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的服饰话语与女性主义

论张爱玲的服饰话语与女性主义

ID:13070500

大小:268.00 KB

页数:181页

时间:2018-07-20

论张爱玲的服饰话语与女性主义_第1页
论张爱玲的服饰话语与女性主义_第2页
论张爱玲的服饰话语与女性主义_第3页
论张爱玲的服饰话语与女性主义_第4页
论张爱玲的服饰话语与女性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张爱玲的服饰话语与女性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张爱玲的服饰话语与女性主义1、相关定义1.1、社会性别概念的发展女性主义对性别这一概念最基础的贡献就是重新进行了更全面的i全释,批判了性别生物决定论,并强调了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性。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SandraHarding)曾将性别的涵义概括为三种:第一是个体性别,这是性别身份认同的核心,也就是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男人或女人,并将某些现象与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联系起来的性别认知;其次是结构性别,也就是作为社会组织和结构的总体特征的性别,劳动的性别分工、职业的性别分工都体现了这种制度性的性别,还有教育、司法、宗教、医疗等几乎所有国家体系的构造都体现了性

2、别关系;第三是符号或文化性别,也就是在特有的社会文化情境中作为男人女人的规范性涵义。2“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一个人或几个人而完成的,而是女性主义者集体呕心沥血的创作。她们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社会性别进行探讨和i全释,表述了不尽相同的理论观点。18被誉为世界妇女运动鼻祖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etaryWollstonecraft),是英国女权运动中最著名的领导人之一也可以看作是”社会性别”这一概念提出的先驱者。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Emile)中提到女性应具备”服从”、“温柔”、”脾气好”等所谓的”女性气质”,

3、沃斯通克拉夫特则针对卢梭的”女性气质”论提出了“社会塑造女性”的观点。这也是早期第一次提出社会性别概念。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ovir)在其著作《第二性》(TheSecondSex)(1949)中进一步探宄了社会性别概念。《第二性》因其对整个女性主义及其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有史以来讨论女性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因此而被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在该书中,波伏娃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和历史等多个角度描述了在父权制下女性所处的处境、社会地位及权利状况,并揭示了男权中心观念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她用”他

4、者”(theother)的身份来描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即女人是被社会构建成他者的人。波伏娃指出,女人的社会位置始终由男人来指定的,她从未实施过自己的法律1。也就是说女人的劣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被社会、被父权制文化建构为他者的。女人不仅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而且是为巩固男性权力服务的。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提出了她的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2“女人是被社会文化建构的”这一著名观点也成为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核心思想。波伏娃虽然没有明确而广泛地提出社会性别的概念,但却为最初萌芽状态的社会性别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已经提出的社会性别

5、概念的理论基础上,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的女性主义学者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20世纪60、70年代,精神分析学家马尼(J?Money)和罗伯特?斯托勒(Robert?J?Stroller)经过长期的“性别认知障碍”形成原因的研宄发现,人在生物学上定义的性别属性与他们自己在社会活动中定位的性别属性并不相符。因此他们引入了”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来强调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性别形成的影响和作用,也正如此,gender这一词才超出了它之前所具有的含义。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初,女性主义才把性别和社会性别这两个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英国著名

6、女性主义学者安?奥克利(AnnOakley)借用斯托勒和19马尼的心理研宄成果,在其著作《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中指出,社会性别并不是由生理性别所决定的产物,而是通过社会文化建构出了所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社会、文化、心理对一个人在成为男人气质或女人气质的过程中无处不在。生理性别(sex)则代表的是我们与生倶来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也就是男性(male)和女性(female)在解剖学和生物学上的特性。奥克利还认为性别分工的不平等并非是由男女生理差别所形成的,而是社会有意造成的这种性别不对等的社会规范。真正把社会性别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提出来的是美国学者盖尔?卢

7、宾(GayleRubin)。卢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和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做了批判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别/社会性别制度”(theSex-GenderSystem)的理论。她将社会性别定义为”社会强加的两性区分,它是性的社会关系的产物”1。她在《女人交易一一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1975)一文中指出,社会性别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建立在男性统治女性基础之上的父权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体制,这种体制制约着两性关系,控制着女性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她在文章中还说,”性别/社会性别制度并不是脱离历史的、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2,它们是

8、人类历史的产物”,每一种社会形态除了经济活动组织形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