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制度看古人的价值观

从科举制度看古人的价值观

ID:8979825

大小:31.4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3

从科举制度看古人的价值观_第1页
从科举制度看古人的价值观_第2页
从科举制度看古人的价值观_第3页
从科举制度看古人的价值观_第4页
从科举制度看古人的价值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科举制度看古人的价值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科举制度看古代文人的价值观【摘要】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科举制度看当时文人的价值观。【关键词】科举制度;古代文人价值观;价值观;要从科举制度来看古人的价值观,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与文人有什么关系?了解了这些之后再来看古人的价值取向。1、科举制度1.1、科举制度概述[1]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1.2、科举制度实行以前的人才选拔[2]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沿用西周制度,出现“食客”、“客卿”等制度以外的

2、人才选用。秦朝: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即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1.3、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3]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

3、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1.3

4、.1、墨义[4]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1.3.2、帖经[5]帖经,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1.3.3、策问[6]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1.3.4、诗赋[7]诗赋,唐

5、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1.3.5、经义[8]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读书人真正走进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2、科举制度和古代文人的关系(存在科举制度时期的文人)科举制度以前的人才选拔基本上是由分封、世袭、推选、自荐等方式产生。普通的文人难以

6、涉足政坛。此时的人才选拔也就是官员的选拔。春秋以前,文化教育被政府官学所垄断,普通的平民百姓难以有读书从文的机会。此时的文人基本都是一些官宦子弟。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这种垄断。普通百姓得以进入文人行列。《论语》中说“学而优则仕”。意思大概就是说学习好了,就可以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主要是用于从政。科举制度以前,在那个社会生产力非常低的时代,温饱尚不足,能读书的人大都不是穷苦人家。那时候的古人读书可以说与做官关系不大。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加之私塾

7、教育与官学的兴盛,许多平民百姓的孩子有机会读书。科举制度的出现也使得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治领域,使得读书人真的能够“学而优则仕”了。3、从科举制度看古代文人的价值观既然是从科举制度来看古代文人的价值观,那么就要从隋朝说起。由于各朝各代科举制度不尽相同,所以接下来我们分历史时期来说说古代文人的价值观,也即价值取向。3.1隋朝时期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说道“人类已往之社会,大变有四:曰原始共产社会,曰奴隶社会,曰封建社会,曰资本主义社会”。[9]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那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那就不说了。

8、就先说说封建社会。我们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知道了从周文王分封天下到满清灭亡这一段时期都可以算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分封制度,一个是爵位分级。分封制度即是将土地分封给贵族或是功臣,也就是地主阶级。爵位分级也就是层层管理。以前语文课本中文言文中常出现“郑伯”“晋候”“秦伯”等名词,这就是古代分封制的产物。《随书·百官志》中说道“隋初封爵,本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候、伯、子、男,凡九等。炀帝惟留王、公、候等,余并废之。”这就说明隋朝还是和汉朝差不多,分封制与郡县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