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

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

ID:28308407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9

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_第1页
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_第2页
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_第3页
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_第4页
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摘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是从教学、考试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能力;诗歌题材;思想内容;意境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大学语文(包括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如《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操、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柳永、李清照等人的作品。对于这些名家,我们

2、不仅要熟悉个人的人生经历,而且还要了解他们的风格特点,尤其要理解他们有名的作品,掌握好写作技巧。这样,即使我们遇到未曾谋面的作品,也不会束手无策。另外,考试是不会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的,所以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语文大专升本模拟试题中曾出过这样一道题:王维的《过香积寺》,“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

3、渔舟”有相似之处。虽然我们只学过《山居秋瞑》,但通过平时对王维的了解,何愁解不了此题?又如李清照,她的人生经历分为两个时期,即南渡前和南渡后,作品风格也由于时期不同而迥异。所以,我们在进行鉴赏时,要结合作者的人生不同时期。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相比较,都是写愁,但《醉花阴》属前期作品,虽愁无恨,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闺愁,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闲愁;而《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后,人生步入凄凉的晚年,这种愁是“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深愁,是内心“戚戚惨惨凄凄”真实的表白。二、要了解一些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

4、化常识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都有它自身的特点。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另外,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对鉴赏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更为重要。随着诗歌的发展,一些意象往往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所以理解意象的含义也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

5、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秋雁南飞”表思乡之情,“折柳”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等等。三、要善于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仍以王维的《山居秋瞑》为例,“山居秋瞑”是整首诗的题眼,诗人将自己在山中幽居的闲适生活和与世无争的志趣,融入到了诗歌描写之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

6、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阊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见,要品读诗歌,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四、要了解用典和化用诗句的妙处古典诗歌常常引用典故,化

7、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典诗歌,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诗歌中的妙用。李商隐是唐代用典最多的诗人。他的诗用典颇具特色,无论语典、事典,甚至某些神话传说,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变幻莫测。《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人连用四个典故,表达岀隐曲之意、难言之情。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词句:“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词中诗人把自己平生际遇和无

8、法施展抱负的闲愁,隐含在典故之中。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化用李白的诗句“晴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实写与虚写、虚实相生,停杯一问之”,更好地表达了苏轼仕途失意,亲人亡故、与弟弟远隔千里不得相见的那种愁闷,从而对着明月发出前古一问,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