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和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和盈余管理研究

ID:8558684

大小:2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01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和盈余管理研究_第1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和盈余管理研究_第2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和盈余管理研究_第3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和盈余管理研究_第4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和盈余管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和盈余管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和盈余管理研究1、序言现今,中国的证券资本市场呈现出1派繁荣景象。在上交所、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大增。企业的发展走出了原先的闭门造车,而是纷纷倾向于1个圈钱为王的时代。“今天你分到蛋糕了吗”成了企业家们见面的招呼语。将企业做大做强,上市成了1条必经之路。而上市的名额在中国又是1项稀缺资源,衡量是否能获得这个资格的1系列指标中最关键的是利润,也可以称之为“盈余”。可以说,企业家的本质都是利润追逐者,谁能掌控利润高低,谁就拥有了笑傲市场的资本。于是,从上世纪810年代以来,“盈余管理”1词逐渐走红,至今仍余温不减。这方面的探讨相当有必要。有部分人士认为盈

2、余管理是中性的,它们合情合理,完全在规则内跳舞,因此通过盈余管理获得的利益也是正当的。对于这种“盈余中性论”,我的看法截然相反。这种行为所受益的是企业盈余管理当局,比如经理、大股东,而受害者往往为底层雇员、中小股东和政府。因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是两个团体,而使用者处于了企业的外部。如果企业将粉饰过的财务报表传达给使用者,从而造成了信息的极度不对称,甚至逆向选择的话,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对整个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和公平竞争也存在损害。正如不久前,科龙由于爆出顾雏军涉嫌多年来虚构报表利润,占用公司资金而成为媒体的焦点[1]。其实,最早让人对科龙年

3、报真实性产生怀疑的要追溯到02年,格林科尔刚入住科龙后,科龙实现了2年巨亏后的扭亏为盈,外界对此1片赞扬。顾雏军管理有方,低成本策略大获成功,科龙甚至被称为又1个神话的诞生。但今日看来,科龙当时的成功不仅涉及了违反会计规则,拟建虚假交易等,很明显地,还运用了原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漏洞,任意地计提减值,达到盈利目的。科龙01年中报显示收入27.9亿元,净利润1975万元。年报收入47.2亿元,净利润为-15.56亿元。为何在收入稳步增加的情况下,半年之内净利润会出现将近16亿元的亏损呢?其中包括了激进地提取减值准备6.35亿元,还有1些预计负债等具有减值性质的科目的大量计提。大量计

4、提减值准备可以被看成为来年盈余管理时减值转回做准备的征兆。果然在第2年的年报中,资产减值转回将近3.5亿元,公司盈利2亿元,后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而调整掉1亿元利润,但剩余1亿元盈利的事实让科龙向相关部门提交了摆脱ST帽子的申请。通过详细数据,我们看到它01年计提了坏账准备2.04亿元、存货跌价准备1.26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71亿元,02年转回坏账准备0.55亿元、存货跌价准备2.21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74亿元[2]。如果扣除这3.5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后,企业利润依旧亏损2.5亿元。科龙对此的解释牵强而难以使人信服。这种随意地通过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行

5、为被外界所斥责。因为盈利的背后是业绩并没有实质性的好转,不得不说为此购买了科龙股票的投资者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我们对于盈余管理的控制有多种方式,比如外部审计、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等都有1定遏制作用,但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发达程度只能间接影响盈余管理行为,外部审计也只是在事后才进行,具有1定的心理警示作用而已。最直接、最普遍、且能在事前予以防范的无疑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好比运动员的竞赛,企业会计准则担任了裁判员的角色,保证了这场比赛的公平公正,抵制了企业的弄虚作假行为,维护了优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也保全了广大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真实情况的知情权。所以,

6、本文希望探讨企业惯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之1——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以及新的减值准则出台以后对这种行为的抑制作用。在令人惊讶的科龙盈余管理事件背后,是否可以通过准则强而有力的游戏规则来抑制它企图逃避亏损,欺骗股民的行为呢?2、文献回顾 首先,先来看看资产减值方面的文献。从前,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单独涉及资产减值的问题,较为详细的规定是出现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它描述了减值的1些基本概念。《企业会计制度》还规定,“当企业资产发生价值减损时,应对发生减值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如果资产价值回升,则再按资产价值回升金额转回相应已提取的减值准备[3]。”但是其中关于如何确认减值的条件,

7、和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是非常模糊和主观的。另外,《企业会计制度》也规定了,“如果企业滥用会计估计,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基于判断减值的标准10分粗糙来看,实际应用中被判定为滥用会计估计的企业少之又少。从国外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9年7月发布了第36号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IAS36)。其中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说法是“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转回以前期间已确认的除商誉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