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中课堂提问方式

浅谈语文教育中课堂提问方式

ID:9541272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语文教育中课堂提问方式_第1页
浅谈语文教育中课堂提问方式_第2页
浅谈语文教育中课堂提问方式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育中课堂提问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育中课堂提问方式浅谈语文教育中课堂提问方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纳,并促使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笔者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贯彻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教师的导学,许多时候必须借助教师课堂上的提问。  一、精问,激趣创境.L.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

2、作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到中国来干什么?哗举手: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在哪里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号召谁要学习这种精神?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

3、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巧问,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

4、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也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浅问,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

5、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的温馨的手足情,玩具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处理教材时,教师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

6、生读书,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入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  四、拓展,提供话题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

7、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全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个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的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