的“污水炸弹”,浊染了一方清澈,淆乱了一隅澄明。合理“网络围观”,我们应清晰辨别,理性发声,守“网络围观”之清泉。负面的网络围观行为以数字媒体为介,网线阻绝为佑,不负责任地为也许毫无根据的热点事件振臂高呼,造成了消极舆论的爆炸和社会利益的糜损。当凭空捏造的聊天记录被大肆传扬,随意指摘,可有人在意此后来自其同事的另眼相待和其上司难以打消的潜在猜疑?当残疾女孩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展示歌喉时,收到的却是肤浅的污言耻笑与恶语相向,谁又该为一颗年轻心脏的坠落负责?围观行为的弊端在网络上被无限放大——言语的毫末用词被单拎出列反复剖析,情感的丝微波澜亦足以掀一场狂风巨浪的口诛笔伐。“晕轮效应”大行其道的网络世界,理性围观的清泉似乎早已匿于人迹。究其根本,自我意识的申张和对公共利益的漠视导致了理性围观为狂热跟风的让渡。网络舆论的煽动之下,数字公民的同理心、包容心逐渐被极端化,衍化成了情绪宣泄式的狂欢甚而网络暴力。原本对平等主体的尊重被内心深处批判的欲望代替,原来兼容并蓄的价值观念变得唯一,围观者以自我单极的标准审视他人,在舆论所趋的旗帜指引下酿成了不可逆转的悲剧。错误地解读了福斯塔夫式背景给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偏激的网络围观才未能明晰事件的根本,从而与理性发声的机会擦肩而过,终使丘吉尔的靴子“跑遍了全城”。清晰辨别,理性发声,这应是你我应对网络事件的正确态度,也是守“网络围观”之清泉的有效途径。通过媒体设备传播正能量,“二舅的故事”得以勉励千万人的生活;在混乱舆论中冷静剖析案情经过,高中生的失踪原因得以水落石出。在狂热之中保持清醒,于遍地狼藉间重拾理性,找到热度摇摆中间圆融而守正的站点,使我们从“网络围观”中找寻到积极意义,真正得以助推社会问题的纠明和公共利益的实现。且伫立“网络围观”井畔,但掬一汪清泉,愿抬眼仍是晴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