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ID:9095929

大小:100.9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7

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_第1页
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_第2页
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_第3页
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_第4页
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利用双指示剂法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用参比溶液确定终点的方法。【实验原理】混合碱是Na2CO3与NaOH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可采用双指示剂法进行分析,测定各组分的含量。混合碱是NaCO3与NaOH或NaHCO3与Na2CO3的混合物。欲测定同一份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可用HCl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滴定过程中pH值变化的情况,选用酚酞和甲基橙为指示剂,常称之为“双指示剂法”。若混合碱是由Na2CO3和NaOH组成,第一等当点时,反应如下:HCl+NaOH®NaCl+H2OHCl+

2、Na2CO3®NaHCO3+H2O以酚酞为指示剂(变色pH范围为8.0~10.0),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设此时所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为V1(mL)。第二等当点的反应为:           HCl+NaHCO3®NaCl+CO2↑+H2O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变色pH范围为3.1~4.4),用HCl标准溶液滴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为V2(mL)。当V1>V2时,试样为Na2CO3与NaOH的混合物,中和Na2CO3所消耗的HCl标准溶液为2V1(mL),中和NaOH时所消耗的HCl量应为(V1-V2)mL。据此,可求得混合碱

3、中Na2CO3和NaOH的含量。当V1<V2时,试样为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此时中和Na2CO3消耗的HCl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V1mL,中和NaHCO3消耗的HCl标准溶液的体积为(V2-V1)mL。可求得混合碱中Na2CO3和NaHCO3的含量。双指示剂法中,一般是先用酚酞,后用甲基橙指示剂。由于以酚酞作指示剂时从微红色到无色的变化不敏锐,因此也常选用甲酚红-百里酚蓝混合指示剂。甲酚红的变色范围为6.7(黄)~8.4(红),百里酚蓝的变色范围为8.0(黄)~9.6(蓝),混合后的变色点是8.3,酸色为黄色,碱色为紫色,混合指示剂变色敏锐。用盐酸标准溶液滴

4、定试液由紫色变为粉红色,即为终点。【实验试剂】酚酞(1%酚酞的酒精溶液,溶解1g酚酞于90ml乙醇及10ml水中);甲基橙(0.1%甲基橙的水溶液,溶解1g甲基橙于1000ml热水中);Na2CO3基准物质;0.1mol/LHCl标准溶液的配制量取4.5mlHCl(12mol/L),倒入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蒸馏水摇匀再稀释至500ml,移入试剂瓶中,继续摇匀,贴上标签待标定。0.1mol/LHCl溶液浓度的标定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基准物Na2CO30.15~0.2g于锥形瓶中,加25ml水使其溶解。加甲基橙指示剂2滴(或溴甲酚绿-甲基红----绿色转变为紫红

5、色)。用待标定的HCl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黄色即为指示终点。(近终点时剧烈摇动,或加热至沸,使CO2分解)记下消耗溶液的体积,计算HCl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CHCl计算公式如下:(另做一份空白实验,数据见表一)【实验步骤】准确移取25.00mL混合碱于250ml锥形瓶中,加纯化水25ml,酚酞2滴,用盐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恰好褪为无色,记下所消耗HCl标准溶液的体积V1,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2滴,继续用盐酸溶液滴定溶液至由黄色恰好变为橙色,所消耗HCl溶液的体积记为V2,平行测定3次,计算混合碱中各组分的含量。当V1>V2时,试液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NaO

6、H和Na2CO3的含量(以质量浓度g·L-1表示)可由下式计算:;当V1

7、l)VHCl(实际)mlV1(ml)V2(ml)V1(平均)mlV2(平均)mlNaOH%极差Na2CO3%极差注意事项1、实验中盐酸的标定要注意终点时生成的是H2CO3饱和溶液,pH为3.9,为了防止终点提前,必须尽可能驱除CO2,接近终点时要剧烈振荡溶液,或者加热;本文采用的是剧烈振荡溶液。2、碱测定在第一终点时生成NaHCO3应尽可能保证CO2不丢失,滴定速度一定不能过快!否则会造成HCl局部过浓,引起CO2的丢失,摇动应该缓慢不要剧烈振动。3、滴定到达第二等当点时,由于易形成CO2过饱和溶液,滴定过程中生成的H2CO3慢慢地分解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