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ID:10166454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2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1页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2页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3页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4页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国家相继制订出台了国家科技规划纲要、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西南科技大学对实践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了长期探索。作者尝试对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模式进行总结,希望对其他兄弟院校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一、学校卓越工程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西南科技大学是中国科技城(绵阳)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以工科为主、多种学科

2、并存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秉承传统工科特色,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自身的人才定位、服务面向、学科优势,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卓越工程人才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情况7学校自2010年启动“卓越计划”工作以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11年9月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2012年2月学校机械设计制造等3个专业获批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同年11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获批了四川省“卓越计划”专业。2013年

3、10月,教育部批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11月,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为四川省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计有15个省级以上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2.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2010年学校开始试点,第一届卓越计划班从2009年学生中选拔,学生总人数94人。以后每年都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大约30人组成卓越计划培育班。卓越计划班实施完全学分制、执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采用“3+1”模式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即前3年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后

4、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设计。二、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条件保障1.管理机制保障7学校成立“卓越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院成立“卓越计划”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牵头,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教研室主任、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并邀请行业企业人士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指导小组负责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完善、落实、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以及确保企业学习计划的有效执行。2.教学资源保障学校为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

5、配置优质资源,科研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平台和实验资源优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放;为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配备科研和工程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导师,在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具体指导;配备具有丰富科研经验、掌握最前沿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师上课,全面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支持。3.经费保障学校设立重大专项教改项目,支持相关部门和学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和分析,制定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方案。与此同时,学校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

6、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同时,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需要。除正常运行经费外,另外单独设立“卓越计划”试点专项经费,每个试点班每年投入10万元。三、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措施71.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学校以“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修订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②采用“3+1”分阶段培养模式

7、;③实施综合改革,突出学校特色;④注重能力和人格培养;⑤强化工程教育。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加强工程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伦理等方面按不同比例分别设置一定的学分,构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知识体系,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围绕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重新考虑课程衔接,增加导论课、项目课、研讨课的比例,把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其中,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践的思想

8、。3.教学方法改革7贯彻“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鼓励各实验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