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车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室内车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ID:9629329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室内车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室内车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室内车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室内车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室内车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室内车辙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影响沥青混凝土车辙的矿料级配及级配中关键筛孔的控制、原材料掺配、用油量、填料的选择等方面因素的分析,谈论了室内车辙试验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路面设计、施工、养护。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室内车辙;影响因素    随着高等级公路路面修筑技术的不断完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车辙控制已日益受到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车辙是路面结构各层永久变形的累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永久变形是直接影响平整度、路面使用性能、行车安全和舒适的重要因素,它与疲劳开裂一样,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损坏现象之一。.L.

2、编辑。  一般来说。对于不同的路面结构组合和材料组成,车辙的产生和发展程度不同,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车辙性能优于柔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而半刚性基层路面车辙主要产生于沥青混凝土面层。路面基层和面层均可能导致柔性路面的车辙产生。  控制车辙的产生,关键是如何从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合料组成设计的合理性和施工工艺严密性等方面进行控制。车辙主要产生于沥青混凝土面层,而产生车辙的原因主要是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不足,在车辆的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累积。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主要是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剪切能力及内摩阻力。通过沥

3、青类型、沥青用量、矿料级配、颗粒形状及表面特性、沥青混凝土空隙率等多方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剪切能力及内摩阻力。    1 试验条件    本文所述室内车辙试验均采用北京航天航宇测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HYCX-1车辙式样成型机、HYCZ-5自动车辙试验机。将沥青混合料置于轮碾成型机上成型为300mm×300mm×50mm的试件,其密度达到马歇尔试验标准击实密度的(100±1)%,普通沥青室温下冷却12h以上,改性沥青室温下冷却24h。然后置于已达到试验温度(60±1)℃的恒温室中,保温不少于5h。也不得多于24

4、h。组试验的试件个数不少于3块。    2 影响室内车辙的因素分析    2.1沥青混合料级配关键筛孔对车辙试验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有多种组成,我们以沥青混凝土密级配、采用悬浮密实结构;悬浮密实结构是由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细集料及填料用沥青结合而组成的混凝土结构;其粗骨料不会造成相互碰挤,由细集料作为填充,而细集料又是由沥青及矿粉包裹而成。其高温稳定性的形成机理也来源于沥青结合料的高温黏结性和矿料级配的嵌挤作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提出了“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范围”,按“范围”的中值设计沥

5、青混合料组成。已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但根据试验结果,我们认为有些筛孔是可以超出设计范围的。而有些则是坚决不能超出设计范围,这些筛孔是我们工程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的筛孔。    其中①号、②号均按照规范中AC-16C级配要求合成3种级配,得到以下级配曲线,见图1、图2。  在此基础之上,试验选用中海70号酱通道路石油沥青,油石比采用4.6%,分别拌制沥青料成型车辙试件,得到各个级配下相应的动稳定度值DS(次/mm),见表2。  由表2可以得出:首先我们对其进行横向比较:1号料中同2号料中相同的矿料比例,其13.2mm筛孔相差

6、并不是太大,但其9.5mm筛孔通过率相差是这5个筛孔中相差最大,因此,我们应该把9.5mm筛孔尺寸也应作为关键筛孔,这在当前规范中是没有提及到的。    其次,通过纵向比较,采用相同的原材料其级配不一样,例如1号与2号中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9.5mm筛孔也是相差较大的。.L.编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于9.5mm筛孔其通过率应靠近级配中值的上限,而大于9.5mm的筛孔均应靠近级配的上限;4.75mm筛孔其通过率应在级配中值的上方;其与处0.075mm筛孔外,均应靠近级配的下限,也符合我们所说的s型曲线,并说明了关键

7、筛孔的特殊重要性。    2.2原材料掺配的影响  (1)集料的特性。由于沥青混合料是由集料、矿粉、沥青结合合成的,集料的不同性质也决定了不同的特性。对于集料我们认为通常采用石灰质岩石,这样更有利于与沥青结合,也更容易形成稳定的结构,不至于在高温浸水中破坏。  (2)黄砂对车辙试验的影响。对于黄砂的掺配,有部分学者认为黄砂对沥青混凝土产生了破坏作用。依据此观点,我们先就黄砂的特点进行分析:①黄砂作为天然颗粒,弥补了机制砂的缺陷,有良好的天然级配,是机制砂所无法复制的;②黄砂的主要成分是SiO2,呈酸性,对于这点其不容易与

8、沥青黏结;针对以上黄砂的特点,我们进行了黄砂与机制砂比例的车辙实验,采用沥青混凝土AC-20C,油石比采用4.5%;在粗、细集料与填料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机制砂与黄砂比例,试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黄砂掺量的递增其沥青混凝土抗车辙能力也发生了增长。也就是其动稳定度越大。以前,曾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黄砂完全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