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摭谈

古典诗歌鉴赏摭谈

ID:10094715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5

古典诗歌鉴赏摭谈_第1页
古典诗歌鉴赏摭谈_第2页
古典诗歌鉴赏摭谈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鉴赏摭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典诗歌鉴赏摭谈----------泉州五中陈武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我们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发育最充分的样式之一,沈约言曰:“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渺的意境,美轮美奂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熏陶,达到纯洁心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终极目标。情动心沸,怡然自得。思无邪,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多读诗歌作品。如《诗经》“美刺比兴”,全方位地反映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则阐释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

2、对美好政治的理想。陶渊明诗中的率真自然,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味古代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然而,与此相悖离的是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诸多怪现状。首先是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诗歌理论修养的不足,诗歌鉴赏课没有涉及任何新的诗歌艺术理论,知之甚少。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大概还仅仅停留的大学里所学的《文学概论》上,而时代在发展,诗歌理论也在发展。可是早先的文艺理论重道轻文的思想是远远满足不了新时期诗歌教学的要求,难于与时俱进。教师没有厚实的诗歌艺术功

3、底和驾驭诗歌教学理论深度,以其昏昏,想让学生昭昭,难矣!因此在具体的备课与讲课环节只能扒教参、讲教材,其课堂干瘪程度和学生的学习的效果之差也是可想而知的。另外便是教师自身情感的贫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刘勰《文心雕龙》中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可我们许多的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连自己都走不进诗人的情感空间,走不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怎么能引领学生去畅游诗的自由国度审美境界呢?发乎情,方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有就是分析有余,鉴赏不足。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然而应

4、试并不是要否认文学性与人文性。我们现行的教育淡化了对文科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上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实在是在干煮金鱼烹白鹤的勾当。其实,我们所追求的诗歌的学习,主要还是应该从鉴赏的角度出发,从初步感知,走近诗境;到披文入情,沿坡讨源;再以意逆志,由表及里;到诵咏成韵,感悟诗境;直至含英咀华,内化诗境。可是我们现在诗歌教学主要还是从字词句的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都给淹没在僵硬的课文分析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一首美不胜收的诗被肢解成鸡零狗碎惨不忍睹的拼盘,索然无味的条条杠杠。诗歌鉴赏这一最具个性色彩、

5、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被无情地程式化、标准化。如此一来只会戕害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事实上也就取消了鉴赏。自2002年起,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改变为主观简析题。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高考的指挥棒尚在,考试评价是一个必须直面的话题,应试就是硬道理。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足了鉴赏的功课呢,以诗歌鉴赏题的成绩呢?首先要知人论世,顾及背景。《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人王国维也说:“由其世知其人,由其人逆其志

6、,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把知人论世上升为理解诗的金钥匙。譬如2003年诗歌是阅读王维的《过积香寺》,考的是第三联的分析。考生首先应辨明作者,按图索骥,溯本追源,解构了王维,简析起来便水到渠成。王维闲静淡远,富于禅趣画意,被称为“诗佛”。王维擅长音乐与书画,他“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常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常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明月照着松间,清泉流过石上。他偶尔也和好友裴迪往来酬唱,遥望渭南的田家,饱览辋川的胜景。这种悠闲的生活,到了安史之乱时,就变成了凝碧池头的急弦哀管;这样淡远的诗篇,到了观猎时,则变成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到了送元二出使

7、时,就变成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来就不会和李白的飘逸骏发杜甫的沉郁悲沉李贺的奇崛峭丽相混淆了。要知人论世,进而论诗,必须下一番功夫。要从一个时代把握一个诗人,从一个诗人把握一篇诗作。诗人的一生,历事多多,认识多变;写作时的环境,纷繁淆乱,远因近因,互为作用。但是我们只要用心于此,总可以做到不辩诬古人,曲解其诗,少做方枘圆凿,驴头对马嘴的蠢事。其二是透过诗眼,以窥神府。人有眼,为心灵之窗户,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亡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诗词亦有眼,宋黄庭坚《赠高子勉》诗云:“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