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ID:8906544

大小:1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1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_第2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悟导结合,赏析诗歌中诗人所炼之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古诗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2、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学生活动:   1、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2、让学生也各加一字,并说出妙处。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也留下过很多“炼字”佳话。学生活动: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炼字”佳话或名言。那么在一首诗歌中,到底那些词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字词呢?我们要如何鉴赏这些炼字呢?(提出目标)二、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完成)1、介绍此类题的提问方式

3、及答题要领2、诗歌关键字词把握(一)炼动词     例1、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例2、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例3、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例4、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例5、宋·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二)炼形容词    例1、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例2、    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

4、细无声。”例3、    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形容词的特殊用法使动用法:例4、      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例5、      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例:6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例7、王驾写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所改好在何处?(三)关

5、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例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拟声词:摹拟事物或情境的声音,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1、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例2、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练习:唐代诗人寒山《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疾疾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前人在评

6、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说说诗中叠词的艺术效果。(3)炼数量词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另外,还有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副词,也是古人精心锤炼的字词,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灵活考虑。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7、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四、课堂总结五、作业㈡设问方式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

8、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答案:该词有……的含义,采用……修辞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的……(或“为……做了铺垫”){表感情、谈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