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

ID:9576968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_第1页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_第2页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_第3页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_第4页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摘要]中国教育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并遗存下来“重教尊师”、培养“成人”、重视“德教”、“以学论教”、教师模范等优秀教育传统。教育创新必须以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批判、剔除其糟粕,继承、弘扬其精华,并对之进行超越。同时,还要有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关键词]教育传统;教育创新;批判;继承[中图分类号]G640[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革故鼎新的变化发展过程。具体说,它是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发明出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或物质或精神或制度)的过程。教育创新[注:教育

2、创新与创新教育实有别。我在《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河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教育创新论》(邢台职技学院学报,2000,(3))、《教育创新三问》(现代大学教育,2004,(4))等文章中曾有过论述,此不赘述。]指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根本的整体变革过程。教育创新必须以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合乎逻辑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传统教育思想中反映教育规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部分可以作为因子纳入到现代教

3、育思想体系中而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创造性地转化成现代教育思想,并对当前乃至今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启示、借鉴和指导作用。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对教育传统的概念范畴进行一番加工、改造、创生的功夫,赋予其时代内涵,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在悠悠五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并遗存下来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优秀的教育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重教尊师。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教育,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神道设教”、“敬德保民”思想。“士农

4、工商”,“士”为四民之首,而“士”恰恰是经过教育培养出来的文化人。因此上至皇帝下及普通百姓都持有根深蒂固的“耕读持家”观念,教育读书于国可以培育人材、施行教化,于家能够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劝农种地能够殷实富足、济养民生,家国兴盛。诚如明初太祖朱元璋所说:“尽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美。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注:《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而比于农桑经济,教育学校更加重要。因为人才乃“国宝”[注:《明史》卷七十一《选举志三》:“贤才者,国之宝也。”],人才须赖

5、教化,“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注:《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教育,确立起“教者政之本”、“尊师贵学王教之本”[注:《三国志•明帝纪》。]的治国指导思想,都把教育放在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和基础的地位加以优先发展。《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明初统治者朱元璋虽文墨不多,也深知其理,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注:《明史•选举志一》。]的治国方略。清朝统治者也强调:“帝王敷教,文教为先,经术为本。”[注:《清朝在德育原则以及方法上,

6、提出了立志为先、躬行为本、反省为要、向善为宗以及“六学”[注:《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九思”[注:《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三省"[注:《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有信乎?传不习乎?”]、“力行"等方法,形成了以教人做人(

7、而非做事)为根本宗旨、以崇善(而非求真)为最高境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行为训练与习惯养成以及内在觉悟与外在灌输相结合的道德教育特色。  “以学论教"。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优良的教育传统。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学”为中心,重学生,重学习,重体验,强调主动学习、德艺双修等传统教学理念。但历代教育家们不是从理念出发,而是从实践出发来认识、思考和论述教学问题的。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在如何“教”,而是在如何“学”,教师的职责重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因此,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原则

8、、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思想。在教学原则要求方面,归结起来,有尚志激趣、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知行结合、温故知新、德智统一、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在教学模式方面,有自学指引法、置疑商讨法、会讲论辩法、实践探究法;在教学策略方法方面,主要是圣化教法、指导学法。  关于“教学法",朱熹有过系统论述。他认为,首先,“教学法"就是“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