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统考b重点

大学语文统考b重点

ID:9396074

大小:197.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4-30

大学语文统考b重点_第1页
大学语文统考b重点_第2页
大学语文统考b重点_第3页
大学语文统考b重点_第4页
大学语文统考b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统考b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语文统考B古代文学简答重点(一)《诗经》《王风·黍离》1,《诗经》《王风·黍离》的主题:深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2,《黍离》之悲的含义:《黍离》之悲,是指对国事危难的感慨。《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就写了《黍离》一诗,以示志哀。后世的人即用“黍离”一词来表达亡国之痛。这里的《黍离》之悲有三层含义:怀念故土盛世、感伤国势衰亡、希望天佑东周。3,分析《黍离》中的结构特点和抒情方式答:这首诗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和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全诗三章只换了6个字,而低回哀怨,一往情深。

2、全诗从“苗”到“穗”到“实”,说明时间的长久,并通过重章加强抒情性;又以“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三种状态,说明心情的痛苦程度,复沓中有变化;又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为主旋律,三章完全重复,突出心忧和无奈,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郁闷和激愤。(二)《诗经》《秦风·蒹葭》1,伊人形象:此诗通过反复描写,刻画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和朦胧美的伊人形象。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包容了世界各种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3、,这样,贤才难觅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感应。2,《秦风·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三章,每章一、二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名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借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诗中描写的景象处处含情,画面、色彩彼此映衬,风神摇曳。通过对深秋凄迷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造成某种神秘色彩,极好地烘托了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寻以及不可得的失望和惆怅心境。技法高超,风格自然,真切感人。3,《诗经》《

4、秦风·蒹葭》的艺术手法表现答:全诗的主要特点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全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三)屈原《涉江》《涉江》全诗五章,是一篇纪实性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对屈原自己被放逐湘、沅的行走路线和时间及生活的真实记录,申诉了自己的崇高志向,

5、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无比愤慨,反复抒发了自己心系祖国,实现理想的热切情怀,充分表达了其九死未悔的执著追求精神。当然,也反映了屈原徘徊、惆怅、复杂矛盾的心情。2,分析《涉江》一诗叙述、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答:此诗无论叙述、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感情。诗中关于诗人艰难跋涉的记叙,关于流水回曲、寒风萧瑟、幽谷密林、雨雪霏霏的描写,都与诗人孤寂、愁苦、悲怆、愤慨的心情融成一片,悲中有壮,哀而不伤,尤其是“乘鄂渚而反顾兮”和“人溆浦余儃徊兮”两章,更为感人.3,《涉江》一诗的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极富特色。语言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大胆抨击黑暗

6、,严斥奸佞小人,表达宁死不变之心志,爱憎分明,斩钉截铁。诗末的乱辞,又连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鸾鸟、凤皇、露申、辛夷喻贤才,以燕雀、乌鸦和腥臊臭气喻小人,又以天象为喻,感叹生不逢时。“兮”字是楚辞的标志性用语,楚辞中有许多“兮”字,其在诗中的作用是:1,调整音节,使音律协畅。2,起着一部分虚词如“于”、“以”、“之”、“而”等的语法作用。《涉江》这首诗不但大量用“兮”,而且用法多样,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在奇句末,有的用在偶句末,灵活多变,无不妥帖,显示了高超的语言造诣。(四)《汉乐府·陌上桑》1,分析《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中罗敷的形象。答:这首诗叙述了

7、采桑女子罗敷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罗敷是一位美丽、勤劳、坚贞、机智、勇敢并忠于丈夫爱情的采桑女的形象。2,《汉乐府·陌上桑》一诗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答:此诗除正面描写外,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诗中不去描绘罗敷的面容如何姣好,而是通过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犁、锄者忘锄等贪看罗敷的具体表现,从虚处落笔,渲染、烘托罗敷的美貌。这种侧面描写和烘托,比直接描绘美丽本身更为有效,它更加生动活泼,更富生活气息。3,《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中对话手法的妙用答:以对话入诗,是汉代民歌的普遍特点,这首诗尤为突出。第二层和第三层是这首诗的核心部分

8、,全诗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特别是第二层,通过罗敷和使君的几番对话,不仅清楚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通过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